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薛刚中国历史文献学在于拓宽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知识面,提高历史文献的基本理论素养,为将来的教学和科研以及考研深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这门课程以讲授为主,由于没有特定的教材,所以大家对于课上感兴趣的东西,希望同学们能动笔记下来,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和积累知识。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历史文献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古代典籍的分类、大致发展脉络、校勘、辑佚以及考据等,对以后工作和学习,尤其是继续深造读研、读博意义颇深。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想要研究中国古代的烈女、贞女问题,我们就需要确定到哪里查阅相关资料呢,是到丛书里还是类书里,还是查阅方志或者个人笔记文集之类的文献史料呢,而关于某一个典型事例的记载如果出现讹误,那么我们还不能拿过来就用,还需要具备考据的本领,将史实弄清,这样我们选择的史料才会有说服力。这种作用同样适用于日常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当中,因此学习本门课程还是很有意义的。开课宗旨一、文献1、文献的本义孔子《论语·八佾》第九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士大夫。”近代刘师培《文献解》:“仪献古通。书之所载谓之文,即古人所谓典章制度也;身之所习谓之仪,即古人所谓动作威仪之则也。”绪论2、文献含义的演变凡叙事,责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总序绪论3、现代文献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是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白寿彝文献即一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史实和经验,通过某种载体表现的文字资料、图物资料、音像资料等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从情报学的角度表述如下概念: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文献。”绪论1、历史文献的定义历史文献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献即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历史学记注与撰述的典籍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题。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历史知识的记录。二、历史文献2、历史文献的内容与范围马端临《文献通考》将全书分为24门:田赋、钱币、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历史文献3、历史文献在史学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一部史学著作,大体上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历史思想;二、历史资料;三、历史编纂;四、历史文学。二、历史文献4、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和多重性“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白寿彝多重性:第一,一种历史文献总是反应一定的历史现象;第二,把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联系起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观察规律性的东西。第三,文献不一定是死的东西,有不少是一直到现在还有生命力的东西。二、历史文献1、文献学以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文献学。“文献学”一词,是近代出现的。梁启超将历史学解释为“文献学”,见于1942年成书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说:“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三、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2、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个模糊的名称,它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科型的。也就是说,“中国历史文献学”之名,可以解释为以广义历史文献为对象,亦可指专科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本讲义论述的历史文献范围,从历史史料学角度以广义历史文献为对象,而重点突出史部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1、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依据2、充分详细地占有资料四、历史学科研究与历史文献资料1、目录学的功用2、传注学的功用3、辨伪学的功用4、校勘学的功用5、版本学的功用五、历史文献资料的占有与历史文献学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可区分为八大物质技术类别。八大类目是: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这五种不同物质载体文献,使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⑥雕版印刷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雕版技术文献,也是传统版本学研究的主体;⑦活字印刷与现代技术印刷文献,也是以纸为载体的近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第一章载体类别文献1、甲骨文献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称甲骨文献。甲,指龟甲,包括腹甲、背甲,以腹甲为主;骨,指兽骨,包括牛骨、鹿骨、羊骨、猪骨、马骨等,而以牛骨为主,特别是水牛的肩胛骨。一、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以金石为载体的文献称金石文献,也就是铸刻在金石上的铭文。金指青铜器,石指石料,包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金石的共同特点是坚固耐久,用作记事的物质材料,能保持永远。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石料的铭文上又称石文,石文有毛笔写的,而更多的则是镌刻而成,因又统称石刻。2、金石文献以竹木简牍为载体的文献称简牍文献。以时代分,有秦简、汉简等等。以出土地方言,有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等。3、简牍文献以丝织品为载体的文献称缣帛文献,简称帛书、缯书、缣书,在古代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又叫缯。4、缣帛文献5、抄本文献抄本文献按字面理解是指抄写的文献,简称抄本,又称写本,习惯上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抄本。抄本文献由广狭二义:广义是就版本分类而言,指除印本以外的一切文献;狭义是就文献载体而言,专指以纸为载体的抄写文献。二、雕版印刷文献1、雕版印刷文献雕版印刷文献,简称雕版文献或雕版书,它以纸为载体,运用雕版技术印刷而成的书。中国雕版印刷史起于唐初,成熟于五代,繁荣于宋,极于明至清中叶,迄清末而衰,历时一千余年。2、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明时间3、宋代的雕版书4、辽金蒙古西夏和元代的雕版书5、明代的雕版书6、清代的雕版书思考题:什么是善本,善本书的标准是?三、活字印刷文献四、现代技术载体文献一、四部典籍文献古代典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本讲义据此作简括介绍。1、经部典籍文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的经学。儒家经学的基本典籍就是十三经。十三经按典籍内容分,可归入文、史、哲三类。第二章典籍类别文献2、史部典籍文献(1)中国古代史籍发展概说。从先秦到明清分四个时期来谈。①、先秦史籍②、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籍③、隋唐宋元史籍④、明清史籍(2)史部目录的内容(3)史部类目及要籍详第三、四章3、子部典籍文献(1)子书分类概说与数量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2)子书要籍汇编子书汇编,只限于精选哲学论著的历代诸子。4、集部典籍文献《隋书经籍志》集部分三类:楚辞、别集、总集;《四库全书总目》又增诗文评、词曲二类作品,共分五类。1、类书中国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献资料汇编工具书,它将群书解析,然后按天文、地理、人事、典制、生物、医药、衣食、住行、工艺、珍宝、宗教、方术、鬼神、灾异等等,分门别类汇编,所以称类书。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校勘古籍;辑佚历史资料;查典故。二、类书、丛书2、丛书丛书就是汇刻书,把数种、数十种、乃至数百、数千种书编在一起,题以总名,即为丛书。二、类书、丛书一、编年体与纲目体文献(一)编年体文献编年体是按时间发展顺序记叙历史的一种史学体裁形势。运用这种体裁写作的史书被称为编年体史籍。纲目体是改编编年体产生的一个分支。1、编年体的起源和体例第三章历史学文献类别概述2、编年体的发展编年体史籍从汉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宋元明的繁荣,经历了一个低谷阶段,这就是隋唐时期。原因有二:一是隋唐开始禁止私人修史,官修国史则以纪传体为主;二是这一时期未能出现卓越的编年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史籍。北宋司马光撰。《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十六朝,1362年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3、资治通鉴的修撰4、编年体的价值和缺点(1)、编年体有以下三个长处:①、编年体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②、编年体宜于长编;③编年体宜于录存史料。(2)、编年体的缺点有二:第一,对于时间线索不清的史事,无处可系,这样势必漏掉许多重要史料。第二,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件叙述的完整集中,另一方面,分年记事,也不便把不同性质、类别的史料区分开来,只能由典制体行其职能了。5、编年体史籍举要(1)汉纪三十卷东汉荀悦撰(2)后汉纪三十卷东晋袁宏撰(3)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撰(4)三朝北盟会编南宋徐梦莘撰(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南宋李心传撰(6)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二)纲目体文献所谓纲目体,仍是编年纪事,只是前面立纲,后面立目,纲是史事的提纲,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资治通鉴纲目》、《九朝编年会要》《纲鉴易知录》1纪传体全史书目2纪传体的结构和特点二、纪传体文献三、纪事本末体文献纪事本末,顾名思义,就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始末。运用这种体裁编写的史籍,成为纪事本末体史书。1、袁枢创纪事本末体2、纪事本宋体的体例与演变3、纪事本末的价值和缺点4、纪事本末系列书目四、典志体政书文献政书即典制体史籍,它以事类,按时间先后编次,记载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典章制度的史体典籍,有十通、会要、会典等。第四章历史学文献类别概述(下)樊增祥(1846—1931),号云门,又号樊山、天琴,湖北恩施人。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累官陕西、江宁布政使。其人“颇负一时清望”,文章政事俨然大家,诗歌判牍皆有盛名。1、典志体的起源2、典志体的确立3、典制体的发展“十通”1、别史、杂史之区分及检索方法2、别史书目举要3、杂史书目举要4、别史、杂史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五、别史、杂史文献六、地理、方志文献(一)地理文献我国古代地理著作丰富,分沿革地理、历史地图、游记、行记三目。1、沿革地理2、历史地图3、游记、行记(二)方志文献七、传记、学案、笔记文献1、传记2、学案3、笔记八、史论、史评、史考文献1、史论2、史评3、史考4、我国历代的史论要籍九、近现代新型史学论著文献1、近现代新型史学论著文献2、建国以来史学论著举要1、旧中国的考古与文物研究2、新中国的考古与文物研究十、考古与文物研究文献第五章古今原始资料文献一、起居注与实录二、诏令奏议三、古文书四、档案五、调查报告六、现当代传记、回忆录七、文史资料八、年鉴、手册九、报刊资料与文摘十、统计第六章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1)、利用书目簿录群籍,了解图书基本情况,查找所需图书。(2)、利用书目的分部类别和提要,分辨图书学术源流。(3)、利用各朝代书目著录的变化考证伪书。(4)、利用书目提供阅读或整理古籍较好的版本。(5)、利用书目熟悉史部群籍,有利于校勘。一、目录1、目录的起源及发展2、四部分类目录的形成和内容3、古典目录书的体制所谓体制,即目录所著录的内容、事项、以及总体编纂的布局,即体例。4、目录书的功用5、现代图书馆目录的分类6、怎样查阅图书馆目录二、版本1、版本源流2、版本学与文献工作(1)、版本学的知识是顺利地读书治学的重要条件之一。(2)、版本学是探讨图书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从而探求文化发展状况的一种途径。3、古籍类别与版本4、版本书目举要三、校勘1、校勘的源流和古今人的成就2、校勘的原则与内容一曰存真,二曰校异,三曰订讹3、校勘的方法(1)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校,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2)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以决择其异同,校正讹误。此法适于孤本自校。但如古籍不出一手或史源不同,则不能本校。(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4)理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