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阅读资料走进孟子课件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走进孟子——《孟子》的仁政理想•孟母三迁1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其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便也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则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孟子给我们的印象是善辩,这一点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已为人发现。有一次,他的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则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门人告诉他外面的人都说老师你善辩,孟子则苦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好辩啊,我这是迫不得已啊!这话确实道出了孟子善辩的苦衷。•但是,是谁逼迫孟子好辩的呢?•我们知道孟子忠实地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传承孔子的仁爱哲学,而发展较多的就是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孟子称其为“仁政”。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爱民如子,不违农时,不苛敛百姓,举贤任能,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以求恢复到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的美好时代。其实施方式不是武力征伐而是发展生产、实施教化。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礼乐崩坏,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已然不能使诸侯信服,而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一、孟子的论辩艺术3•也就是说,当时秦、楚、魏、齐等诸侯国的强盛依靠的都是推行变法的法家、纵横家,崇尚武力的兵家,他们都为诸侯王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而崇尚仁德的儒家主张“仁政”强国的思想自然被急功近利的诸侯王认为是迂阔而不切实际的论见。•梁惠王见到孟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就是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或许是想为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吧。你看诸侯王对利益的追逐已然是多么的赤裸和迫切,如果此时孟子再用孔子那套说教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也必将以游说失败而告终,于是孟子吸取孔子的教训,干脆投诸侯所好,首先索性也用“利”字开头,先问大王想不想“王天下”,而称霸天下这正是每个诸侯王梦寐以求的理想,他们自然回说“想!”于是,孟子开始施展口才,陈述自己仁政治国而最终称霸天下的主张。•4•有时,为了将话题引导到他的仁政治国主张上来,孟子可谓煞费苦心,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偷换概念,转换话题,类比比喻;设圈套,挖陷阱,以求借题发挥。所以说,他的这些游说招数都是诸侯王给逼出来的。难道是他愿意这样说话吗?孟老先生累啊!只有面对极度赏识他的小国君王滕文公,谈话才备感轻松,无须损坏脑细胞,无须绕弯子,而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将其“仁政”治国的理想和盘托出、一吐为快。可惜滕国太小,孟子无法实施其抱负。•不管孟子怎么挖空心思,纵然使尽各种辩术,但当诸侯王最终弄明白孟子的仁政治国主张后,最终得出的结论不过是迂阔之见,而孟子不被齐宣王和梁惠王等接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5•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的失败,并非是其治国主张的不可行,归根结底是仁义的失败,是仁义暂时败给了利益,是厚积薄发败给了急功近利。当天下历经战乱而统一,法家纵横家的治国主张不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秦国的迅速灭亡就是印证,只有实施儒家以德治国的方略才能使国家走向稳定富强,汉唐盛世就是证明。•不过,虽然孟老夫子游说没有成功,但庆幸的是这一逼却逼出了很多经典的论辩段子。•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孟子的论辩艺术。6仁义与利益的战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茍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赏析:孟子善辩的原因——君王逼迫所致。7寡人之于国也(打比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8偷鸡贼的逻辑「原文」•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总结:类比设喻。9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间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总结:设喻说理。10庄暴见孟子(偷换概念)•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11父母官的职责•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总结:巧设圈套。12•「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13缘木求鱼「原文」“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以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昏,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总结:明知故问、比喻论证。14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总结:巧设陷阱,使国王难堪。15•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总结:论辩技巧——偷换概念齐宣王设置的陷阱16•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矣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17【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总结:孟子论辩失败的原因。181、导入:官与民谁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