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一、抗真菌药真菌系真核生物,细胞膜上有固醇。外层无细胞壁,但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结构。真菌感染一般分为三大类:浅部真菌感染、全身真菌感染和局部真菌感染。浅部感染由各种癣菌引起,治疗药物主要为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或局部应用的咪唑类抗真菌药;全身感染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可危及生命,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霉素B、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局部感染由念珠菌引起,主要侵犯口腔、肠道或阴道,如鹅口疮、真菌性肠炎及阴道炎等。治疗药物主要为咪唑类药物。两性霉素B是目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对多种深部真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相结合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许多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人体细胞含固醇类,因此对人毒性大而严重,用药需慎重。主要不良反应有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静滴速度过快,引起心律失常、惊厥,还可致深损害及溶血。滴注前需给病人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地塞米松可减轻反应。不能与氨基甙类药物合用,以防肾毒性。氟胞嘧啶在体内转化为5-FU,抑制真菌DNA合成而不抑制哺乳动物细胞合成核酸,故不良反应少。可与两性霉素B合用,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均为广谱抗真菌药。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合成,抑制真菌生长。克霉唑外用可治头癣以外的其他浅表真菌病和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酮康唑和氟康唑口服吸收好,分布广,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等深部真菌感染有效;对浅表真菌感染也有效;但不易透入脑脊液,对真菌性脑膜炎无效;伊曲康唑抗菌活性强于酮康唑,用于皮肤癣菌疗效好,特别适于甲癣的治疗。灰黄霉素是口服抗浅表真菌抗生素,其结构与鸟苷酸相似,能竞争性抑制鸟嘌呤进入DNA分子中,而干扰真菌DNA合成,以抑制其生长,还能干扰真菌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抑制真菌有丝分裂。用于治疗头癣、体癣、手足癣等,对甲癣效果差。本品不易透入皮肤角质层,外用无效。不良反应多,如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症状,偶有骨髓抑制及过敏反应。二、抗病毒药病毒是一类比细菌还小得多的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在RNA病毒中,有一组病毒可经病毒本身含有的逆转录酶转录成互补的单股DNA,再转为双股DNA,环化后整合入细胞染色体,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细胞,即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常用抗病毒药可分为四类:(一)抗疱疹病毒药1.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抗疱疹病毒作用强,用于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各种感染,用于初发或复发性皮肤、粘膜、外生殖器感染及免疫缺陷者发生的HSV感染。是治疗HSV脑炎的首选药物。口服阿昔洛韦几乎无毒,静注时1%病人会发生脑病,高剂量静注可引发神经系统障碍。2.碘苷阻碍DNA合成,对DNA病毒有效,对人的毒性大,只局部用于眼、皮肤的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感染。用药局部可有刺激症状及损伤。(二)抗逆转录病毒药1.齐多夫定(AZT)是美国批准用于HIV感染的第一个药物。对HIV病毒、哺乳类和鸟类的其它逆转录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HIV感染的不同病期的患者,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使病毒转阴,生存期延长。AZT+3TC+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疗法,可大大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减轻毒副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是头痛、恶心、呕吐,严重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及骨髓抑制。2.拉米夫定(3TC)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AZT产生耐药的HIV病毒有效,细胞毒性低于AZT。(三)HIV蛋白酶抑制剂沙喹纳韦抑制HIV蛋白酶作用选择性高,可单用也可与其它药物合用,对AZT耐药者也有活性。(四)其它抗病毒药1.利巴韦林(病毒唑)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甲、乙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性口腔炎及小儿腺病毒性肺炎。2.金刚烷胺特异性抑制流感病毒,用于甲型流感的预防。3.干扰素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流感、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肝炎及癌症。剂量大可致发热,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