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总论2020年2月10日传染病学第八版2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3前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科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4前言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病和黑热病广泛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天花得到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灭。1910年12月,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达39679人,占当时两省人口的1.7%,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经外务部施肇基推荐,清政府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5前言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仍然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多次流行,如SARS、甲型H1N1流感。6前言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丰富的经验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东汉末)吴菊通著的《温病条辨》(清代)7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8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三、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邪气)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正气)9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斗争的过程。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可来自体内和体外。来自体外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体内的叫“抵抗力低”,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二者所处的环境10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人体、二者所处的环境,三者此消彼长:共生状态:病原体与人体之间互相适应、互不损害的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会性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大量应用激素、抗肿瘤药等),或大量应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达其它部位而引起宿主损伤。(正气虚,邪气胜)11一、感染的概念“新发突发传染病”:新的病原体:如HIV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再现传染病”: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由于种种原因在局部地区流行。难治性耐药菌株感染:光谱抗生素的滥用诱发细菌耐药基因突变12一、感染的概念:多种形式的感染情况首发感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同时被2种或以上的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又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感染:原发感染后的其它病原体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社区获得性感染: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经存在的感染。13二、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的过程。感染过程可出现5种结局(感染谱)。(一)清除病原体(二)隐性感染(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14(一)清除病原体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1、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15(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定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是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最常见的表现转归:大多数,人体活动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如乙肝16(三)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定义: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只占全部感染的小部分(冰山一角),但是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水痘,大多数感染表现为显性感染。分型:轻型、重型、急性、慢性等转归:(1)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甲肝(2)不牢固,可以再受感染,如菌痢(3)慢性病原携带者17(四)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排出体外),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原因:人体防御能力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分类: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急性携带者(3个月)、慢性携带者(3个月)。18(五)潜伏性感染定义: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起显性感染。举例: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杆菌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而病原携带者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19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从下到上,依次减弱潜伏显性携带状态隐性感染209病原病原感染感染病病原原被消灭被消灭菌菌//病毒血症病毒血症显性显性感染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被消灭病原被消灭带菌带菌//毒者毒者病人病人感染状况及结局示意图感染状况及结局示意图病原原位停留病原原位停留或或定定位位colonizationcolonization带菌者带菌者带毒者带毒者隐性隐性感染感染carrierCovertinfectionPathogeneradicationLatentinfectionOvertinfectionHacteremia/viremia21三、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邪气)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正气)。(一)侵袭力: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二)毒力:包括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和内毒素(伤害沙门菌),前者通过与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起作用,后者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其它毒力因子: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22三、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三)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四)变异性:病原体发生变异可使致病力增强;可逃逸机体特异性免疫作用而引起疾病或使疾病长期存在。23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体液因子:溶菌酶、干扰素(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T细胞杀伤病原体及其寄生的细胞。体液免疫;B细胞产生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临床上输注免疫球蛋白来帮助患者度过难关。24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25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26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一)入侵部位侵入部位得当,才能引起病变(二)机体内定位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在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而在远离部位引起病变进入血液后,定位在靶器官而引起病变:流脑、病毒性肝炎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最后在某脏器定居。27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三)排出途径单一途径:志贺菌,粪便多种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粪便,飞沫叮咬或输血:疟原虫28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一)直接损伤:借助其机械运动及其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通过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鼠疫(二)毒素作用外毒素:霍乱肠毒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内毒素:导致发热、休克及DIC29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三)免疫机制抑制细胞免疫(麻疹)或直接破坏T细胞(艾滋病)通过变态反应(主要是III型和IV型)而导致组织损伤。30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体温中枢,释放PGE2,产热超过散热。31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二)急性期改变定义: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主要改变如下1.蛋白代谢:CRP升高,ESR加快,负氮平衡、消瘦2.糖代谢:血糖升高;肝衰竭患者,血糖下降。3.水电解质代谢:低钠血症,低钾,贫血(Fe、Zn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4.内分泌代谢:急性期糖皮质激素升高;败血症时分泌不足;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素早期下降,后期升高。32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33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34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35(一)传染源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四个方面。1.患者: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大;慢性感染者可成为长期传染源2.隐性感染者:脊髓灰质炎36(一)传染源包括四个方面。3.病原携带者:菌痢4.感染动物:以啮[niè]齿动物最常见,其次是家畜家禽。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啮齿动物是咬食性哺乳动物。37(二)传播途径定义: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多种传播途径水平传播1.呼吸道传播:结核病2.消化道传播:菌痢3.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的水或土壤、伤口被污染、日常生活得密切接触、不洁性接触4.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按蚊叮咬5.血液、体液传播:用血制品、分娩、性交传播疟疾、乙肝、丙肝、艾滋病。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先天性感染:婴儿出生前已从父或母亲获得的感染,如梅毒。38(三)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易感者数量增多,可发生传染病流行。“一人得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一次流行后,经过几年,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人工主动免疫科组织流行周期的发生。39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二)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40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41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42一、基本特征(一)病原体(二)传染性(三)流行病学特征(四)感染后免疫43(一)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或寄生虫朊(ruǎn)粒Prion:不同于微生物或寄生虫,是缺乏核酸结构的具有感染性的变异蛋白质:克雅病。44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又称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Prion(proteinandinfection))。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已发现的唯一不用DNA,RNA作遗传物质的病毒。45(二)传染性是传染病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特征耳源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可作为隔离患者的依据之一。46(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散发: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人,如食物中毒、流感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