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研(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宏观把握,微观切入——八年级下册总体教学结构与教学思考富阳市教研室王乐平“我们传承的文明”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内容标准一、八年级下册教材的总体思路与主要结构1、下册学习主题——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八年级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人类文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人类社会三个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八年级上册人类的起源农耕文明时代的衰落八年级下册地理大发现和工业文明时代20世纪40年代史前时代和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下册主题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工业文明发展进程16世纪初~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工业文明从西欧扩展到全球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原初现代化),首先在西欧兴起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震荡,以及人类的调整与探索人类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工业文明得以顺利推进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2、八年级下册时间范围16世纪初~20世纪上半期,即工业文明历程的前三个阶段立足于现实社会,以文明为主体,追溯现代社会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来源和演变。3、八年级下册教材特色(战后世界历史与新中国以来的历史放到九年级)4、下册教材结构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世界工业文明的来临及其后果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工业革命及其后果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面临挑战的中国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重大挫折新的突破与改造中国独立与解放历程总之:本册教材划分的和工业文明进程相一致的三个单元中,分别有机地融入了中国历史的部分。第五单元描述了工业文明兴起于西欧时,中国仍然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了相当高的农业文明的水平。第六单元描述了欧美经过工业革命,中国明显落后,在西方的冲击下,一边反抗侵略,一边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第七单元描述了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的过程。二、教学思考(一)继续发扬新课程教学中的闪光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开放式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问题设计与活动设计:三维目标的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有意识的达成总之:改变教师“一讲到底”、上课“划划”课后“背背”,提高教师整合教材、课堂教学组织等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能力。(二)学会借鉴与弥补(反思的重要点)以06年10月份八年级优质课为例:1、有意识地将知识由程序性→过程性、能力性转变2个教学片断比较:片断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方法:点出内容后补充介绍)①迁都洛阳②改用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姓汉姓⑤与汉族联姻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片断2:从图中,我们可概括出孝文帝改革政策包含哪些措施?改革有何作用?改革领域具体内容还可这样设计:出示图片与材料,你能根据上列资料完成下列表格吗?出示图片,提问: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北方战乱……)2、要及时地把握教学关节点比较2个教学片断:片断1:北魏统一:439东魏(北周)魏蜀吴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东晋建立:386西魏(北齐)宋齐梁陈西汉东汉片断2:出示这一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说明北方政权更替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作好铺垫,埋下伏笔)——学生理解南迁的原因关节点的处理:往往要求教师——概念诠释、知识铺垫、教材文本多元解读中观点碰撞时的导向分析等。3、及时提升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2个教学片断:片断1: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北民南迁后,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3、国家长期的分裂混战状态使人民渴望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还可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立的。关于民族融合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后,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过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也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上图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家具式样,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所谓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座。在床、席上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腿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就受到了部分汉人的欢迎。胡床最开始是一种以绳跳马连缀木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片断2:胡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足:史实性举例,最后没有进行必要的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要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形成感悟。我们不能只就课论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有所拓展、有所关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独特的看法。比较2个教学片断:4、探究活动如何更精细有效?片断1:出示图片,提问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中原人民的南迁会给江南带来什么变化?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提示:从政治角度看……从经济角度看……从民族融合角度看……从社会安定状况看…………提供参考资料及小组合作单:参考资料(一)材料一:东汉末年的割据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被迫起来反抗,历史上被称为黄巾大起义。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相互之间不断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材料二:七擒七纵——民族融合情形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领兵来袭击蜀军。……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臣服于蜀国,并不断与汉族交往、沟通、融合,使西南少数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材料三:各国注重经济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小组合作单(一)(表格略)组长中心发言人你们小组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是历史的倒退理由:是历史的进步理由:比较后:片断2注重多元思路的引导,并有相应的资料佐证(论从史出),还落到实处(发合作单)。欣赏4个教学片断:5、重视”小结”的N个功能片断1: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三国鼎立的形成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背景:过程:二、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外族内迁北民南迁江南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影响: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魏、蜀、吴的建立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赤壁之战不足:时间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往事越千年东汉末年朝政瘫群雄割据起战乱三国鼎立魏蜀吴或褒亦贬无定论南迁纵是避战乱江南面貌却焕然北魏孝文有遗篇国家一统是本原片断2:不足:学生读了一遍,没有好好地阐发升华(如时代特征,进步因素等)1、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你最崇拜谁?你能写一首诗歌颂他吗?(下面是教师自己写的)孝文帝,真伟大,政治家,顶呱呱,推汉策,用汉姓,学汉语,穿汉服,颁汉法,仿汉令,民族融,互影响,促发展,贡献大,后人夸。片断3:2、你学到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所学的知识把下列词语有逻辑的连接起来对本课加以小结。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孝文帝改革民族迁徙江南经济发展片断4:总体感觉:形式多样(示意图、诗词妙用、关键词概括、开放式感悟、创作尝试等)可完善:学生提出关键词并连接小结。“小结”的N个功能:1、教师引导下“回放”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谈学习所得,谈感悟。3、宏观架构(示意图)(片断1)4、主题提示——“政权分立”下的孕育着二个进步因素(江南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或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江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5、观点提升——第一层次第二层次5、观点提升——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各民族相互融合中演进;民族融合的途径与形式;统一是本原,统一是主流等。(三)加强“主题”(内涵、思想、结构)的揭示(八年级教师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结构不明了,糊涂不清;缺少对主题提示的方法研究与突破。(总体感觉:散、乱、不能到一定的高度)主要原因:非专业性:长期以来不重视,形成了教学习惯:知识更新不够(如新的史学观),缺少相应的知识“主题”揭示的敏锐度总之:(需要积淀)所谓主题是指知识的主要结构与反映的内涵、特性方向。“主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结构的揭示、知识内涵的理解分析及在新史学方法引导下的领悟升华。主要策略:1、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主题式”教学的前提主题——整本教材、各单元、各课内容的主题:多看单元前的引言、每一课的开头与结尾,并有机的联系起来,尤其是领会一课的标题含义;:理清一课与几个小标题之间、单元与几课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2、构建教学结构——“主题式”教学的重点:搭建一课内容或一单元内容的框架结构;:重新构建教学结构(元朝的开放与交流——从表现中分析特点、再分析原因)3、关注知识概念的揭示——“主题式”教学的突破点(解决教学的关节点)如: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何谓现代化?——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以称近代化(或工业文明),主要标志是经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政治民主化,追求民主、平等、法制等;还包括教育、军事等现代化。概念、内涵的理解知识很多,需教师及时解析。4、创设“主题式”例题——“主题式”教学的增长点问题捆扎(练习),将整体知识进行梳理,通过几个问题从易到难、从点到面的设计、从外显到内在的分析,突出主题。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知识点多、内容零碎,如何选取一个角度将知识进行整合,又不离教学“主题”,这是一个难点。最后选取杭州的宋城景点作为突破点进行问题设计:“给你一天,还你千年”这是杭州著名旅游景点宋城的一句广告词。无论你有无去过杭州“宋城”,你可以根据所学,尝试与探究以下问题:①杭州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景点?②请你设想,在宋城基本上可以看到南宋时期哪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风土人情?③在宋城,你觉得会展示宋朝的哪些科技成就来彰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中华民族的骄傲?④假如让你来设计宋城景点的广告词,你有何创意?请你参与。例:第六单元第一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可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进行问题设计:图一图二图三题目:图一图二为1420年、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图三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提问:①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②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③简要梳理其主要步骤,并分析其主要动因。④如何看待全球化?5、整合教学资源——“主题式”教学的亮点(1)充分整合教材已有资源教材资源主要是指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地图册和填充图册,其中教科书是核心。教材主要有以下版块:总标题、导语、子标题、阅读卡、课题活动(包括课内习题和自我测评)、综合探究课。整合教材资源,主要通过问题分析、活动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将教材现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言与课后习题等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如:第六单元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教学中,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在救亡图存的艰辛摸索中,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的大潮中。运用书本图片,进行讨论活动:下列二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文明成就:图一同文馆旧址图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①图一创办于哪一时期?与先前的学校相比,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②图二集中反映了当时哪一重大事件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