重庆市总体规划浅析目录一、地形地貌概况二、区位分析三、土地利用规划四、总体规划分析与深化五、发展问题与方向一、地形地貌概况二、区位分析三、土地综合利用四、总体规划及其深化五、发展中的问题及方向地形地貌概况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武陵山两座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沿河流、山脉起伏,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状态。主要形成“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山水格局。“一岛”,即渝中半岛;“两江”,即长江、嘉陵江;“三谷”即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西部槽谷、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的中部宽谷,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东部槽谷;“四脉”即缙云山脉、中梁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东温泉山脉。城市建设与地形地貌的有机结合1.城市道路设计:自由式道路网布局,充分结合地形,建筑顺着等高线趋势走,道路蜿蜒曲折,过境隧道多。2.地下空间:利用地势高差,充分开发地下空间,有地下建筑,地下步行道、地下车库等。3.城市防涝防洪:地形高差大,山洪流速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4.建筑形式:吊脚、筑台、错层跃层等丰富的形式,与高低的地形以及坡度有关,形成特有的建筑群与街道景观。5.城市空间组织与景观特点:丰富的地形地貌、山水环境为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景观特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与街道交通结合形成多维的空间组织,形成了山城特有的立体艺术风貌。重庆市区域位置分析1.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具有冬冷夏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云雾多而日照少,光、热、雨同期的特点。2.处于长江与嘉陵江、乌江交汇地带,水运发达.有著名的黄金水道贯通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在重庆境内流程达665km,长江干流两侧有上百条河流汇入。3.在全国自然环境中,重庆市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是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地貌构成上,最典型的特征是山多河多。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对高度相差大,导致水热等自然因素的层状分异;大小河谷纵横交错,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位置1.重庆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重庆之东,是我国经济发达和较发达的地区;重庆之西,是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重庆的结合部区域位置,具有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枢纽作用。2.重庆在西南经济协作区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位置,使重庆地区成为两大地带联系的纽带。经济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94.50万公顷(104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4.42%。其中耕地226.27万公顷(3394万亩),园地23.53万公顷(353万亩),林地327.31万公顷(4910万亩),牧草地23.79万公顷(358万亩),其他农用地93.60万公顷(1403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7.50%、2.86%、39.79%、2.89%和11.38%。56.91万公顷(8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91%。其中城乡建设用地46.48万公顷(697万亩),交通水利建设用地9.73万公顷(146万亩)和其他建设用地0.70万公顷(11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65%、1.18%和0.08%。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71.28万公顷(10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67%。其中荒草地29.76万公顷(446万亩),公益性水域16.69万公顷(251万亩),其他自然保留地24.83万公顷(372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62%、2.03%和3.02%。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特点大城市,大农村。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中幅员面积最大,直辖时间最短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尚不高,城市实体正在发育成长之中。而且全市农业用地比重大,2005年全市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42%,农村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7.62%,充分体现了大城市、大农村的土地利用特点。大库区,大山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共淹没重庆市土地8.63万公顷(129万亩),其中耕地1.56万公顷(23万亩),波及全市22个区县,占全市区县总数的55.00%。同时,全市山地占75.8%,丘陵占15.2%,地形起伏、地貌各样,致使农用地中林地比重大,田坎比例高;耕地零散,坡地多;旱地多,水田少;建设用地可利用率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充分体现了大库区、大山区的特点。土地利用特点各类用地分布各异,土地利用水平地区差异大。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的75%、耕地的50%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林地的78%主要分布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土地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同时,中西部地区单位城镇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平均水平的1.5倍和1.3倍,耕地亩产量分别为1.4倍和1.03倍,土地利用水平地区差异大。土地人口承载力高,人地矛盾突出。2005年重庆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0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6倍;人均耕地面积1.07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6%;土地利用率91.34%,土地垦殖率27.5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划依据《城市规划原理》重庆的自然社会经济等一切资料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事实依据法律法规理论依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城市发展目标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城市性质与规模重庆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贸易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1996年全市总人口300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0.13万人,城市化水平18.99%。2000年全市总人口31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6万人,城市化水平28.5%。2010年总人口3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4万人,城市化水平37.3%。2020年总人口329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6万人,城市化水平47%。1994年重庆市主城建成区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65平方米,200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70平方米,201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75平方米,202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均建成面积81平方米。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与城镇化规划至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至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镇体系布局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总体布局结构第一个层次是主城第二个层次是都市区第三个层次是市域主城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四个城市副中心。它由主城及十一个外围组团组成,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即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外围组团是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即8.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以产业布局为依据,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旅游开发为动力,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都市区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重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分为三个层次重庆主城空间结构主城集中布置市一级的商贸、娱乐、办公、科技、文化、教育设施。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和社区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主城是整个城市的主体,以渝中组团为市中心,分别在北部片区的观音桥(含新牌坊),南部片区的南坪,西部片区的沙坪坝和大杨石设立四个城市副中心。重庆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中除了主城,还包括外围组团十一个,包括铜锣山以东的鱼嘴、长生、界石、一品四个组团,中梁山以西的北碚、西永、白市驿、西彭四个组团,主城以北的两路、蔡家两个组团和主城以南的鱼洞组团,构成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廷伸和发展。其中,北培组团、鱼洞组团、两路组团分别为北培区、巴南区、渝北区政府所在地,是都市区中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交通规划1.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通道和空中航线为骨架,构建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国际国内通达、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规划至2020年,高速公路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100%,都市区至市域内各区县(自治县)“四小时通达”;铁路线网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90%绿地系统规划“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环境(其中,“三谷”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带,“四脉”则成为其隔离绿带)构成了都市区独特的山水格局特征。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保持“多中心、组团式”基本格局的前提下,主城区内部组团间隔离绿带被逐步侵蚀,城市中心区组团逐步粘连。都市区绿地由生态绿地和建成区园林绿地两部分组成。经过多年的园林绿地建设,现已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构架。绿地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山地城市地形特征,利用堡坎、梯道、岩壁及建筑立面等绿化,初步形成了具有山城特色的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立体绿化系统。各类绿地中以附属绿地居多,为33.8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绿地总面积的54.63%,其次是公园绿地,面积19.84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绿地总面积32.04%,建成区内生产绿地面积少。山水格局分析都市区绿地现状2014年总体规划深化的主要内容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规划除进一步明确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城市形态等的综合发展目标,即:建设具有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建成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内陆开放高地,构建功能完善的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还增加了“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要求,彰显了重庆的山水城市特色。(一)突出了国家中心城市职能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总规深化立足重庆“直辖体制、省域面积,城乡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市情,对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作了完善。延续原“一圈两翼”的市域空间结构,落实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构建“一区两群”城镇发展格局,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也就是原一圈范围,确定为“大都市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确定为“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确定为“渝东南城镇群”。(二)完善了市域城镇体系SECTIONTITLEQuisquevelitnisi,pretiumutlaciniain,elementumidenim.CrasultriciesligulasedmagnadictumportaQuisquevelitnisi,pretiumutlaciniain,elementumidenim.CrasultriciesligulasedmagnadictumportaQuisquevelitnisi,pretiumutlaciniain,elementumidenim.Crasultriciesligulasedmagnadictumporta.SECTIONTITLEQuisquevelitnisi,pretiumutlaciniain,elementumidenim.CrasultriciesligulasedmagnadictumportaQuisquevelitnisi,pretiumutlaciniain,elementumidenim.CrasultriciesligulasedmagnadictumportaQuisquevelitnisi,pretiumutlaciniain,elementumidenim.Crasultricieslig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