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世纪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中世纪文学理论中世纪文学理论中世纪概述•基督教带来的审视事物的新眼光•1.严格区分“世俗”与“神圣”,把世俗(包括自然和社会)中“美、大、圣、神”之物当作超验世界的反映。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超验的,基督教则以超验世界为反映“唯一者”上帝的属性。•2.虽厌弃世俗,但又能敏感地感受到世俗之美。•厌弃不是因其不美,而是因其非永恒(“恨世间,多少美好事,都只作昙花现”。佛陀勘破世事的无常,亦正在于此);往往正因其美而令人沉迷,妨碍了对永恒上帝的追求。按古代常见的思想,永恒才是可靠的,也才是真,而变动不居则易让人产生虚幻之感。中世纪文学理论中世纪概述•艾柯(UmbertoEco):中世纪的思想家,尤其是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者和禁欲主义者,“都是接受美的”,他们“并非意识不到世俗快乐的诱惑性,(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最热衷于感受这种诱惑性的。禁欲主义训练的戏剧性,恰恰存在于听到世间快乐的召唤和坚定追随超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张之中”(此实亦许多佛教修行故事的主题)。因此,我们不必惊诧于奥古斯丁对词句的敏感和阿奎那音乐判断的准确。•六朝时期:一方面宣扬世事无常的佛教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对美的敏感(sensibility)中世纪概述女人是老虎•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走过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中世纪文学理论•老和尚悄悄告徒弟•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小和尚吓得赶紧跑•师傅呀!•呀呀呀呀坏坏坏•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心里来中世纪概述•3.在仰望上帝时,关注自身的精神与灵魂。由于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idolatry)的禁令,这种眼光对雕塑的审美不那么敏锐,却善于寻找神圣的词语和上帝进行交流。如果说古典时代的崇高是以理性为基础(然至Longinus已发现理性/语言无法完全表现崇高)的话,那么信仰时代里的崇高则是以信仰为基础的。这是一种神性的崇高,也是中世纪前期文学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普遍特征。中世纪文学理论中世纪概述•基督教涵容了北欧的哥特文化,很多在中世纪才具备了文本形态的北欧各民族史诗,都出自修道士之手。11世纪以降,法兰西、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民族语言的文学已初具形态。民族文学的理论成分甚少,但民族文学的实践中包含着一系列反教会理论的准理论因素。中世纪文学理论的黄金时期为中世纪早期,其时巴黎尚未成为文化中心,许多文学理论家都出自北非。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中世纪:宗教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部分,理性只是其点缀。受此影响,神学神秘主义成了对文学进行阐释主要的理论基础。为基督教哲学和理论体系的形成铺路的是罗马晚期的普洛丁(Plotinus,c.AD204/5–270),他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普洛丁的遗著《九章集》(Enneads,由其弟子波尔菲利Porphyry(亦曾于雅典师事CassiusLonginus)整理)的第一卷第六章集中论美,其他各章对美及艺术等问题亦有涉及。•CassiusLonginus(ca.213–273),aGreekrhetorician,criticandchiefcounselortoZenobiaofPalmyra;nottobeconfusedwiththesupposedauthorofOntheSublime,whoprobablylivedinthe1stcentury,AD.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普洛丁把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基督教神学和东方哲学的神秘主义结合起来,以理念论为基础,形成了阐释宗教的系统思想。•普洛丁:宇宙之源是浑然的“太一”(近于老子之“道”),无限而绝对,超越一切存在,超越一切思维,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太一”是像光一样的存在,其“本体之光”自在充溢,被万物分有而自身却不因此而削弱或减少。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一物离“本体之光”越近,分有其光越多,也越美善,反之则缺乏美、善。“丑”、“恶”不像东方其他宗教学说中所说,是另具本体的与美、善对抗的存在,而是美、善的缺乏。(此为一元论)•西亚的琐罗斯德教(Zoroastrianism)为二元论,有善与恶的二元划分。此教在亚历山大东征后衰落,但曾传入中国,为祆教(拜火教)。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普洛丁的学说自然表达了一种关于“秩序”和“等级”的思想。由于“太一”本体“流溢”的次第性,宇宙也形成了一种阶梯形式,最高处是只有理性才能达到的宇宙精神,亦即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下来是“宇宙心灵”,分裂而成为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心灵”,再下来是离神最远的,也是最混乱的“物质世界”。•普洛丁的神秘主义思想,对中世纪文艺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其将“美”分为感官可以察觉的美和感官不能察觉的美,或者说“感性美”和“理念美(神的美)”。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流溢说: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接着第三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是“灵魂”,它是作为静止不动的理智的理念和活动而生成。•cf.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理智自身是从静止不动的源泉“太一”流溢出来的,灵魂的作用不是同样静止不动的。它的影象是从它的运动产生的,它通过观照它的源泉而获得完美,但又通过另一种向下的运动而产生出的肖像。灵魂的肖像是感官和自然,它是生殖的原则。当灵魂达到植物等级时,已经下降到去产生另外的实质或存在的形式,即通过外溢而趋于较小的善。总之,这种从太一到终端的流溢的过程中,每个原理都永远保持它自己的地位。这种流溢说影响了某些基督教神学家(例如埃里金纳)和泛神论者,也出现在印度哲学中。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埃里金纳(JohnScotusEriugena,约810—880(Wikipedia:c.815-c.877))是加洛林文艺复兴最后的集大成式的代表人物。埃里金纳是爱尔兰人,早年在修道院接受教育,精通希腊文。845年,查理大帝的孙子,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请他出任宫廷学校校长。877年秃头查理死后,他回到英格兰。他的主要著作有851年写作的《论神的预定》和在865年前后写成的《自然的区分》等。但是,真正建立他作为伟大集大成式学者声誉的,则是他对《狄奥尼修书》的翻译。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JohnD.Turner:TheNeoplatonismofPlotinusandPorphyryisinfactorthodoxPlatonicphilosophy,incontrastwithlatermovementsofNeoplatonism,suchasthoseofIamblichusandProclus,whichembracedmagicalpracticesortheurgy(法术,神力)aspartofthesoul'sdevelopmentintheprocessofthesoul'sreturntotheSource.•cf.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感性美和理念美•“感性美”为有形的物质世界的美。物体之所以美,是因其分有理念即“太一”之光,此光使原来杂乱的物质获得了形式。无形式的物质注定要受“太一”之光的照耀,也注定要取得一种形式和理念,但在此之前它们相对于“神圣的理性”(DivineThought)就是丑的,异己的。•理念是一种统一性。当理念-形式(Idea-Form)进入一物时,会将其各部分加以组织和安排,化为一种凝聚的整体,从而创造出此物的统一性。美即是由于这种统一性。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和柏拉图一样,普洛丁认为被物质掺入的理念不是纯粹的理念,因而不是绝对美,所以也满足不了追求真正的美的人的心灵。他认为真正追求美的人应该放弃眼前所见的一切,解脱曾给予他欢娱的物质美,对肉体美表现的优美姿态不可去追求,因为这些只不过是摹本、遗迹和投影而已,而应该去追求它们的根源所在。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最高境界的美为感官所不能察,须以经特殊训练的心灵才能看到。这种心灵经澡雪之后,“涤除玄览”,使得人的肉身存在向上超拔,把感觉留在下面。对世间感性之物,不以目视则不能断其美。事业之美、学问之美、正义和节制等道德之美非肉眼所能见,须以“心灵之眼”观照方能见之。人若有幸得见此等美,会获得更为强烈的喜悦和敬畏。只有“心灵之眼”才能接触到最真实的事物。•《老子》:“涤除玄览,能无疵。”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涤除”盖去除杂念。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获得这种“大美”、“道德之美”,是对自己的心醉神迷,这是要和自己契合成为一体,把自己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的欲望。•在普洛丁的神秘主义体系中,“心灵的伟大”是一个暗含的前提。理念(神)占据着至高的地位,但心灵的位置也极其重要。灵魂或心灵是理念和物质世界之间的中介,它可以留连于物质-肉体的感性之美,但是它同时具有超越的可能。•“心灵”很自然地会感受到对“神”之爱,“以一个女儿对她高贵父亲的那种爱要求与神合为一体”。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心灵”有一种创造的冲动,总是希图将美好的形式加之于自然万有,也就是对获得了“光照”的物质进行再加工。可以这样理解:物质接受“太一”的光照是无意识的,是被动的,不同的物质接受到的光照程度不同,故有美丑之别。在程度上接受“太一”理念较少的物质,恰是“心灵”进行创造加工的原材料,所以经过“心灵”形式整饬之后的物质存在,必然美于未经改造的物质存在,也就是说,艺术美比自然美和现实美更高级。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心灵”的想象在通过艺术创造来弥补自然不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想象”甚至可以将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创造出来,而且是以具有可信性的形式创造出来:“菲狄亚斯(Phidias)为宙斯雕像,他不以任何感官事物为标准,而是凭想象,想象宙斯必定会以什么样子展现出来。”•cf.亚里士多德:诗人可以模仿“应当存在之物”。中世纪文学理论理念(神)心灵(人)世界(物质)普洛丁“美的阶梯论”•“心灵”在对象世界中的创造是美的创造,但毕竟还是一种低级的创造,因为“心灵”中相对完美的形式一旦转化为物质存在,就被物质存在的不完美性破坏了。•心灵有追寻善、美的冲动,但当她“委身于创造时,是把以前(对神的爱)转化为了对尘世的爱,变得放荡起来。要等她又开始厌恶自己的放荡,才能再次变得纯洁,回到父亲那里。”也就是说,心灵只有摆脱了物质的纠缠,进入一种神秘的宗教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美的感受,即对“美善合一”的本体之美的心灵体验。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相比于柏拉图主义,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非常强调“感性”的作用。无论是体验“感官可以感知的美”的感官感性,还是体验“感官不能感知的美”的心灵感觉,“感官(应作“感性”)”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因素。尤为重要的是,新柏拉图主义把“心灵感觉”也看作一种“抽象”认知活动,从而使得诗歌艺术活动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新柏拉图主义对“抽象”的定义大异于柏拉图主义,不惟有哲学抽象、逻辑抽象、数学抽象,连艺术感知的“狂喜”也是一种感觉抽象。这意味着艺术家通过对感性表象的洞悉,也能进入真理。中世纪文学理论普洛丁“美的阶梯论”•普洛丁:“艺术家不仅仅摹仿被观察到的事物,而且也反诸自然之根本,即理性原则。”•普罗克鲁斯(Proclus,412-485CE,anotherNeoplatonist)也认为,诗的最高境界恰恰是使得“心灵服从法则,后者是诸般激动人心的事物的原因”,这种诗“为心智提供了方便,让它回忆起了在彼岸世界时的灵魂阶段,回忆起了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