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泰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序言《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泰州市委关于制定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组织编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期和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本规划体现正确分析形势、立足市情实际的要求,着重解决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规划,是描绘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由十章组成: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目标;第二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章,提升产业竞争力;第四章,加快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六章,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七章,加强自主创新;第八章,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第九章,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第十章,规划组织实施。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目标第1节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十五”计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确定的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得到了贯彻落实,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得到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22.26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474元。财政总收入达113.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9%,年均增长2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73.24亿元,年均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3.8亿元,年均增长12.8%。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率先完成以“三置换一保障”为重点的市(区)属工贸企业改革,构筑了全新的体制机制平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明显。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6.7%。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自营出口额达13.41亿美元,年均增长32.6%。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13亿美元。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坚持“项目为王,融资为本”,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宁启铁路及其泰州站建成营运,6条“黄金始发线”正式开通。泰州电厂一期工程获批并正式开工,泰州过江通道工可报告编制完成。沿江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陵光燃料油、扬子江药业城项目顺利建成,新扬子造船、德桥仓储、新浦化工等一批超亿美元项目加快实施。LG冰箱、扬子江药业国家二类-2-新药生产线等一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按照建设大城市的要求,深入开展“五城同创”,大力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心城市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整体推进各市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05年底,城市化水平达45.3%,比“九五”末上升5.9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宁靖盐高速公路泰州段建成通车,沿江高等级公路加快建设,一批水利、电力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发展。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活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妇女儿童、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工作都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1122元和5102元,年均分别增长10.7%和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10662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4%,控制在计划以内。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9%。总体上,全市“十五”计划实施顺利,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利用外资规模总体还不大,经济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协调;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还较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需要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很重。着力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将成为泰州“十一五”时期的重大任务。表1:泰州市“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十五”计划目标“十五”完成备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1%年均可比增长13.3%高于计划2.3个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300元17474元完成计划的131.4%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年均增长29.1%高于计划16.1个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00亿元累计1273.24亿元完成计划的127.3%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累计400亿元累计583亿元完成计划的146%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0亿美元累计15.13亿美元完成计划的75.7%自营出口额年均增长20%年均增长32.6%高于计划12.6个点-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9%年均增长12.8%高于计划3.8个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11122元完成计划的111.2%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5102元完成计划的108.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3.4%控制在目标以内第2节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泰州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处于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流动和大规模产业转移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继续向长三角地区加快集聚;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这些都为泰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从所处发展阶段看,泰州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沿江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两岸联动开发的加快推进,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的支柱产业、本土优势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使泰州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这将有利于泰州的产业、岸线资源优势加快向现实竞争优势的转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泰州还可以充分吸取有关发达地区在快速发展期间生产力和镇村布局不合理造成重复拆建、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教训,形成后发优势,努力扬长避短,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产业集聚度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泰州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较为严峻的挑战:一是随着润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和苏通长江大桥的即将建成,宁镇扬之间、沪苏通之间的经济联系将越来越紧密,泰州如果不加快融入苏南,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中就有被周边城市边缘化的危险;二是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基础相对薄弱的泰州面临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被长三角强势城市吸引的巨大挑战;三是在接纳产业项目转移过程中,面临总量与质量的两难选择,加重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四是市域内部南北差距、沿江与腹地差距扩大的趋势,对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较大压力;五是由于城市载体相对较小,泰州大批吸引高层次人才还受到一定限制。第3节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总体要求,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升经济科学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社会和谐发展水平为战略重点,以增强改革推动力、开放带动力、自主创新力、-4-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战略支撑,加快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构筑大交通、大产业、大开放、大联动、大城市的发展格局,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安康、环境友好的和谐新泰州。大交通。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1223”现代化大交通格局:一条黄金水道(长江)、两条铁路线(宁启、新长铁路)、两座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三条高速公路(宁通、宁靖盐、江海高速公路)。大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和规模企业优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水平,全力打造医药、机电、化工、船舶“四大产业基地”。大开放。抢抓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强力推进大开放、大开发,加快形成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一二三产业开放并举、三外齐抓、三外齐上的大开放格局。大联动。以沿江开发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在靖江与江阴联动开发的基础上,加快形成泰州与苏南城市的全方位联动,泰州沿江地区与腹地的全方位联动,经济、社会领域全方位联动的发展格局。大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区划调整,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凸现中心城市首位度,努力构建“一城三区”组团发展格局。第4节发展原则1、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泰州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必须牢固确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和奋力赶超的理念,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扩大全市经济总量,提高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快速崛起、后来居上”。2、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继续大力集聚生产要素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3、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探索具有泰州特色的发展之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眼全局,注重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加强对区域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促进沿江地区和腹部地区协调发展。重视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5、坚持富民优先,和谐发展。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惠及于民、致富于民,加快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第5节发展目标-5-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努力将泰州建成:以规模经济和自主创新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沟通江苏南北、服务长江流域的区域物流中心,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快速崛起的苏中重要板块,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将泰州中心城市建成:长三角工贸滨江城市,锡常泰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水城一体、古今交融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到2010年,以泰州市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4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目标值,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是:经济发展目标。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2%,力争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左右。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3%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2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000亿元,工业技改投入累计17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0亿美元。自营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5%。人民生活目标。人民群众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缓解,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8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43平方米。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100%,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