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清溪川景观改造的来龙去脉清溪川是流经汉城中心区.横贯城市东西的人工河道.起着重要的城市排水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在朝鲜时代的5O0年和近现代的百年中,清溪川是首尔的历史、文化和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首尔成为朝鲜时代(1392-1910年)初期,清溪川在洪水季节经常泛滥,而在枯水期由于缺水造成河道污染,因此将河道填平就一直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但是Taejong国王反对这种违背自然的做法,在他继任的11年后(1411年)倡导修建跨河桥梁,Gwang石桥就是那时建设的一座具有时代影响的桥。在Sejong王时代,经常对清溪川进行清淤,又建起了Supyo桥,在河中心建有一个水尺。从那时起,人们能够观测到这条河水位的变化,并由此能够进行必要的防洪准备。在第36任国王Yeongio(1790年)期间,征募了20万人参与了该河的治理,包括拓宽河道、修建砌石护坡、将河道裁弯曲直等。自那时起,河道的形态一直保留到现在。清溪川有14条小支流,沿河最多曾建有86座各类桥,但至今只有Gwang和Supyo两座桥保留了下来。在历史上,这条河成为汉城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河中洗衣,孩童在河边玩耍,这条河又成为人们排泄污水的通道。此外,这条河桥的两岸又是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如跨桥、在河岸举办各种团体活动、庆祝正月十五灯节等传统民间活动。在晚期的朝鲜时代,沿河两岸居住了大量的贫民,在河边搭起了简易住棚,开辟了各种民间文化市场。在日本入侵时代,卖掉了农田的农民涌向了汉城市,在清溪川两岸搭建起了非法的棚户房。随着城市贫穷人口的增加,清溪川的污染日益加重,河两岸肆虐着疾病以及犯罪。为了抵御日本人占据河的南岸,人们在1913年起对该河道进行了清淤和开凿了小的水道。1937年至1942年日本统治时期,清溪川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回填,回填的范围自Gwanghamun至Gwang桥。在朝鲜独立期间(1945-1950年)和朝鲜战争期间,该河的回填工程由于缺少资金而停滞。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完成了该河段的回填工程,铺设了混凝土路面。Samil和Cheonggye两座高架桥分别于1967年和1976年建成,成为穿越汉城市中心的重要交通干线。1976年建起的Cheongye高架桥进入21世纪.清溪川高架路已经有40余年历史,年久失修给市民和环境都带来安全隐患,很显然,复原河道是对人和环境最安全的保护办法。清溪川复原工程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于2003年7月开工,已于2005年下半年完工。这座高架曾是高峰时最拥堵的高速路之一,所以当政府决定要拆除恢复清溪川原貌时,遭到部分市民的强烈反对,认为会令已经很糟糕的交通状况雪上加霜。下图是市民抗议的情景。但清溪川复原后的事实证明,在交通分流等一系列重新规划之后,交通状况非但没有加剧,反而缓解了这一区块的交通拥堵。韩国在进行大型的建设工程时,都要开展祭祀祈福活动。以下是景观改造过程示意:以下是部分景观设计图:清溪川规划修建21座跨河桥,其中5座是人行桥.16座是车行桥。下图是人行桥之一的设计效果图。清溪川发挥景观生态效应的同时,也会带动巨大的商机,知名大企业拼命想挤进清溪川周边发展商业,负责招商进驻的韩国部长因涉及此次受贿丑闻被捕。河道横断面清溪川河道复原工程设计标准为满足200年一遇的洪水过流需要。为防止水的渗漏损失.断面为不透水铺装。整个治理河段的横断面依周边条件不同分为三部分。第一段位于上游地区.河道蓝线条件较好,因此明渠底宽20.83米,边坡1:1.两侧二层台各21.83米和22.92米。二层台下及两侧设市政管线走廊。第二段位于城市建设密集地区,河道蓝线用地非常紧张,又要留出两侧各两条车道.还要考虑人的亲水活动需求。为保证河道行洪断面.将规划路架设在河道两侧过水断面上。明渠底宽l1.74米.边坡1:1-1:2.二层台下设市政管线走廊(见图6)。这种在城市密集区河道与车道相结合的做法值得借鉴。第三段位于城市建设密集地区下游,河道蓝线用地紧张程度较上段缓和,也要留出两侧各两条车道,但人的亲水活动减少,断面相对整齐。为保证河道行洪断面,将规划路架设在河道两侧过水断面上,明渠底宽l1.74米,边坡1:1-1:2,二层台下设市政管线走廊。生态复建河道植被通过保持和恢复本地植物和动物物种,保护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一片景观墙,是政府征集市民自己创作的绘画,再烤制贴在墙上。故意保留了几片当初高架的残骸,给予联想记忆的空间。复原设计要点1)复原河川:河道长度较长,分为三段处理,并且赋予不同主题,由西向东分别对应的主题为历史、现在、未来。2)复原历史遗迹:对遗物留存可能性高的区域及堆积层保存完好区段的勘探调查,并采取保持原状处理方式。对于复原方案,征求如市政府,市民委员会,文化财产方面专家,市民团体等各方面意见后再确定。3)桥梁设计:桥梁是清溪川的特色,复原后的清溪川遍布了22座桥,分为人行桥和人车混行桥。桥粱设计中提出了三个标准:选择可最大限度疏通流水障碍的桥梁形式;清溪川桥梁的定位是文化与艺术相会的空间;建设成地方标志性建筑,使其成为具有造型美和艺术性的桥梁。4)景观设计:重点是溪流两边的护堤空间。如鱼鸟栖息地的生态设计;步行道,便利设施和导游信息发布点的设计和布置;墙面壁画和一些地标设计。针对以上设计重点,提出了下面几点指导原则:1)强调亲水性:修筑大量的亲水平台并且赋予一定的文化意象,有曲线形为主的,有根据“洗衣石”的方式设计的。同时,为解决地势西高东低的问题,设计者用多道跌水的方式处理高差。在较缓的下游河段,每两座桥之间设一道或两道跌水;在靠近上游较陡的河段处,两座桥之间采用多道跌水。2)强化堤岸空间的利用:修筑方便游人的步道和休息空间,以及墙面壁画。考察中还发现一些桥下的空间巨大,可以用于展览等大型活动的使用。观水桥下,就利用桥下空间光线较暗的特点,设置了电影广场。道路层面靠近河川两侧设置休闲空间(咖啡座等)。3)通过掩埋管渠优化景观。4)缓和堤岸坡度:较缓的堤岸坡度有利于堤岸空间的利用和亲水性的形成。同时强调生态保护——不仅是绿化的营造,而且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如确保鱼类、两栖类、鸟类的栖息空间;栽种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源;建造鱼道等,用作鱼类避难及产卵场所。文字引自:刘轶佳,《首尔清溪川以生态环境为主导的城市复兴工程》,山西建筑,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