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专题史原始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问题:你能否背出中国古代朝代?*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朝代):夏商西周(奴隶制时期)→春秋和战国(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时期)→秦汉(西汉和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北宋和南宋)夏金元→明清(1840年前)。中国古代史总体结构距今约170万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一.时间范围二.阶段划分六个时期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演变秦(楚汉战争)西汉新东汉(前221)(前206-前202)(前202)(公元9)(25--220)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前2070)(前1600)(前1046-前771)(前770-前475)(前475)东周东汉(25--220)魏(220--266)蜀(221--263)吴(222--280)西晋(280--316)十六国东晋十六国(316--)东晋(317--)北魏(439统一)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周隋(581)宋齐梁陈(420----------------------------589)北朝(439--581)南朝(420--589)隋(589)隋唐(581--618)(618--907)唐五代十国西夏(1038--1227)辽(916--1125)金(1115--1234)金(1125)北宋(960)北宋南宋元(907--960)(907--979)元明清(979)(1127--1276)(1271--1368)(1368--1644)(1636--1912)(1276)考点展示1.分封制的含义、目的、内容(诸侯的权利和义务)、特点、影响及结果2.宗法制的内容、目的、特点、影响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5.商鞅变法背景、措施、评价(选修1)一.政治史1.目的:2.对象:3.内容:4.作用: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巩固西周统治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导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考点1:分封制【解析重点】•发展演变:1.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2.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1.目的:2.实质:3.最大特点和核心:4.内容:5.作用:6.工具: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礼乐制度。规定各级贵族生活的准则。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考点2:宗法制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保证王权稳定,解决王族内部矛盾【解析重点】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西周宗法制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发展演变1、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民俗与此有密切联系。2、它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积极影响。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可以解决诸侯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之别。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六、事实上形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具有稳定隶属关系的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对宗法制的认识【突破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宗法制相同点不同点联系1)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集团利益。2)盛行于西周时期,以周天子为核心。3)施行前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发展,4)影响以后中国社会发展。①直接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诸侯拥有义务和权利。①直接目的:是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②作用:前期巩固和扩大统治,促进边疆开发,形成交通网络;后期引起割据混战。②作用:防止了贵族内部的争斗,巩固了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突破难点】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相辅相成【突破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与的结合;2.以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神权王权血缘关系高度集中【突破难点】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1、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A.黄帝时期B.西周C.秦朝D.西汉2、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一份家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民间家族重视修订家谱主要是因为①宗法制的传统影响②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③分封制的影响④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王氏族谱4、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6、《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7、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8、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皇权色彩10、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11、西周初,层层封授的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疆土情况如下:一、公国:50平方公里,如齐、鲁。二、侯国:35平方公里,如晋。三、伯国:35平方公里,如申。四、子国:25平方公里,如黄、罗、祝、邾。五、男国:25平方公里,如许。六、附庸:不足25平方公里,如萧。如此世代分封下去,到了东周:A.出现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及财产的战争B.导致了诸候国在数量上越来越多C.加强了等级制度并不断巩固统治秩序D.树立了周王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1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对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造成冲击的有()①宗法制②郡县制③三省六部制④科举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的淡漠D专制王权的强大14.据成书于清朝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B宗族在古代有存在的必要性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清代土地公有制缓慢发展【解析考点】考点3:商鞅变法目的领域内容积极意义(具体作用)实现富国强兵除旧立新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军事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政治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2.普遍推行县制;3.“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考点展示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原因。二.经济史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力经济的地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政治经济【解析重点】考点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就是土地关系,它是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制约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与耕作方式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国王代表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实质上就是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体地位(地主占全国大部分土地),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占有很少土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及其演变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3)土地制度演变的规律是:从土地的国有演变为土地的私有。【解析重点】考点2: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一.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火耕”----“耜耕”(石器锄耕)。二.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千耦其耘”三.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1.精耕细作----生产模式:2.小农经济----组织形式:■以上两个特点是古代中国农业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