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环境下跨国公司企业边界的重构作者:周德胜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余雪飞跨国公司企业边界浅析-商业时代2010,(6)全球化市场给予了市场更广阔的范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兼并与收购,外包与协作,企业边界的变化出于减少交易费用的动机,同时也受到生产能力的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企业边界扩大的表象并没有体现出企业的本质增长,中国企业只有充分认识无形资产利润递增与有形资产利润递减的关系,抓住行业的本质,才能真正的做大做强.2.学位论文李文胜企业供应链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该文从供应链理论研究入手,以现代企业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企业边界的决策问题.从不同的交易的治理方式到与之相关的市场机会主义和企业内部机会主义的选择,这些最终决定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企业的边界实际上是对市场机会主义或企业机会主义的选择,在选择如何管理交易时决定的.当代的企业在边界决策时,同时要综合比较企业创建而获得某种能力的费用与从别的企业获得这种能力的费用.在探讨了现代企业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边界的解释之后,该文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战略在企业中的实施.该文以雀巢公司和杜邦公司在华的投资为例揭示了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如何在中国延伸,同时中国也在全球价值链中,从制造中心向研发中心过渡,并积蓄能量向价值链中增值最大的营运中心发展.3.期刊论文张学军.王国顺.ZHANGXuejun.WANGGuoshun跨国公司的边界与规模: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在回顾和分析企业边界与规模以及跨国公司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概念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对跨国公司的边界与规模进行了探讨.从静态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讨论了跨国公司边界与规模的确定;从动态方面分析了静态交易成本理论的局限性,结合企业能力理论探讨了跨国公司边界与规模的动态性.4.学位论文康枫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一体化还是外包?——基于不完全合约视角的分析2008跨国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不断调整企业边界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综合企业边际理论和跨国公司研究,从不完全合约视角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企业边界进行分析成为一个令人兴奋而且颇为前沿的研究领域,本文尝试在该领域做出可能的贡献。第一部分为案例比较分析,为模型分析提供现实背景。第二部分为跨国公司组织形式选择的文献综述,对该领域研究范式和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模型分析部分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单个企业组织选择模型,主要关注生产方面关键因素对企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本部分通过引入不同组织形式中影响企业讨价还价能力的政策性因素,对Antràs&Helpman(2004)模型进行扩展使得分析更加开放。模型以该政策性因素为基本出发点,综合企业在不完全合约环境中讨价还价能力、国家间工资率差异、企业异质性生产率以及企业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密集程度等,对表征这些因素的形式函数进行分析,并且模型认为企业组织选择决策在于权衡不同组织形式中形式函数和固定成本,从而最大化经济利润。第四部分为两企业战略性模型,主要关注市场竞争方面诸多因素。本文通过扩展Shy&Stenbacka(2003)基本模型,在Hotelling市场框架内,分析外包和一体化之间边际成本差异、产品差异化水平、企业初始化定位等因素对互为竞争对手的双寡头企业在生产组织形式博弈中纳什均衡的影响。5.学位论文左宏基于垄断结构的跨国公司治理模式研究2006信息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成为了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全球资源配置的组织者。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垄断结构及由此带来的高额垄断结构利润。因此,跨国公司的实质是现代垄断结构型企业,这种企业具有结构网络化、组织模块化、边界虚拟化,联结柔性化的特点,以网络组织、虚拟企业为典型代表。本文认为跨国公司垄断结构的形成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司治理上的优势。本文结合交易费用理论和分工专业化理论解释了跨国垄断结构企业的形成,认为其本质是动态企业联盟。它的组织边界虽然呈模糊化趋势,而治理边界依然是法人企业边界。跨国垄断结构企业治理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企业网络联盟中的子模块企业治理,它的治理模式继承于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又体现出治理势力往企业外延伸的趋势;其二是指的由子模块企业组成的虚拟企业网络治理,这一层次的治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公司治理,其治理实质是对网络柔性契约的整合。信息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治理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治理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的深化、广化和泛化:(1)股权结构的适度集中;(2)股东类型的多元化、法人化;(3)投资者的专业化等。治理机制的变化有:(1)科层治理向网络治理转化;(2)激励机制的多元化配置:(3)声誉机制地位的突显等。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目的这一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跨国垄断结构公司治理应符合企业法人财产利益最大化原则。在此原则上确认企业家经营占有制是企业控制权的最优配置,并设计“企业家保证金账户”模式将人力资本转化为可抵押的物质资本进而激励约束企业家行为,使之行为符合法人财产最大化原则。最后,本文在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及产权转换机制的法律认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调整、相关法规制度的配套整合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6.学位论文田华基于战略管理的跨国纳税筹划2008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要想在极其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生产经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安排,尽可能更多地获取收益的同时减少成本费用支出,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在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中,税收支出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寻求合法的节税途径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发展,研究如何利用跨国纳税筹划工具从企业战略管理出发统筹安排纳税事项,为我国企业有效开展跨国纳税筹划、增强长期竞争能力提供指导,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从回顾国内外研究成果着手,分析了我国现有纳税筹划存在的尚待完善之处,介绍了跨国纳税筹划的特性和空间,探索纳税筹划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创新途径以及战略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实施过程,分别从投资、筹资、日常生产经营和并购四个方面论述跨国公司如何在战略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纳税筹划,探讨如何运用风险管理的原理来控制和管理跨国纳税筹划中面临的风险。本文认为,纳税筹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综合考虑各种税收的和非税的成本、收益以及风险来制定和执行,以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服务于跨国企业构建战略竞争优势和维持长期盈利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首次将战略管理理念引入跨国纳税筹划活动中,立足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安排企业的涉税活动;探讨重新确定企业边界过程中的纳税筹划,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使纳税筹划冲破企业原有的边界,放眼于整个行业或者产品价值链;构建了跨国纳税筹划风险管理过程模型,并根据风险动因探索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分析了我国新颁布实施的所得税法以及相关的反避税专门规章,以便我国的跨国投资者参考借鉴。7.期刊论文胡国恒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贸易、投资与国际生产组织-财经研究2004,30(7)文章运用一个多阶段生产模型分析了全球性产业中企业边界和生产区位的内生决定问题.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各个生产阶段的所有权和区位结构,最终形成了出口型国内企业、横向型和纵向型国际生产三种均衡形态.不同组织形态的产生取决于分工结构、契约环境、规模经济、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反映了全球经济中贸易、投资和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8.学位论文代玉梅论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对垄断优势论的修正2004垄断优势理论建立的时候正是西主跨国公司开始扩张的年代,它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企业和环境的要求,使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取得对外经营控制权的这个核心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古典贸易理论和投资理论的框架中脱离出来,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对跨国公司的分析,其关于市场不完全和企业特定优势的观点,影响深远,为我们理解跨国公司的演进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垄断优势论对知识的隐含本质、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累积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这个理论没有反映出企业所拥有的并擅长的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功能,忽视了子公司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效应,并且无法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进行有效的解释.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充分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强调知识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是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的差异性.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现有的知识结构所决定的.另外,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还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该文根据对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的研究,指出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企业边界并进行知识的内部转移,不仅可以保持企业现有知识存量的完整性,而且也为知识的再结合和创新知识构筑了平台,通过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代企业资源观理论,在跨国公司海外扩展方式选择、进入决策、跨国公司母子关系、跨国公司提高社会效率和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等方面对垄断优势论进行了修行,使得经过修正的垄断优势论能够更有力地解释当今跨国公司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给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企业带来一定的启示,为其海外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帮助.9.学位论文杜培枫外包战略的价值性与风险性研究2005外包(Outsourcing)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战略,即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业务的一部分交给外部专家或专业机构管理运作,实质上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相对优势较强的业务领域,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使企业始终把握持续发展的能力。业务外包战略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第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迭起,跨国企业为了赢得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会向外部进行寻源:寻找更好的海外制造基地、全球采购区域、或者寻找外部的供应商伙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更快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份额,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第二,按照比较优势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通过市场交易方式的交易成本若比自行内部运作成本低,那么采用业务外包,缩小企业边界的做法会使整个供应链中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业务外包作为企业的一种竞争和发展策略,很早就已经出现并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采用。以前,跨国公司往往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本国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承接外包业务的合作伙伴,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出现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中。该文从外包发生的理论基础出发,评述分析影响外包战略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说明外包战略是经济领域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特别是在企业纷纷告别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思路后,回归主业,集中精力和财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将其它不擅长的业务交由外部专家负责管理,实施瘦身战略。因此在第一章绪论中,重点界定业务外包和战略两个重要概念,根据不同学者和企业界对外包和战略的看法,总结归纳出二者的严格定义并指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深入研究支持外包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点,并为该文的研究寻找一个更为科学的研究体系。该文随后在第二章全球外包战略的发展趋势中总结了目前外包战略在全球领域的发展趋势,归纳出无论出于外包业务范围、还是外包资源、外包金额的大小,抑或双向外包,均表现出非凡的规模,而且从这些趋势中可以看出,当前的外包市场已经被一些超大型的跨国企业巨头所垄断,成为执行外包战略的优秀供应商。第三章对外包的战略价值性进行了研究。透过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