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推拿手法协会推拿手法讲座 整理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什么是推拿(按摩)?推拿: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施术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门临床学科。推拿包括四个部分:中医理论、推拿手法、特定部位(解剖部位、经络腧穴)、防病治病(推拿治疗)第一章推拿学发展源流推拿的起源:是人类最古老的医术之一,起源于人类不自觉地用手抚摸、拍打伤痛局部及其周围部位。先秦时期: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有最早关于按摩的文字记载甲骨卜辞:最早的按摩治疗记载和最早的专职按摩师。发展阶段:《五十二病方》“止血出者,燔发,以安(按)其痈”;“两人为靡(摩)其尻[kao]”治疗癃闭。《引书》是一部导引术专著,内容主要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导引”是配合会吸自我操作、自主活动防病治病;而推拿(按摩)是以他动为主进行操作来进行防病治病。秦汉时期:《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可惜已经遗失。《黄帝内经》:作为学科名的“按摩”一称,始见于《黄帝内经》记载了推拿的发源地、作用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甚至提出了按摩选材与考核的标准。“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爪苦手毒”繁荣阶段:隋唐时期:高度发展的时期,太医署设有有按摩博士和按摩科,广泛应用于骨伤、内、外、儿科以及自我防病养生,并对外广泛交流。《新唐书•百官志》也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宋元时期持续发展。宋代陆游“病减停汤熨,身衰赖按摩”(《病减》),认为按摩的功效不亚于汤药,而且对治疗身体虚衰尤有作用。明代:小儿推拿形成体系;推拿名称的出现,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小儿按摩经》。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推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手法操作要领:一旦临证,肌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民国时期: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始于康熙,金鸡纳霜治疗疟疾,到了民国,以“吾国医学毫无科学根据”为由,决定禁止中医开业,废止中药。按摩医术更被视为“小道”、“贱业”。据査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推拿医师只有20余人,而且年龄最轻的也已50余岁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在上海卫生学校就开办了推拿班;1958年,上海又成立了三年制的推拿专科学校;1978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针推专业,次年设针推系;1986年开始,针灸、推拿两专业分别确立单独的系科。第二章推拿的应用与作用原理适应证:骨伤、内、妇、儿、五官、神经科等疾病。禁忌证:传染病;肿瘤;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危重病体弱者;精神病;妊娠期妇女。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总论:一、手法的定义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称为推拿手法。二、手法的基本要求“一旦临证,肌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深透的效果。三、手法的练习1、指力练习2、技巧练习四、操作的注意事项1、位置与姿势2、两手的配合各论手法的分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按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一、摆动类术者以其着力点在治疗部位上作垂直固定支撑的条件下,在动作的起始位的两侧做来回往复周期性摆动的一类手法,总称为摆动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等。(一)滚法以小鱼际尺侧及手背为着力面,沉肩、垂肘、立臂、竖掌,肘关节做周期性的伸展与前臂内、外旋转的联合运动,并带动腕关节屈伸与手掌内外摆动,使弓成半圆形的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来回滚动的手法即谓滚法。它是前臂的旋转与腕关节的屈伸复合而成的一种推拿方法。关键词:前臂的旋转运动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动作要领八字诀:沉肩垂肘立臂竖掌吸定点:第ⅴ掌指关节身姿:身体前倾30°,左(右)手置于左(右)前方,施术部位平操作者脐水平,肘关节屈曲约120°,滚动方向与胸壁夹角约45°(二)揉法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掌根、肘尖或手指罗纹面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和缓的回旋运动的手法称之为揉法。根据用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掌根揉法、大鱼际揉法、小鱼际揉法、拇指揉法、中指揉法、多指揉法、迭掌揉法。操作要领: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肩、肘、手腕充分放松,以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肉动而皮不动,揉动的动作连续而有节律,紧推慢移二、摩擦类以掌、指或肘臂部附在体表作直线来回或环旋移动,使之产生摩擦的一类手法称为摩擦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手法。(一)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并的罗纹面或掌面为着力点,以腕关节为中心使之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摩动的手法。操作方法:手掌或三指罗纹面自然贴附在体表,腕关节稍屈并保持不动,以腕关节为中心,做轻柔的环旋运动与体表产生摩擦。操作要领:肘关节自然屈曲,沉肩,腕关节放松,压力轻柔,指掌接触体表部位自然贴附皮动而肉不动临床运用:摩法刺激舒适和缓,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患。(二)擦法用指掌的一定部位附着于体表,稍向下用力,作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于体表发生摩擦产生热感的手法称之为擦法。操作方法:接触面紧贴皮肤,手掌及腕关节自然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通过肘关节及肩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手掌作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体表产生热量。(三)推法用指、掌、拳、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经络上,紧贴体表作单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手法称为推法,所谓“按而送之,推而行之”。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拇指推法、多指推法、掌推法、鱼际推法、拳推法、肘推法。操作要领:1、指、掌、肘要紧贴体表,动力着实。2、推动的线路呈直线,推动的速度和力量要均匀,不要在体表产生跳跃、歪斜。3、推动的压力从轻到重,施术者呼吸自然,不可屏气。4、推动的方向一般顺经络、肌纤维及静脉的走行方向。临床应用:该手法灵活多变,可在全身各部位操作,患者常感觉温热舒适,是临床常常采用的推拿治疗方法之一。用于治疗各种痛症及气机阻滞的各类疾患。(四)搓法用双手指、掌或指掌相对紧贴于受术部位或单手、双手掌面着力于体表,作方向相反,自上而下地来回摩擦揉动的手法称为搓法。《厘正按摩要术》云“:搓以转之,谓两手相合而交转也,或两指合搓,或两手合搓,各极运动之妙。”操作要领:1、操作者沉肩坠肘,肩肘关节放松,上身稍前屈,双手自然伸开,五指并拢,以手指、掌或掌指着力于操作部位。2、夹搓法挟持力均匀柔和,以挟持住为宜,搓动频率快,上下移动要慢。3、整个操作过程要协调,一气呵成。搓动时掌面在施术部位体表有小幅度的位移,患者有较强的松动感。临床应用:该法为临床常用的辅助手法之一,作用温和舒适,常用于四肢部的放松。三、挤压类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地挤压体表的一类手法。该类手法有按压类和捏拿类两类。按压类代表手法为按法,还包括点法、压法、拨法等;捏拿类手法包括捏法、拿法、捻法等。(一)按法、点法用指、掌部着力于体表,用力由轻到重逐渐按压的手法称为按法。强调按的过程。用拇、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持续按压的手法称为压法。强调“按而留之”。用指端、指间关节着力于患者体表,持续的向下进行点压的手法称为点法。强调“以指代针”。操作要领:1、作用力的方向垂直于操作部位。2、用力一定要逐渐加压,从轻到重,从重到轻,禁止突发突止,暴起暴落。3、掌握好对力的控制,避免滑脱损伤病人。临床应用:常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治疗伤科和内科的各类疾患。(二)捏法、拿法以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用力,在操作部位作有节律的、一紧一松的挤捏,并作匀速上下移动的手法称之为捏法。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的手法称之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操作要领:1、挤捏和提起时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着力,避免使用指端着力。2、操作中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虎口及掌面尽可能的紧贴体表。3、操作中腕关节要放松,动作灵巧、连绵不断,力量柔和,富有节律性。4、拿法是一复合手法,提捏的过程中避免在皮肤表面移动。临床应用:该手法即有力又柔和,患者感觉轻松舒适,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常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疾患。(三)弹拨法以手指端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方向的拨动的手法,称之为弹拨法。又称为指拨法、拨络法等。该手法是临床常用的手法之一,其临床应用有“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说法。操作方法:五指自然伸直,腕关节自然屈曲,以拇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其余手指置于相应位置以固定和助力。拇指用力下压至一定的深度,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时,再做与肌腱、韧带、肌纤维或经络成垂直方向的单向或来回拨动。若单手指力量不足时,亦可用双拇指重叠进行拨动。操作要领:1、按压力与拨动力方向相互垂直。2、拨动时指端应按住皮下肌纤维、肌腱或韧带,带动其一起运动,指端尽量不与皮肤产生摩擦。3、拨动的用力应由轻到重,然后由重到轻,不可突加猛力。临床应用:该手法刺激较强,着力面积小,可在全身多处应用,尤多用于阿是穴。该手法有很强的止痛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伤筋疾病。四、振颤类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受术部位产生震动感觉的手法称为振动类手法。常用于结束手法,搓法常配伍使用。本类手法包括振法、抖法等。(一)振法将指端或手掌紧贴体表上,通过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作持续性快速振动,使治疗部位产生高速振动的手法称为振法。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指振法、掌振法。操作要领:1、振动通过前臂屈伸肌群的等长收缩产生,其他部位要尽量放松。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掌指部。掌指部自然贴附于体表,不可离开肌表,也不可施加额外的压力。3、要有较高频率的振动,一般认为,振动的频率要达到每分钟400-600次左右。振动幅度要小,不能使肢体产生抖动或摆动。4、操作时不能屏气,呼吸自然而有节律。临床应用:与其他手法相配合,治疗各种伤科和内科疾病。(二)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静止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使肌肉、关节有轻松感,达到放松肌肉、关节目的的手法。根据抖动的部位不同分为抖上肢法、抖下肢法、抖腰法。操作要领:1、被抖动的肢体要放松,自然伸直,使之在抖动时保持伸直的姿态。2、抖动产生的抖动波应从肢体的远端传到近端,直接达到关节。3、操作者呼吸自然,不可屏气,抖动的幅度小,频率快,动作连续,一气呵成。4、操作时不可使肢体产生左右、前后的晃动。5、抖动上肢时,手握腕部,牵引向前侧60°左右,抖动从腕部经肘部传至肩部,频率一般在200次/分左右。临床应用:本手法主要用于四肢关节和腰部,常用于治疗四肢以及腰部的疼痛疾患。五、叩击类用手掌、拳背、手指或特制的器械叩击体表的手法为叩击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拍法、击法、叩法、弹法等手等。(一)拍法五指并拢,用虚掌拍击体表的手法,称之为拍法。拍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操作要领:1、拍击动作要平稳,使掌周、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从而击打声清脆,拍击部位无痛感。2、拍击时腕关节要充分放松,力量从前臂通过腕关节传到掌部,使击打的力量刚柔相济,拍击的动作灵活自如。3、拍击时要有弹性、有节奏感,不可拍实治疗部位。临床应用:常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和下肢后侧,用于治疗各种痛症、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症。(二)击法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击打体表一定部位,称为击法。根据接触体表的部位或使用器械可分为: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桑枝棒击法。操作要领:1、击打时用力要稳,含力蓄劲,收发灵活。2、击打时着力短暂而迅速,要有反弹感,即一击到体表就迅速收回,不可有停顿和拖拉。3、击打的方向要与体表垂直。4、操作时肩、肘、腕放松,用力均匀,动作连续而有节奏感,击打的部位有一定的顺序。5、击打的速度快慢适中,击打的力量应因人、因病、因部位而异。临床应用:常用于颈椎病、四肢痹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偏瘫、截瘫等疾病的治疗。(三)叩法以小指尺侧或空拳的尺侧缘叩击体表的手法,称之为叩法。叩法刺激程度较击法为轻,有“轻击为叩”的说法,可类同于击法范畴。常可分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