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二)目录•内容简介•永乐大帝朱棣•仁宣之治•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读后感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内容简介•自“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之后,本篇讲述了永乐大帝的苦恼,登基初的主要措施,以及他的事迹——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后来朱棣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在军营中病逝。•明朝经历了“仁宣之治”(朱高炽,朱瞻基)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幸亏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是他却在两皇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永乐大帝(苦恼)•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一、他颁布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时代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废除,以老祖宗成法为准,表明自己才是真正领悟太祖治国精神的人。•二、他命令属下重新修订《太祖实录》,将马皇后变为其嫡母。永乐大帝•朱棣登基初,主要措施:•对靖难功臣——奖励(唯独道衍对封赏不感兴趣)•对兄弟——削藩•对出身——更改(“永乐实录”)•对建文帝——秘密寻找(胡濙、郑和)修书——《永乐大典》•主要编撰人:解缙•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完成•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迁都•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南京——北京;•原因:•军事政治形势----北方军事形势恶化,必须加强北方边界防御,保卫国家安全•个人原因----朱棣生活在北方,偏好北方饮食郑和下西洋•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目的:1、寻找建文帝•2、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3、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4、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为什么选郑和远航?•郑和不但具有丰富的航海知识,还久经战争考验,军事素养很高,性格坚毅顽强,最后,他要去的西洋各国中有很多都信奉伊斯兰教,而郑和自己就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郑和下西洋•1、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发生“爪哇事件”。•2、永乐五年(1407)九月,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3、永乐七年(1409)九月,姚广孝、费信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郑和下西洋•4、永乐十一年(1413)冬,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5、永乐十五年(1417)冬,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剌哇等。•6、永乐十九年(1421)春,往榜葛刺(孟加拉)。•7、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返航时当船只到达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终点古里时,郑和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安南平定战•胡氏父子篡夺安南皇位,并在明朝使者眼皮底下杀死皇位继承人陈天平,朱棣大怒,派遣朱能讨伐安南。•分兵两路,一路以朱能为统帅,自广西进军,另一路由沐晟带领,自云南进军。•朱能途中抱病身亡,张玉之子张辅接任。安南平定战•多邦战役中,张辅用画的狮子对付敌军的大象,取得胜利;此次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安南的抵抗意志,此后明军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克东都和西都,并于此年(永乐五年)五月,攻克安南全境,俘获胡氏父子,并押解回国,安南就此平定。•陈氏后代皆被胡氏父子杀害,朱棣于永乐五年(1407)六月,改安南为交趾,并设置了布政使司北征蒙古(1)•永乐时期蒙古已经分裂为三块,分别是蒙古本部(也就是后来的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卫。•鞑靼的猖狂举动引火烧身•永乐七年(1409)七月,朱棣亲自拟定作战计划,让邱福领兵十万出发北征;邱福有勇无谋,轻敌导致明军全军覆没。北征蒙古(2)•永乐八年(1410)一月,朱棣自任统帅带领五十万部队亲征鞑靼。•鞑靼首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就逃跑路线发生争执,分开逃跑,本雅失里被瓦剌的首领马哈木杀死;阿鲁台四处求援却又无人援助,无奈之下,他于永乐八年(1410)冬天正式向明朝朝贡,表示愿意顺服于明朝。北征蒙古(3)•瓦剌强大,侵扰长城边境•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朱棣再次带领五十万大军远征,安定侯柳升等部将随同出征,大军浩浩荡荡,向瓦剌出发。•朱棣凭借三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在忽兰忽失温打败马哈木永乐时期新机构•内阁(由七人组成,参与机务,后来变成一种制度)•东厂(由宦官组成,是明朝最大的特务机构)•巡抚永乐时期治世英才——“三杨”•博古守正——杨士奇,仁宣盛世的第一缔造者•足智多谋——杨荣(原名杨子荣),准确的判断力•临危不惧——杨溥,永乐十二年(1414),“东宫迎驾事件”之后,蹲监狱十年仍坚持读书受到朱高炽赏识,并进入内阁。最后的秘密•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十八日,姚广孝病死于北京庆寿寺,年八十四。•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胡濙带来了朱允炆的消息,结束了朱棣二十年的疑惑。•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朱棣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蒙古,于归途中病逝,年六十五。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登皇位过程:文官拥立朱高炽,武官拥立朱高煦;朱高煦玩弄权术,使太子党受到打击;朱高煦得意之时,被朱棣发往安州;朱棣病逝之时,杨荣密报,为太子登基争取宝贵时间政策:改革内阁制度;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仁宣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勤于政事,恢复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平定造反•把权力分为“票拟”(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和“批红”•宣德十年(1435),一代英主朱瞻基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三十八岁明英宗朱祁镇打错一仗,杀错一人•皇帝——俘虏——囚犯——皇帝•宦官王振专政,怂恿朱祁镇攻打蒙古;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朱祁镇亲自出征,在王振的错误指挥下,军队大败•土木堡战役中,朱祁镇沦为也先(马哈木的孙子)的俘虏土木堡之变•京城现状:•军队惨败•皇帝被俘•皇城空虚•人心惶惶•徐理:主张南迁逃跑于谦挺身而出:1、稳定军心----扫除谣言,征调赴京守卫军2、储备粮食----通州粮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同时征集兵力3、另立皇帝----朱祁钰土木堡之变•也先:欲挟英宗至大同、宣府“撞门”,无果,怒攻京城九门•于谦:全程兵力守九门,下铁血军令(不出战者,格杀勿论)也先:转攻居庸关于谦:守将罗通冬日水浇城墙,铸成冰墙。也先:败退扎营于谦:使用火炮夜袭敌营也先一败也先再败明代宗朱祁钰•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位•同年十月一日,也先将朱祁镇作为人质,攻打京城•于谦指挥军队,精密部署战事,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朱祁镇在杨善的帮助下,重返京城,却无法重登皇位,无奈成为太上皇•朱祁钰囚禁朱祁镇,废除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复储之议•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朱见济去世了;朝中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之声响亮(御史钟同、郎中章纶)夺门之变•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不能临朝•在对抗瓦剌时立下大功的石亨为了自身的利益,意图复英宗登基,拉拢宦官曹吉祥、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第一步:正月十一日夜,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救出英宗•第二步: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复位----英宗重掌大权。朱祁镇重登皇位•改国号为天顺•“还乡团”一号成员徐有贞:入阁,兵部尚书。•“还乡团”二号成员石亨:封忠国公(爵)。•“还乡团”三号成员张軏:封太平侯(爵)。•“还乡团”四号成员曹吉祥: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逮捕了于谦和王文等人•内阁大换血读后感•一、朱棣不是个好叔叔,好兄弟,但他是个好皇帝。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这些都是他的事迹,他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有皇者之气。•二、姚广孝(道衍),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争论极大的人,一个深入简出、被神秘笼罩的人,他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足矣。他是为了造反而造反,如果我们能够为了读书而读书,那我们也许能从书中得到更多的乐趣。读后感•三、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只有十个月,但是他敢于揪出父亲朱棣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他的勇气可嘉,他的治国才能也值得欣赏。•四、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的气节,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面对无主之国,强劲的敌军,士气低落的明军,他毫不畏惧,挺身而出,他的勇敢、才智拯救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