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以‘登高’为题材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2、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跳楼等等,可见除了望远,登高在古代还是一种习俗。古人一般都在中秋,重阳和人日登高,人日是正月初七,有诗为证“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诗题就是“人日思归”。最初登高是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会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消去,成为文人的一种消遣。3、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情感呢?思乡、忧国忧民……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呢?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因为人登高处时,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的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很自然的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等滕王阁也感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几句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生命的有限。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同样感叹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这种感觉如果坐在一个房间里,是万万感受不到。我们今天学到的这首也是写着由登高引起的悲凉的诗歌二、品读诗歌1、全班齐读本诗(提醒学生课后背诵全诗)2、本诗是诗人暮年之作,首联写景,古人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如果我让你们自己鉴赏第一句话,你们会怎么做?回忆一下我在讲山居秋暝时是怎么讲的?首先,要考虑写了哪几个场景,“风、天、猿、渚、沙、鸟”,它们在诗歌中被称为意象。(我们说意象有两部分内容:物象,即所写事物;寄寓在物象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说:意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思的交融。)其次,以上六种意象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猿——声音比较凄凉→第一句基调是悲凉的;风——急风,天——高天。诗人登到高处,天应该比较近了,怎么反而高了呢?首先,天的高低是凭感觉判断的,而不是反映真实的距离,所以并不是登到高处天就低了;此外,天高还点明此时为秋季,秋高气爽。3、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有没有哪一个意象是特别的悲的?怎样分析?如果改成“枫红沙黄鸟飞来”还有没有凄凉的感觉?→清、白是冷色调,冷色调往往让人感到凄清。“回”与“来”有什么不同?回→鸟在盘旋,所谓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鸟的孤单无依→诗人的孤单无依→首联所表现的意境之凄清→写了深秋广阔凄清的景色。所以首联的凄清主从:声音,猿啸;色调,清、白;鸟在空中徘徊三方面来分析的。如果高考诗歌鉴赏要你写一段话,应该怎么写?大家注意,我以本诗首联为例写一段:首联写了六种景物,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表现了深秋的凄凉景象,并通过清猿飞鸟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意境。鉴赏顺序是怎样的?由表及里是吧!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是千古名句,那么好在哪里呢?首先,落木这一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色,让人感觉比较沉重,诗人的感情也是如此。其次,萧萧,让人想到萧瑟,让人感觉到风仿佛特别的急,树叶一定会往下掉,一种沉重感悠然而生。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可以看到删看到江看到树,但是有没有可能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的景色呢?很显然,即使诗人是在树林里也不会看到那样的景象,叶子不可能全部哗啦啦往下掉,除非有武林高手在那里运功。那诗人为何还用“无边”两字呢?显然是诗人在这里写的不是实景,而是他内心的感觉,他感觉到秋天是无边无际的,体现了市人大的情感与感受,所以,在这里诗人的心境决定了叶子是怎样下落的,对吧。且“无边”强调空间阔大,你们想想如果是恋爱,往那一站,叶子肯定是“飘飘下”(手势),正因为如此宋词里面的叶子是不会“萧萧下”的。这也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5、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了几层意思?八层做客他乡,内心十分悲凉;常做客他乡,为生活所迫;不但做客异乡,且此时正值秋季;不但在秋季,且离家万里。本来已经很悲凉了,还要去登高;不但登高,还没有朋友兄弟作伴,是独登台;不但是独登台,而且是多病之身;不但多病,而且已到了“百年”,百年是虚写,说明诗人已经步入老年。颔联是写景,这一联则写人,那么在这一联诗人有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悲什么呢?我们可否猜到?不但忧国忧民,还忧自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6、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的新是什么意思?刚刚,如,刘备新死,就是说刘备刚死。“浊酒”→不好的酒,味很淡的酒,但是即使这样的酒也不能喝够,为什么?因为,潦倒,喝不起;多病,不能喝了。本想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潦倒且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7、本诗首联写得孤独凄清,颔联写得阔大,颈联写得愁苦沉痛并交代原因,而尾联却马马虎虎就结束了,表面上看来是虎头蛇尾了,对吧!一腔忧愤,到最后却没有发泄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什么风格呢?四个字概括?沉郁顿挫。正所谓风格即人,我们说一个诗人的诗总是或多或少的体现他的主体风格,杜甫的诗也如此。我们来看看本诗是怎样体现诗人的风格。首先,沉郁多指思想感情,顿挫多指笔法。沉——感情深沉深厚,郁——郁积于心。本诗前三联一直在蓄势,最后却没有发泄出来,这就是沉郁。(还有一种风格叫作豪放,它的代表诗人有李白、苏轼等)但是无论是沉郁还是豪放,都指郁结了许多东西,只是发泄方式是不同。沉郁有如海底的潜流,而豪放则好比海底的火山,瞬间爆发出来。所以,如果一腔的忧愤喷发出来了就叫豪放,喷不出来就叫沉郁,明白吗?本诗的所体现的就是蓄势待发,然而最终有未发的悲凉情感。杜甫的很多诗歌都如此,前后写景写得很深厚,但是后面却不完全爆发出来,往往绕了回去,由此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三、总结: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四、展示拓展作业现在网络上有对杜甫进行恶搞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得?学生进行讨论并起来发言。并作为同学们刻下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