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Huizhouarchitecture徽州简介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今徽州分属安徽省与江西省,并分隔为黄山市、绩溪县(宣城市)与婺源县(上饶市)。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歙县徽城镇古为徽州府城,黄山市成立后,划歙县岩寺和潜口、呈坎、罗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杨林以及郑村乡的瑶村置徽州区。徽派建筑简介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古民居、古祠庙、古牌坊、古桥、古亭、古书院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风格——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风格特点:外观上的粉墙黛瓦,四水归堂的天井庭院,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气宇轩昂的门楼门罩,巧夺天工的雕刻技巧,高大宽敞的楼上厅堂,临水观赏的飞来椅、美人靠等等总体布局: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和谐流畅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平面布局:规模灵活、变化无穷、紧凑通融徽派民居在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空间结构和利用: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融砖雕、石雕、木雕(徽州三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粉墙黛瓦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马头墙马头翘着谓之“武”方正者谓之“文”。形式: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以三阶、四阶最为常见。作用:a.应对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情况下,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b,错落有致,黑白辉映,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感受c.高大、封闭、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美感d.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寓意:a.马在众多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示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所以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b.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声望发达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徽州民居天井天井:中国传统建筑中,空间比较狭小而高的庭院通常称为天井,多见于南方湿热地区,有利于建筑通风,排水,透光。徽州三雕三雕即为木雕、石雕、砖雕(以绩溪、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三雕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徽州古民居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采用徽派三雕,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一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有些民居楼上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走进黟县“小桃源”(西递),人们可以从尚存的三千五百多幢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徽州古民居,受徽派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曲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境界。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双溪河,景色极为秀丽,犹如“中国画里的乡村”。徽州古祠堂——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徽州祠堂是极其“堂皇宏丽”,耸然高出民居的建筑。徽州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因为是祭祖的圣坛,族人会议之所,宗族执法的公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祠堂多建在村口,祠堂的规模,气势往往能够折射出这一村、一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多为四合院式的建筑。庄严肃穆的古祠堂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据《寄园寄所寄》载:“新安各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徽州各村均建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位于黟县西南4公里的南屏村,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70.8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2.3米围,7.8米高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宽的大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之为“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上下堂及庑廊的栏板望柱,满饰雕刻;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位于休宁县东洲乡黄村的进士第,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大门门楼上七层斗拱,脊高12米,进深51米,通面宽15.5米,前后共四进,依次为门楼、门屋、享堂、寝楼,每进庭院两侧均有侧廊相连,好似一个雄伟的建筑群。著名祠堂还有棠樾鲍氏祠堂(清懿堂和敦本堂),黟县敬爱堂,龙川胡氏宗祠,呈坎宝纶阁等。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著名的祠堂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胡氏宗祠休宁溪头三槐堂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内有木柱182根,其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内外部装饰等,反映了明代中期徽派祠堂建筑的特点,民间素有“金銮殿”之誉。徽州古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多屹立在道路之上以及村头。多为门洞式的石坊、它们虽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却又表现了共同的徽派石雕风格,常见的为“单间两柱三楼”。宏伟壮观的古牌坊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等,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棠樾牌坊群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富碣乡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现代建筑与徽派建筑的交叉点二者在空间形式上的交融点徽派民居强调建筑空间的封闭性,将背脊朝外,对外不开窗,把立面放到院内,这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功能的封闭性防御特点。徽派建筑的基本单元是一组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四合院。建筑群则是以这样的“一院一组”为基本单位前后左右不断重复拼接而成,这一建筑手法是“单元空间重复与组合”这一理论在实践中最精彩的实例。徽派建筑中的空间构成手法与现代建筑的空间构成手法是一致的。二者在建筑造型元素上的交融点1)点在话语中,点是一个停顿符号;在视觉艺术中,点是最小的组成单位,它最具有向心力,也是最不确定的形。传统徽派建筑民居在四周封闭的高墙内设置天井采光,外墙极少开窗,开也是高高的如洞口般的小窗,在大片的白墙中开这个黑黝黝的小窗就成了吸引人们视线的焦点。这种手法既通过加上“点”元素,对建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建筑的形象耳目一新,又为人们获得建筑形象的识别和认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方法。2)线线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的造型要素,因为也是建筑师创造建筑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语言。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筑都大量运用线作为建筑的主要造型元素。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建筑更是形成了线造型的建筑语言。木结构建筑有极强的结构概念,也就是线的概念,柱、梁、檩、斗拱的组合就是线条的组合。现代建筑与徽派建筑的交叉点在徽派建筑中处处都能看见前任对线条美感的可以追求:屋宇的高墙顶是端庄、广阔的水平线;墙面是坚固、挺拔的垂直线;坡屋面是优美、圆润的弧线;马头墙是挺拔、有节奏的水平直线;月梁如新月初升,俊柱的曲线有圆润优美的节奏感,梁架纵横交错形同穿梭是一组组曲线的组合。总之,徽派建筑充分利用线条的长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