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地名命名规律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扬州市地名命名规律研究作者:赵苇航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信息的载体,地名分析能为研究地方史提供有益的材料。本文是笔者多年来实地调查研究、广泛查阅资料以及对扬州大市范围内4万多个居民点地名综合分析的初步成果.扬州市地名的得名由来和命名规律,涉及到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现分别探讨如下。一、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地名1.地形地名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部,北部和中部为里下河水网平原洼地区,南部为沿江低平好田区,西部为低缓丘陵冈地区.3个地形区的地名特色有较大差异.(l)里下河平原区的“垛、堡、土仑(埨)、埝、堰、圩”地名。里下河平原是我国著名水网洼地,形如锅底。“垛”,是垛田的简称。里下河平原兴筑垛田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形成“水田弥望、沟浍环匝。一村一舍之隔不通陆路,必济舟梁”的人文景观。垛田上或垛田区域内的聚落多以“垛”名之,如兴化荻垛、高邮三垛、宝应鲁垛等。兴化垛田乡至今尚保存众多垛田,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别的地方没发现,还是此地集中分布。《中国地名通名集解》截图里下河平原“堡”的形态和作用基本上和“垛”相同,如宝应的柳堡、崔堡、落潮堡等。江苏各地以“堡”命名的地名含义各不相同:泰兴宜堡、海安李堡是防倭之小土城;废黄河沿线如涟水之十三堡、十五堡是历史上的防汛地;“堡”在一些地方又通“铺”,意为古代跑马邮递之释站,如铜山三堡、泰县十里堡(铺)等。“埨”和“埝”在里下河地区系指小型土埂或土堤,泰县大埨庄、兴化西板埨、高邮沙埝等均位于沿河或沿湖。“埝”(niàn)指挡水的小土堤,堰指挡水的堤坝,如泰县姜堰。字库没有此字,应为“埨”。《中国地名通名集解》截图“圩”指圩田或好堤。宝应县用“圩”命名的村庄很多:冠以姓氏的有朱圩、乔圩;;冠以方位的有上圩、好圩;冠以数字的有四圩、五圩;冠以面积或长度的有四顷圩、十里长圩;冠以生产工具的有风车圩等。(2)沿江圩田区的“圩”字地名。沿江地区农田大量为圩田,“圩”字地名很多。一般的圩堤工程由家族或以家族为核心的村落即可完成,故圩田聚落的命名多以姓氏或数字名之。如靖江有毛家圩、王家圩、于家圩、丁家小圩、范家头圩、头圩垡、二圩、三折圩、四喜圩、五圩、六寿圩、七圩、八圩、九大圩、十圩、十五圩、二十圩等等。而扬州沿江泰兴、江都、邗江等县的“圩”字地名决不比靖江少,由此可见扬州沿江地区圩田、圩堤之多了。(3)仪邗丘陵冈地区的“冈、塝、冲、塘”地名。丘陵冈地分布在仪征中部、北部以及邗江西北部,由低丘和黄土冈地组成。在冈地与冲涧之间有一种过渡地形,称为塝。冈、塝、冲地形是仪邗丘冈区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地形。这3类典型的地形名词,在仪征、邗江的村庄地名上有充分的反映。如仪征有军田冈、米家冈、刘家冈、任家冈、田家冈、史家冈、大薛冈、小薛冈、瓦屋冈、长冈、华家冈、孙杨冈、杨柳冈、枣林冈、冈头、冈肚、张家冈、荷花冈、黄竹冈;华塝;张家冲、陈冲、金冲、胡冲、蔡湖冲、潘冲、下家冲、王冲涧;邗江有施家冈、施冈、袁家冈、前李冈、后李冈;谈塝、湖家塝;施家冲、赵家冲、胡冲、陈冲、谢家冲等。仪征丘冈区地势较高,历史上多旱,为了蓄水,多筑陂塘。陂塘附近多居民点,所以仪征许多村落的地名与陂塘有关: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在仪征浚塘筑陂,修建了历史上有名的水利工程陈公塘,在其旧址,今有村庄名官塘集;月塘乡则因境内有月塘水库而得名;以塘中生长之物种而取名的村庄有荷塘、菖蒲塘、虾塘;以陂塘的形状而取名的村庄有砚塘、枣核塘、船塘;因塘的位置或附近建筑物而取名的村庄有高塘、窑塘、墩塘;更多的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名:吴塘、大塘赵、塘头李、江塘埂等。比较少见,截图方便查阅。《中国地名通解》截图2.水域地名扬州是著名水乡,湖荡密布、河沟纵横,众多的水体水域是扬州地理景观之特色。宝应县夙号水乡,特定的水域环境在地名上有探刻反映。全县有一半乡镇地名冠以“水”、“泗”、“河”、“沟”、“浦”、“港”、“湖”、“荡”字,如氾水镇、水泗乡、泾河镇、长沟乡、黄浦乡、中港乡、望直港乡、射阳湖镇、广洋湖乡、獐狮荡乡等乡镇。至于宝应的村庄以沟、河、溪、港、湾、套、圈、池、塘、荡、潭、滩等水体得名的就更多了。宝应水利工程设施很多,以水闸、土坝、涵洞、堤防等命名的村庄地名有闸口、下坝村、于家涵子、南堤等等。除宝应外扬州各县市均有大量水域地名,有不少地名用字(如“垎”、“簖”、“浅”、“桥”、“井”)富有水乡特色。仅举数例说明:用“垎”字命名。土各田是里下河水网地区特有的一种人为地貌,为别处所罕见。它不仅四周环水,且比垛田更细小更破碎。全国至今垛田尚存的已经不多,垎田尚存的更少了。兴化有个庄子叫“三条垎”,此处即为历史上曾经有过垎田的佐证。“垎”字解释,汉典网上的截图。《中国地名通名集解》竟然未收录此字。用“簖”字命名。簖是一种竹编的捕鱼网具,拦置河中用以捕鱼。“簖”字地名说明该地位于河边,且定名时当地捕鱼业发达,如兴化瞿家簖,泰兴洪家簖、七里簖等。比较少见,截图方便查阅。《中国地名通解》截图用“浅”字命名。此“浅”指运河中的浅狭段,明清时曾专门设浅夫进行疏浚。运河浅狭段附近的聚落即以“浅”命名,如宝应八浅、邗江六浅。用“桥”字命名。扬州自古以来是个水上城市,水多桥多。唐代扬州二十四桥中之开明桥、通泗桥虽早已不存,却以巷名保留至今。各县有许多以桥定名的村镇,如高邮八字桥、兴化“三步两个桥”、心江都大桥、砖桥,邗江头桥、红桥,靖江马桥、礼士桥,仪征军桥,泰兴黄桥,宝应十字桥等。用“井”字命名。扬州街巷地名中有以井命名的,如玉井巷、沙锅井、滚龙井、小井巷等。不少乡村地名亦以井名,如仪征古井乡、袁井村,泰兴大井水土、小井??等.综上所述,扬州特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很有地方特色的水乡地名。二、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地名1.人物地名(1)历史人物地名。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扬州街巷地名中不少以历代名人取名:讲经墩—以东晋时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来扬州讲经得名;三元巷—宋代有3个扬州人先后中过状元,后人立三元坊得名;田家巷一一以明祟祯帝之贵妃田秀英(右都督田弘遇之女)家居此得名;史可法路—在史公祠侧,为纪念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名之;太傅街—清代扬州大学者阮元官至巡抚、总督、太傅,以其家庙在此取名;以西汉大儒董仲舒取名的有贤良街、大儒坊、正谊巷;以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得名的有常府巷、大实惠巷,得胜桥、洗马桥等。扬州不少村镇以名人取名:昭阳镇--即兴化城区,相传为楚将昭阳食邑,故兴化古名楚水、昭阳;张纲镇—东汉广陵太守张纲引渠惠民,后人为纪念张纲而名;邵伯镇,又名甘棠镇、邵伯埭—因东晋谢安于此筑埭得名;曹王寺—纪念北宋大将曹彬而名;平江—在宝应,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筑过运河堤,为纪念他治水之功该村特以“平江’命名;陈总兵庄—在高邮,系陈瑄第三世孙陈谦(明景泰年间副总兵)由淮安迁居至此得名。(2)革命烈士地名。高邮的川青乡、张轩乡、伯勤乡系纪念抗战期间牺牲的徐川青、张轩、毛伯勤烈士;兴化的舜生乡、周奋乡、李健乡系纪念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袁舜生、周奋、李健烈士;泰兴的根思乡系纪念1951年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而命名。2.史迹地名南宋岳飞、韩世忠、张荣等抗金史迹在扬州地名上留下烙印:岳飞采用“卧马嘶声、悬羊打鼓”妙计击退金兵,江都的嘶马、泰县的羊打鼓从此得名;岳飞携江淮流民于今靖江渡江,民众建生祠堂纪念岳飞,生祠镇由此得名,镇上有宏大的岳王庙;《嘉靖惟扬志》载:“韩世忠大败金人于大仪......论者以为中兴武功第一。”为庆祝这一胜利,举行盛大庆功仪式,该地取名大仪,建韩公祠;得胜湖原名缩头湖,在兴化,南宋绍兴元年抗金义士张荣等于此建水寨,大败金兵,得胜湖由此得名。三、与政治因素有关的地名1.年号地名用封建皇帝的年号来命名地名,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地名.全国范围年号地名为数甚少,宝应县是个佳例。宝应县在隋代和唐代前期均名安宜县,以境内有安宜溪得名。《旧唐书·地理志》载:“肃宗上元三年,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因改元宝应,乃改安宜为宝应。”2.避讳地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为突出帝王高于一切的地位,与当时皇帝同名、同字的地名要改,连与帝王的祖宗、皇太子同字的地名也要改,称为避讳。“仪征县”是个避讳地名,是从仪真县改称的。今仪征市地域在宋代称建安军、真州,元代仍名真州,明代改真州为仪真县,清初仍称仪真县。雍正元年(1723),因仪真之“真”字与皇帝胤禛的名字同音,避讳改名仪征县。后来又因仪征的“仪’字和宣统皇帝溥仪的名字相同,改称扬子县。民国以后仍称仪征县。3.移民地名这里探讨的移民地名,不是指自发性质的移民所形成的地名,而是特指“洪武赶散”导致的强制性移民所产生的地名。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苏北平原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人口伤亡流散,土地荒芜,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明初著名的“洪武赶散”事件—朱元璋徙苏州居民充实淮、扬两府,从而对苏北平原的开发和地名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国盐城县志》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一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苏州移民遍布苏北平原,但首先集中分布于泰州、兴化等地,然后向盐城、淮安、宝应、涟水等处扩散。谱谍资料表明,兴化有大量苏州移民的后裔,其中包括出生兴化的3个明朝宰相之一、状元出身的李春芳;“扬州八怪”之一、生于兴化的郑板桥也是苏州移民的后代,据《书带草堂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始祖郑重一,于明洪武年间自苏州迁居兴化北城内之汪头。《民国泰县志》载:姑苏刘氏、葛氏、徐氏,明初迁泰;吴兴汪氏、湖州费氏,明初迁泰。根据调查和考证,泰县至少有10个村镇地名与苏州移民有关:蒋垛镇一一相传宋代岳飞部下“蒋都督”曾率部驻此抗金,始名“蒋督镇”。元末,被大水淹没,至明永乐年间始有移民居此垛地,以旧名之谐音称“蒋垛”;孟家湾—相传明代孟姓由苏州迁此河湾处得名;蒋家饵—相传明代蒋姓由苏州迁此首居得名;永丰庄—明代苏州移民来此垦荒,为兆丰收故名;白马庙—相传明代徐姓从苏州迁此首居得名徐家庄,后于此地建白马庙,村以庙名。泰兴有村名大苏坔、小苏坔,是明初苏州移民迁此而名。“坔”字十分冷僻,读音zhài。苏州人读“坔”为zhǎi,意为吉祥之地。苏州人刚迁此,见此地有土有水,水土相宜,认为是个好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并造出了“坔”字。取名苏坔,后经不断发展,就扩大成大、小苏坔两个居民点了。汉典网上解释,《中国地名通名集解》未收录四、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地名1.作坊地名扬州为江淮地区经济中心,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盛。清初就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经济产生了专业化的倾向,不同行业的商店和作坊分布在城乡,产生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地名,在扬州新城出现的大量以手工作坊命名的街巷即是明证。罗甸巷,以有制作“平磨罗甸”、“点螺”等漆器作坊取名;铁货巷、漆货巷、打铜巷、麻油巷、皮坊街、糖坊巷、炭箕作、牛奶坊巷等,也都因巷内有此类作坊而得名。作坊地名在乡间则更多。以“榨”字、“油”字命名的表明有榨油作坊,如泰兴之蒋家榨、赵刘家榨,邗江的练家油坊,泰县的油坊头、油磨头等;以“碾”字命名的表明有碾米作坊,如邗江施家碾坊,泰兴碾坊头、碾坊圩;以“糟”字命名的表明有酒糟作坊,如仪征郑糟庄、朱糟坊、糟坊庄,邗江许糟坊;以“窑”字命名的指砖窑,如泰县东窑村,邗江瓦窑铺,仪征穆家窑,泰兴王家窑头,兴化戴窑镇等。戴窑镇古名大戴庄,以戴姓聚居于此而得名。大戴庄在明初开始建窑生产砖瓦,质量好,远近闻名,遂更名戴家窑,后来聚落发展,形成集镇,称戴窑镇。戴窑所产砖瓦因质量过硬,故被朱元璋选中作为建造南京城城墙用砖。在现今南京中华门城楼的城砖上,有“兴化县提调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赵宗”等字样,表明该城砖系明初兴化县生产的。1983年戴窑镇拓宽“车路河”时,在地面下3米处发现明代古窑址,并出土一批城砖,其形制、字样同中华门城砖一模一样。戴窑镇四周拱卫着10多个村庄,有韩家窑、景家窑、季家窑等,均盛产砖瓦,这些窑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2.物产地名不少村镇地名是以当地特产命名的,如银杏树.大白米、朴席镇、铜山根等。银杏树一杨州各县市中有3个名叫“银杏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