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试题赏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试题赏释屈景兰潘祥万2017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数学部分的要求是:“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到位的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在整个考纲的修改部分,特别强调了要增加对于数学文化的考查。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除了关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外,也不得不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开展一些教学工作。而具体的体现就是在其他兄弟省、市的中考数学试卷里就出现了与数学文化有关的题目。这些题型的出现,其意图是向通过解题让孩子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并予以传承。本文就对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文化试题和一些省、市的中考试题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以飨同仁。一、源于“实际生活中的收、支”的表示问题。在《数学》七年级(上)有理数这章开始讲正、负数时,知道数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有关的。如实物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等是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古时候人们计数的方法有(结绳)记数,(筹码)记数和(算盘)记数,而算筹也是一种表示数的工具。在中国的古代用算筹进行计算,红色(或正放)算筹表示正数,黑色(或斜放)算筹表示负数。例1.史料证明: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使用负数,且在世界上也是首创。而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方程”一章,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正式引入负数。如果收入100元记作+100元,那么-60元表示()A.支出40元B.收入40元C.支出60元D.收入60元。解析: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向前发展,一些繁杂(摆算筹)的计数方法也得改进。后来的数学家们用“+、–”表示正、负数,知道其涵义后,书写简洁又方便。赏释:以教材中旁白作为切入点,了解古时人们计数的方式,进而考查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二、源于《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问题(一)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2〗、中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负数的国家。而负数产生的原因有:一是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另一个是解方程的需要。战国时期李悝所著的《法经》中已出现使用负数的实例:“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在甘肃居延出土的汉简中,出现了大量的“负算”……以负与得相比较,表示缺少、亏空之意,由此说明负数产生于生活实践的需要;据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负数完整介绍的古算书《九章算术》记载,由于在解方程时遇到了小数减大数的情况,为了使方程能解,数学家发明了现在使用负数。同时该书率先给出了负数的定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并辩证地阐明:“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比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在他的《代数学》中给出负数的定义要早得多。例2.计算:—8.4+10—4.2+5.7解:原式=—8.4—4.2+(10+5.7)=—12.6+15.7=3.1解析:主要是有理数加减法则及运算律的考查。赏释:有理数加减法则,在我国的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方程”一章中,并给出名为“正负术”的算法。而“正负术”就是今天的正负数加减法则。遗憾的是未能总结出今天所学习的乘除法法则。直到1299年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中才有明确记载:“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这与我们现在学习的有理数乘除法法则是一致的。(二)与“‘方程’史话〖3〗”有关的方程试题人们对方程的表示及解法的研究有很久远的历史。不管是公元820年左右中亚西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著的《对消与还原》,还是公元前200~前50年古代中国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及宋元时期数学家创立的“天元术”,用“天元”表示未知数(与现今代数中的列一元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而建立方程。这种方法的代表著作是数学家李冶写的《测圆海镜》,书中的“立天元一”就相当于现在的设未知数x。而后的清代数学家李善兰把国外数学著作翻译过来,就将equation一词译为“方程”,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沿用至今。例3.在《九章算术》的“方程”一章里,一次方程组是由算筹布置而成的,如图1,图2,图中各行从左到右列出的算筹数分别表示未知数x,y的系数与相应的常数项,把图1所示的算筹图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方程组形式表述出来,就是3219423xyxy(1)写出图2所示的算筹图所表示的方程组;(2)请你求出在(1)中写出的方程组的解.分析:由图1可得1个竖直的算筹数算1,一个横的算筹数算10,每一横行是一个方程,第一个数是x的系数,第二个数是y的系数,第三个数是相加的结果:前面的表示十位,后面的表示个位,由此可得图2的表达式.(1)根据图1所示的算筹的表示方法,可推出图2所示的算筹的表示的方程组:2114327xyxy;(2)①×2-②得,-y=-5,即y=5,把y=5代入②得,4x+3×5=27,x=3.所以方程组的解为:35xy点评:考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关键是读懂图意,得到所给未知数的系数及相加结果.例4.(2017年连云港市)《算法统宗》里有这样一首诗:“我问开店李三公,众客来到此店中,一房七客多七客,一房九客一房空。”则客人有位,客房有间。例5.(2016.铜仁)我国古代名著《九章算术》中有一题“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凫:野鸭)设野鸭与大雁从南海和北海同时起飞,经过x天相遇,可列方程为()A.17-9x)(B.179x)(C.191-71x)(D.19171x)(例6.元代朱世杰所著的《算学启蒙》里有这样一道题:“良马日行二百四十里,驽马日行一百五十里,驽马先行一十二日,问良马几日追及之?”良马天可以追上驽马。①②解析:三个题都是列方程与解方程的问题,是课程标准要求及考查的知识点。赏释:对上述三个试题,均是我国古典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九章算术》、《算学启蒙》(人教版七年级上P112中的注释)中的方程问题。而对一次方程或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九章算术》中有比较完整的论述。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文化的辉煌成就,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学习数学的信心。过去代数的研究主要是对方程的研究。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所著《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直田积(矩形面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阔与长共六十步,问阔及长各几步。答:阔二十四步,长三十六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二)源于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无论何时,在日常的生活或生产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计算和测量。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计量单位也不断的在更新,精确度也提高了。我们见过的测长度的工具有:木尺、塑料尺、卷尺、钢卡尺、游标卡尺等。如果对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我们也可用肘、拃、步长等来估计距离。如我国的传统中医理论中依据经络脉理寻求穴位等,也有测量。例7.《索竿之长》问题一支竹竿一条索,索比竿子长一托。对折索子来量竿,却比竿子短一托。则索长托,竿长托。解析: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测量问题。一托是一个人的两只手臂伸直的长度,与人的手臂长短有关,一般人的一托是5尺,就是1.7米左右。赏释:主要应搞清楚古时候的计量有哪些,可以不必纠缠与现在长度有何关联,没必要考察。虽是一个从测量问题,实则归为方程问题。例8.(2017.泸州,2016.太原)已知三角形的三遍长分别为,,abc,求其面积问题,中外数学家曾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故希腊的几何学甲海伦给出求其面积的海伦公式()()()Sppapbpc,其中2abcp;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约1202-1261)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求其面积的秦九韶公式222221()22abcSab,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3,4,其面积是()A.3158B.3154C.3152D.152解析:此题是源于二次根式这章中“阅读与思考”中海伦—秦九韶公式(三斜求积公式)的介绍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二次根式代值计算化简问题。赏释:秦九韶在1247年完成的著作《数书九章》就总结了这个公式。而《数书九章》是一部划时代的数学巨作,全书共18卷,81题,分九大类:大衍类、天时类、田域类、測望类、赋役类、钱谷类、营建类、军旅类、市易类。而此书实用性强,所设问题复杂,解题步骤详,对“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组解法)和“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等有深入研究。(三)源于“杨辉三角〖4〗”问题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和知识水平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除了培养发展基本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想外,还要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两方面的精神贯穿在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学一线的教育者应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适当的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下面两个地方的中考试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也为我们的教学开展指明了方向。例9.(2016.四川广安)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用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称之为“杨辉三角”.这个三角形给出了(a+b)n(n=1,2,3,4……)的展开式的系数规律(按a的次数由大到小的顺序)11(a+b)1=a+b121(a+b)2=a2+2ab+b21331(a+b)3=a3+3a2b+3ab2+b314641(a+b)4=a4+4a3b+6a2b2+4ab3+b4…………请依据上述规律:写出(x-2x)2016展开式中含x2014项的系数是:.解析:在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这一章中学习了幂的意义和整式乘法公式,而完全平方公式实际上杨辉三角的特殊。本题主要考查幂的运算和整式乘法运算.首先确定x2014是展开式中第几项,根据杨辉三角即可解决问题.解:(x﹣)2016展开式中含x2014项的系数,根据杨辉三角,就是展开式中第二项的系数,即﹣2016×2=﹣4032.故答案为﹣4032.例10.(2014.四川省巴中市)图中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最早发现的,称为“杨辉三角形”.它的出现比西方要早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杨辉三角形”中有许多规律,如它的每一行数字正好对应了nab(n为自然数)的展开式中a按次数从大到小排列的项的系数,例如2222abaabb展开式中的系数1、2、1恰好对应图中第三行的数字;再如3322333abaababb展开式中的系数1、3、3、1恰好对应图中第四行的数字.请认真观察此图,写出4ab的展开式为111(a+b)1=a+b121(a+b)2=a2+2ab+b21331(a+b)3=a3+3a2b+3ab2+b314641(a+b)4=a4+4a3b+6a2b2+4ab3+b4…………【答案】432234464aabababb赏释:在我国古代,“幂”的早期含义是泛指方形的东西。到三国时代,刘徽给《九章算术》作注时第一次在数学中使用幂表示乘积。到明朝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时,用“自乘之数曰幂”来解释幂,明确给出了幂下了定义。后来,随着数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的代数名著《分析方法入门》中才有现代意义的幂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应清楚地告知:幂是乘方的结果,不是乘方。对于题中谈到的杨辉三角,实际上是高中数学教材中“二项式定理”学习的内容。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杨辉在公元1261年著《详解九章算术》中载有“开方作法本源”图,使得贾宪的成果得以保存。由于“开方作法本源”图出自杨辉的著作,后人称“开方作法本源”图为杨辉三角。事实上,杨辉作注:“出《释锁算术》,贾宪用此术”。所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建议称之为“贾宪—杨辉三角”,现在“贾宪三角”“杨辉三角”并用,对于这个科学成果,比西方早500年左右。我国古代有这样的数学成就,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是能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四)源于“勾股定理”证明问题2000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