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董志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移风易俗婚礼、丧礼蔡愉琳罗秋妮钟婉莹孔理琪钟智君陈小健指导老师:董志萍婚姻礼——两性的结合与欢好从人类自身繁衍的角度,婚姻是根本性的文化形式;从社会延续发展的角度,婚姻是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正是由于婚姻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在重视家庭家族超过个人的传统中国社会,婚姻礼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结婚证死亡证明婚礼服饰丧葬服饰婚礼形式丧葬形式从1938年日本统治下察哈尔这份婚书中可以看到,新娘15岁,就遵从父母之命完婚,而她个人意志在婚书中现。一九三八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婚书上面多绘有龙凤呈祥或鸳鸯戏水、牡丹吐蕊等各式图案。这种精美的婚书经过订婚人签字画押或盖章后,具备法律效力。那时许多婚书是政府颁布的。这张在河北省发现的婚书就包括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以及辞藻优美的祝词,男女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的名字也长串。六十年代初期的结婚证出现了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吉祥物,象征着人们期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清末到中华民国初期,这种便条式婚书在普通居中非常流行。山西汾城县一对夫妇在1950年结婚时,仍然使用这种婚书.195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这张结婚证,词语也符合当时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婚书中除结婚人外,父母媒人等都不再出现.一九五六年建国后,婚书变为体积小巧的结证。20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书上,已经上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文革”期间,一切东西都被披上了政治色彩,结婚证当然也不例外。那时每张结婚证上都必有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返回婚礼服的移风易俗无论古今中外,婚礼都是人生中的大礼,婚礼服因婚礼出现,伴随着婚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而演变,而且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婚俗文化。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容雍华美至极,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清末民初极具历史价值的一张照片,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结婚时的情景.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20—30年代起,由于受到西方的文化和婚俗的影响,新郎有穿西装结领带的,也有穿长衫同时戴西式礼帽和墨镜的,而新娘有穿婚纱也有身着用白绸缎缝制的中式旗袍。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40年代后,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色军装,真是“革命伉俪多奇志,不爱红妆爱绿妆”。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传统的婚礼服也开始和国外接轨,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成为时尚和主流90年代直至今日,婚礼服的种类繁多,更多流行的是与西方融合的婚纱.当然,复古的唐装也是很多人婚礼服的选择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最能体现个性的婚礼服.返回back婚礼仪式•中国的婚姻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02——公元前221年)就已经形成。由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遵循着不同的风俗,但总体而言,这些风俗习惯都有着共同之处。古代近代现代古代婚俗礼仪聘书三书亲书三迎亲书六礼讷彩六礼问名讷吉纳征酒筵拜堂闹房三書六礼•三书•聘书乃订亲之书,即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是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即男家在过大礼时致敬女家的书信,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是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六礼纳采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请期又称〝乞日〞,男家占卜择定合婚良辰吉日,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女家占卜男家所择的日期是否配合新娘的八字。若两者均同意,婚礼便如期举行,今称〝择日〞。亲迎即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是婚姻的最后程序。新娘被扶持上花轿,迎至男家拜天地祖先。交拜后便入洞房、坐案前、燃花烛、饮合卺酒,今称〝迎亲〞。问名即男家问清女名及其年庚八字,而后卜吉凶。若是年庚是相合,男方便会问清女子为谁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正室还是继室所生,以使男女门当户对,今称〝合八字〞。纳吉当男家接收女家庚帖后,便会马上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便是吉兆,于是男家便把新郎的庚帖写给女家。女家接到庚帖也同样进行纳吉仪式。若三日内家有异变,婚事便会取消,今称〝小定〞。纳征又称过大礼,是三书六礼中保留得较完整同时也较重视的传统礼节。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另外,聘礼表现出男子能担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标志,这反映出私有制社会里以及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财富和权力在女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今称〝大定〞。back拜堂花轿入宅,结婚仪式开始,鸣炮奏乐,点燃花烛,在厅堂“拜堂”,在礼宾司仪的指导下,新郎新娘手拉红绿牵巾,行一跪三叩头礼,一拜天地(即堂前的神像)、二拜公婆、三是夫妻互拜(也有二拜祖宗祖宗牌位、三拜公婆,四夫妻互拜)。礼成以后,便算是合法夫妻了。。back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一向很讲究,不仅味道要求高,在大喜日子里对“意头”的要求更为紧慎。例如婚宴桌上的菜,什么“比翼齐飞”,“百年好合”一切为了祝福一对新人将来的婚姻生活幸福,快乐。back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BACKback近代婚俗形式•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促进了江南的近代化,革除了某些封建礼教,涤荡了旧染污俗,对于市民社会的新旧嬗递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把移风易俗作为社会兴革大事来办。这对于中国传统婚俗也有一个相当大的冲激。短短一百年间,传统婚俗经历了很大的转变。•民国•西风东渐婚礼多在教堂办•民国时期,广东个别地方政府开始设法干预旧式婚俗,由于政府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以及新式教育的不断普及,青年男女在婚姻选择与婚礼仪式方面,大胆向“三书”、“六礼”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婚俗挑战,公开自由恋爱,拒绝媒人言婚,反对父母包办婚事。即使是婚礼也多在教堂举行,新郎身穿黑色绒西装,头戴毡帽,新娘身穿素白色婚纱,头戴纱巾。新婚夫妇手拉手,在牧师面前请求结为夫妻。待牧师恩准后,双方交换信物并诵读誓言,婚礼完毕。文革•“闹新房”流行考毛主席语录•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确定了婚姻自由的原则,男女双方结婚只要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婚姻关系就得到了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举行婚礼,新郎以穿红卫兵服装戴红卫兵袖章迎亲为荣,新娘以能穿上红卫兵服装一起坐永久牌自行车到婆家最有面子,迎亲队伍手拿毛主席语录和红旗,唱毛主席语录为时尚。当时“闹新房”也以考新娘是否会背“老三篇”、唱语录歌为主,绝无“封资修”的词语和意识存在。到文革后期,人们结婚的嫁妆开始注重实惠,当时新人追求的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1950年5月1日,婚姻法颁布后在北京市郊区农民在举行新式婚礼。民国时期,人们在教堂举行西式婚礼.20世纪初的婚庆场面。被簇拥的新娘back“文革”时期婚礼与劳动分不开复古婚礼、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均作腾飞状发展。在婚俗方面,受到了大量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以一个焕然一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穿起了漂亮的白婚纱,而且越来越追求个性。在婚礼方面大花心思,大反传统。婚礼形式再不是中国旧社会的专制的体现,仅仅为了能让新人留下一个甜蜜美好的回忆。水底婚礼空中婚礼——玫瑰花雨back丧葬礼——告别的关怀与演出衰悼人死为丧,处理尸体为葬,丧葬礼显然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生礼仪。诞生礼在婴儿未曾出世前已经开始,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前展;丧葬礼正好与之相对,在人已经去世后举行,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后拓。诞生礼把人接进社会中来,丧葬礼把人送出社会去,从人生仪礼的“通过”角度讲,一个是接纳,一个是脱离,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正是这种生死对照、来去比较的情况下,丧葬礼的种种特点才得以凸显。back死亡证明的历史•死亡证明在中国的前身是“殃榜”,一直到1949年解放。•到底什么是殃榜呢?过去,人迷信,都说人死了有一股煞气,这股气就叫“殃”,那时候,死了人,先得把阴阳先生请来,给他预备好纸、笔、墨、砚,阴阳先生拿过一张东昌纸,写上亡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再写于某年某月某辰死的,因何身亡,是病死的还是不得善终。再写上几天接三,几天伴宿,哪天出,再就是哪一天什么时辰出殃,这张纸就叫殃榜。•在解放前,谁家有人过世要有“殃榜”证明,这种“殃榜”不但是官方承认的“死亡证书”,而且还是所谓通往冥冥世界(“阴间”)的“通行证”。死亡证明的格式死亡证明back丧服原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死者家属及其亲戚,依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不同而着不同的丧服,关系越亲的着越粗糙的丧服,越疏的着越精细的丧服。清末至民国后,五服不行,改用白坯布清末至民国后,五服不行,改用白坯布制丧服,再套麻服于外。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披麻;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视丧服制度,《大明律》中关于服制的规定十分详细。穿着白色丧服的送葬者丧鞋返回•丧葬礼仪是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四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各民族都相当重视的礼仪。中国的丧葬礼仪自周代以来历代均有改革而且繁简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长久以来中原均以汉族为代表,其基本观念也始终未曾动摇•古代丧礼主要包括丧、葬、祭三大部分内容。通俗而言,“丧”是规定活人即死者家属在丧期内的行为规范,“葬”是规定死者的应享待遇,“祭”是规定丧期内活人与死者之间联系的中介仪式。三者之中,“丧”是丧礼的核心内容。••土葬这是盛行于东部农业区,尤其是与汉族杂居地区的一种葬式。人死后需尽快洗理着装,在僵硬前用绳索或白布条将尸体捆绑成僧人坐“禅”式,缠以白布,殓入一白布袋,最后置入形似房舍的四方高座式棺内,请僧侣念经超度,殡尸三五日,依卜算之时辰,将棺木抬往茔地下葬。埋后留有圆形墓冢,有的地方则堆以小白石,以志纪念。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茔。位于朗木寺赛赤寺院西北三百米处的天葬这是藏族的主要葬式。当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燃酥油灯,祭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啄食。死者家属男性都参加送殡。送殡用具有些弃置山间,不带回家。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日前发布了关于《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这是我国政府自1985年以来第三次专门发布关于保护西藏天葬台的公告和通知,这为天葬这种藏民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丧葬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天葬•水葬:这是一种极为简便的葬式。主要盛行于江河沿岸地区。水葬的殓尸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