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丽江市福慧路城市设计资料来源:知网区位丽江丽江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丽江有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自然环境特征丽江位于我国的西部季风气候区,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分布有北亚热带气候、中温带气候和高原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征。丽江城市设计利用“三山为屏、一川相连、三河穿城”大环境格局。规划布局和营造手法既借鉴了北京紫禁城的一些建制形式,又表现出“风水术”的肌理构造。整个城市的人文环境特征1.水网特色:丽江古城的主要街道依傍主河道,小巷民居临支渠,河水穿城过巷、穿墙过屋,一派“家家门前流活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的水乡景象。一般而言,江南水乡的水是静的,钟于幽静,而丽江古城的水却是活的,活泼好动。院落特色: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多为纳西族民居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一井两院”等多种形式。民居的庭院临接街巷、正房和居室朝后设置,这样的布局既保证了居民对外出入方便,又保证了居室的安静,少受外部的干扰。街巷特色:丽江街道的宽度一般为3m~5m,河道最大的宽度约为6m,加之1层~2层的院落式民居,使得整个城市尺度小巧宜人。想法1:借鉴手法建造出有特色的格尔木城市尺度。福慧路位于丽江古城的西侧,地处丽江中心位置,是一条重要的城市发展轴线。同时,福慧路也是丽江地域特征的核心承载地,与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经济发展及城市形象密切相关。由于规划滞后,福慧路的区域形象与丽江城市发展水平、丽江古城风貌极不协调,亟须改造。想法2:借鉴手法,决定城市发展方向及趋势,确定发展轴,节点等为将来铺路。福慧路的空间结构主要由城市商务核心区、古城旅游核心区、旅游综合服务区和城市商娱中心服务区等组成。形成“两轴、四片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设定城市发展十字轴的意义在于使得整个区域与外部空间及整个城市步调一致,浑然一体。在整体功能结构区的基础上,借助详细的城市设计方法的流程和手段,将福慧路由西向东细分为十个功能区。这十个功能区还原并强化了地域特征。想法3:在确定空间结构的前提下,创造出有理有利有特色的功能结构。意义在于向人展示了城市地域特征的演化过程,在文化上走进丽江。丽江市福慧路道路空间的设计(物质空间)丽江的城市道路空间在非城市节点的商业界面以连续界面为主;在城市节点的商业界面则以非连续界面为主,从而增加了空间层次感。沿雨米河、清溪河、昌洛河、东干河以及绿化广场周边则以点式建筑组成不连续的界面,从而增加空间丽江市福慧路沿线空间结构景观的渗透性。对部分侵占道路红线且无法拆除的建筑,采用底层架空、布置树池等方法进行地面绿化。为了保证福慧路临街建筑界面的生动性和韵律感,除了通过建筑限高、建筑退线等常规方法对建筑界面进行控制外,还可以从连续度、贴线度和趋高度这三个维度对建筑界面进行内容更加详细的空间控制。想法4:借鉴手法,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环境改变区域的视觉特性,使得建筑界面生动。丽江市福慧路整体风貌的定位福慧路自西向东依次横穿城市生活风貌区、旅游商贸风貌区及历史文化风貌区,穿插有城市建筑景观轴的载体—-香格里大道、城市风貌演变的载体—-福慧路、现代新丽江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福慧路与香格里拉大道交叉口、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景观节点—-福慧路与新大街交叉口、传统民族文化形象的景观节点—-福慧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等。这些整体风貌的设计完整地体现出丽江的地域特征、空间风貌与现代空间的传承、整合关系。想法5:借鉴手法,利用一些有特色的载体体现区域特色。丽江市福慧路建(构)筑物的整治模式在建筑色彩方面统一采用丽江当地传统的灰、白、红三种主色调;屋面统一采用青灰色屋面瓦和暗红色屋檐;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木门和木窗,墙面及广告位(公共广告位、店面牌匾等)不采用大片玻璃窗、玻璃幕墙和金属框架等现代气息浓郁的形式,避免色彩混乱、面积大小不一。想法6:借鉴手法,注重当地民俗的色彩要素。我们的收获结合地域特征的城市设计的意义(1)强化城市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城市设计为地域特征的表达提供了依托的载体。通过对地域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设计人员充分了解该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而了解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与地域特征三者间的内在联系。(2)满足居民对精神家园的要求。以人为本居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设计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应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作为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方案参考1.设计流程:了解整个城市的风貌、特色--定位当前基地--确定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功能分区--道路空间--风貌定位--建筑整合。2.设计理念:在延续丽江古城肌理的同时,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延续和发展其文化内涵,确保地方民族文化的延续,制定实行“有机更新”的协调发展规划,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城市现代化,体现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