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一(12)班明代古月港研究小组指导老师:洪达勇老师组长:曾惠超组员:林文培、许志敏、朱景虾、甘东鹏、黄文斌、康慧卿月港海澄问卷调查、访问专家、资料查询、实地考察孔庙位置93%7%知道不知道城隍庙位置87%13%0%50%100%知道不知道系列1明代月港,原属漳州府龙溪县,明隆庆元年(1567年)设立海澄县月港遂属海澄县。月港“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月”,故名。明代月港曾是中外商船鳞集,闻名于世界的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在中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田妇登机急”、“商人勤贸进”、“游业奇民捐生竞利”,描述的就是月港海外贸易的鼎盛时期。明代月港海外贸易遍及东西洋各地。在“海禁政策”中求生存、求发展。正如《海澄县志》所写:“县既以舶亦以县繁”。明代月港概况明代月港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商人首先,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来月港的“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大西洋则暹罗、柬埔诸国,而东洋则吕宋等。而月港出口货物除丝织品、瓷器、糖、果品外,不有铁、纸、布等,此外“沿海人民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皆于洋船行销”国外,出口货物大多数是手工业品。显而易见,月港的海外贸易在当时呈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月港不是明政府规定的外贸港口,它的海外贸易活动,是违反明政府的“海禁政策”的。当时,官方海外贸易的船称“市舶”,民间海外贸易的船只叫“商船”。“市舶者,诸夷船泊吾近地,与内地民互为市,若广之豪镜沃然,商船则土著民醵饯造船,装土产,径往东西洋而去,与海南诸夷相贸易”。因此,月港海外贸易的特点,是民间的海外贸易,从事贸易活动的主要是市民。市民没有充足的官备条件,无法官商一体,便无法比较顺利地进行商业活动。因此,以市民贸易为主成了月港后来无法发展宏大的原因之一。除了这一点,月港还受到了海禁政策、寇乱、自然条件等景响。月港的海外贸易是违反明政府的“海禁政策”的,因此当时的“走私”比较猖镢,这与官方的意愿是相违背的,遭到了明政府的严加控制以至禁止。明初,有“寸板不准下海”的规定。“海禁”政策的施行期间,“商贩数年来商运难通,民不聊生”。为了生活,月港市民中的一部分人冒险出海,但往往在追缉之中惨遭浸没,更多的私商由于“官司之所固,征役之所穷,富豪之所役,债负之所折”,终“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为盗”,明清文献关于海寇的记载便有了他们的名字。当然,所谓海寇,有的是肆行劫掠的海盗,还有来自东西方的侵略者。月港的海外贸易对象主要是东南亚和日本。但在十六世纪,西方殖民者垂涎于中国丰富的物料,不断向东方扩张,逐渐取代阿拉伯国家,控制了北印度洋海上交通。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始,荷兰殖民者为称霸海上,进行殖民掠夺,不断骚我国东南沿海。天启二年,侵占澎湖后,封锁九龙江口,横行于台湾海峡。于是,“洋贩不通,海运梗塞”,“中国人再也无法自由前往马尼拉及其各地”。从自然条件而言,月港属冲积平原,港道水浅,位于厦门港的内侧,海船必须通过厦门港驶向内河,出入受潮水限制,与厦门设置“饷馆”,月港商船必须到厦门港盘验。随着天然良港厦门港的兴起,月港必被其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从文化条件来看,月港没有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在唐以前,月港所属之地尚是蛮荒一片,旷地上无炊无烟,人迹罕至。自西晋到南陈的三百多年间,有几次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入闽的高潮,或许会有少数人迁徙至此,但基于经济基础、文化积累,想要发展“上层建筑”是多难的事啊!综上所述,明代月港在暴厉的统治下,在混乱的战争中,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无大商人出现是属情理之中的事。研究心得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获悉,海澄人民除了知道孔庙、城隍庙位于何处外,对于我们问卷中的其它问题所知甚少,而且在我们活动进行之中,群众给了我们沉重的打击,不是推说“没空,不知道”,就是对我们吹胡子瞪眼睛,就连有着些许文化市政府工作人员也是如此。当然,我们并无抱太多怨恨的意思,因为毕竟很多好心人帮了许多忙,而且热情可嘉。另外,我们还发现古月港留给后人的一些东西,后人并无太多的利用,比如,港口码头凄凉一片,月溪泥沙淤积,河道愈窄,八卦楼孤身一座,铁让紧锁。对于这些,如果在经济条件充许,人民乐意的情况下开发利用,那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或许这还是另一一代人的事吧!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