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1、此课件只是帮助大家掌握各篇主要内容,并非为考试。2、此课件不外传别班同学。用完删掉。1、山鬼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与《诗经》并称“诗骚”,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比《诗经》作品更富有个性,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结构宏伟,句式新颖、灵活的新型诗体。•屈原是楚辞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辞体诗歌的创始人。楚辞•《九歌》乃巫祭之歌词,屈原吸收而再创造。•《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九歌》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山鬼》分析•前八句:山鬼出场(第三人称)•中间十二句(或十五句):山鬼独白,缠绵悱恻的恋爱心理(第一人称)•末尾七句(或四句):情景交融写山鬼内心痛苦。《山鬼》归纳•塑造了一位神形人心的幽怨佳人形象,充满大自然的气息:•1、形象描摹出色:美貌与骑乘•2、心理活动细腻:间接心理,用行动来揭示人物心理——折芳馈赠,穿越险路,山中采秀;直接心理细腻刻画,疑信参半•3、自然景物烘托意境,意象选择简练。•4、香草衬托山鬼“芳馨”的仪容、品格•全诗将:•方位的变动(山阿——山上——山间),•气候的变化(晴朗——阴晦——雷雨),•情节的推进(赴约——候人——失恋),•心灵的波动(喜悦——惆怅——怨恨)•结合起来,写得情景交融,和谐动人。•《山鬼》•一支祀神曲,•一首爱情诗,•更是一篇幽怨曲折、感人肺腑的言志、抒情之作。•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绚丽的文辞、细腻的笔法、典型的环境委婉曲折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诗人的志向、诗人的心态及诗人多舛的命运。重点内容•1、分析“山鬼”的细腻的爱情心理•2、你怎样理解《山鬼》的主旨?•3、芳草香木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2、春江花月夜抒情层次•(一)月光世界: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澄澈景观。•(二)人生哲思(人月对话):由月引发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哲思。(人生苦短的憾恨)•(三)两地相思:游子思妇的缠绵离情。(月圆而人不圆的憾恨)【艺术特色】•1、情、景、理交融,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许多色彩鲜明的景物,如花林,白沙,白云,青枫等,在皎洁的月光的统摄下,就如一副绚丽、澄澈、迷离的画卷,与所抒发人生哲理与绵邈深挚的男女离情融为一体。【艺术特色】•2、诗的韵律节奏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3、诗歌语言优美。•既吸收了齐梁以来诗歌语言骈俪工整、音韵优美的长处,又有南朝民歌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的风味。本诗哀而不伤的抒情基调•诗歌情调哀而不伤。其中虽有青春苦短的伤感,但笔调轻盈,交织着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哲理思索;虽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悠悠相思中饱含着脉脉温情,充满着对重逢的企盼和对幸福的憧憬。•李泽厚:•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美的历程》)重点内容•1、《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中心情、景、理交融的特色•2、“哀而不伤”的抒情基调3、圆圆曲梅村体•“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如《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萧史青门曲》、《鸳湖曲》《琵琶行》《临淮老姬行》《永和宫词》《楚两生行》《松山哀》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1、结构摇曳多姿、腾挪跳跃。正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借男女写兴亡,但没有按照事情的顺序来叙事,而是借用初唐四杰抒情性七言歌行的结构方法,打破时间顺序,腾挪跳跃,摇曳多姿。2、多用典故。典故琳琅满目的,如七宝楼台,令人眼花缭乱。原因大概与为前代丰富的资源可资使用有关,也与清初文字狱大有关系。袁枚激赏:“梅村七言古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骆用事之法,调既流转,语复绮丽,千古高唱矣。。”王国维《人间词话》批评道:“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优劣即于此见”。3、讲究声律。•吴伟业歌行首先善于转韵,四句一转,第一、二、四句压韵,平仄韵交替出•其次多用律句。•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体有意识的既区别于近体诗,又吸收了近体诗的优点,形成了介于古、近之间、别具特色的歌行体。4、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体沧桑黍离悲感与缕金错采相统一,辞藻绚丽,设色浓艳。《圆圆曲》的艺术特点•1.叙述灵动多变,摇曳多姿,在中国的古典叙事诗中独树一帜。•全诗倒叙,再倒叙,遥接,补笔等多种的叙事手段摇曳多姿,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另外叙述线索,复线交织,吴三桂的角度大刀阔斧,陈圆圆的角度则工笔重彩,两部轮唱,曲尽其致。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夹叙夹议,精警隽永,显得摇曳多姿。•2.用典频繁而贴切,引人联想,耐人寻味。•大典故:夫差、西施贯穿全篇,“前身合是采莲人”“梦向夫差苑里游”“浣纱女伴忆同行”,《圆圆曲》中的陈圆圆的影子就是西施,这两位同样生长于吴越古地的乱世佳人的命运何其相似乃尔。•小典故:鼎湖、黄巾、黑山、田窦、薛涛、绿珠、绛树、周郎、随处皆是,琳琅满目。作者用典巧妙,又切合语境,如吴王之与吴三桂,越女之与陈圆圆等,珠联璧合,又得扑朔迷离。。•3、顶真的多处使用。•“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意转辞联,似断似续,回环婉转•4、转韵自由,格律严整。•四句一韵,平仄韵交替,严整的律句穿插其中,变化错落。全诗十次转韵,平声韵与仄声韵交错使用,跌宕起伏、回环往复。•律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等,精警隽永,传颂千古。•5.色彩缤纷,辞藻华丽。•多用绚丽的色彩词,错金镂彩。如缟素、红颜,白骨、红妆,绿珠、绛树等设色浓艳,搭配巧妙。人物形象和命运讨论分析•吴伟业《圆圆曲》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感慨历史剧变中的个人命运。一方面是女主人公陈圆圆被男人播弄的跌宕悲欢人生,一方面是吴三桂为红颜一怒的历史际遇。全诗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历史沧桑剧变和人物形象辉映。人物形象和命运讨论分析——关于陈圆圆•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陈圆圆的人生是中国古代美女命运的写照,被众多的男子播弄,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可悲的是这种偶然的衔泥燕变凤凰的经历,被旧日的女伴艳羡,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都寄寓其中了。作者对于陈圆圆是寄与了深切的同情的。人物形象和命运讨论分析——关于吴三桂•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比较复杂。作为明朝遗老,身怀故国故君的深厚感情,而不得已苟活于清朝,对于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投鼠忌器,婉转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他不能忍受所爱之人被人强占的耻辱,冲冠一怒,而由此付出全家的毁灭的代价。人物形象和命运讨论分析——关于吴三桂•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令人寻味:含混而错综,有嫌恶之情,又有婉曲的嘲讽,却又不时流露出同情。诗中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如“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若非壮士全师胜,怎得蛾眉匹马还”“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诗句的言意之间是颇耐人寻味的。•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吴三桂作全面的评价,但他指出,人处在历史造成的困境中时,无法作出两全的选择,他不能不承担悲剧的命运。这里面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思考练习•1.作者对吴三桂持何种态度?是如何表达这一态度的?•2.本文的叙事有何特色?•3.频繁的用典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4.什么是“梅村体”4、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文本分析)•1、始将连横,说秦王不行。(困顿),•2、简练以为揣摩(穷达的转折)•3、说赵王成功,富贵显达。•1、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不行。•⑴列举贤君以战得天下•⑵重文废武,天下不治•⑶废文任武,天下大治•修辞特色:对比、夸张、排比、铺陈。铺张扬厉,气势纵横。•2、简练以为揣摩(穷达的转折)•细节传神逼真:•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揣,指通过揣测、估计、分析、推理等方式对对方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摩,悉意试探、诱动之意。揣摩,合而言之,意为反复思考、推求、揣度。简练揣摩•3、说赵王成功,富贵显达。•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苏秦形象的评价•1、强者形象:•才华横溢,雄辩滔滔,审时度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为命运所屈,逆境中奋起,奋发图强。•2、朝秦暮楚:为功名利禄而投机权变,不择手段。苏秦形象的塑造•1、正面描写:•语言:辞令•外貌、情态:潦倒与显达•动作、细节:发、伏、揣摩、刺股等•心理活动:两次喟叹•2、侧面烘托:家人炎凉态度•3、对比、映照:•前后的风貌、前后的家人态度•4、传奇笔法:•夸张、细节渲染;对照,波澜起伏,塑造了传奇的文学形象苏秦。重点内容•1、苏秦形象评析•2、塑造人物方法•3、文采特色5、霍小玉传•文言小说的成熟——唐传奇为标志:•唐人有意识创作、有想象、有文采,情采并茂。全盛于盛唐、中唐。•爱情小说尤为可观:•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陈玄佑《离魂记》﹑陈鸿《长恨歌传》等,其他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虬髯客传》。三、文本分析•1、定情•2、负心•3、死别•汤显祖借此题材而写成《紫钗记》,亦是借霍小玉形象来寄托其“至情”的追求四、人物形象分析•霍小玉•1、美丽聪慧,气质高雅”、“高情逸态”、“音乐诗书,无不通解”。•2、出身微贱,命运辛酸。•3、对爱情执着、热烈、缠绵,又成熟清醒。•4、性刚烈、倔强,气恨而死并复仇•“至情”女子比痴情对霍小玉更为恰当。•《词源》释“痴”有三义:“不聪慧,呆”;“癫狂”;“爱好至入迷”。皆有不正常、不清醒、分寸失当之意。而霍小玉是理智的、清醒的、有分寸的,霍小玉确实有痴情的一面,但“至情”二字评价更恰切,更能突显出其超凡脱俗和不可企及。•李益:•李益:是“负约逃避”,而非“负心”男主人公李益是迫于社会客观压力的“负约逃避”,而非主观感情的“负心”,他在矛盾、痛苦、惭愧中负约,抛弄了小玉。•应从文本出发,为人物准确定位,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霍小玉“君是丈夫,负心若此”一语。正因为是出自霍小玉之口,所以论者均袭用之。其实这是霍小玉基于“爱之深而恨之切”的愤激之词,也是因李益的不解释而导致的误解,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益:•1、迫于现实,客观现实力量强大。•透过李益形象寻找其身后促使他“负约”的深层社会原因,认识唐代婚恋观念、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2、性格脆弱,屈从母命,采取拖延蒙混的态度,背盟负义。•结尾的幻设之笔,说明李益乃悲剧性人物,性格心理的的软弱、矛盾,乃悲剧的主要原因。五、悲剧原因分析•1、唐代门阀婚姻制度和门第观念•高门世族为维护其血统的高贵和纯洁,不与外族通婚而互相缔结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