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概况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和优质能源相对较少。自20世纪90年代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以来,为更好地保障能源供应,国际能源合作不断取得重要进展。一、能源禀赋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处于早、中期阶段,未来还有资源储量增加的潜力,但总体来看,油气资源总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与世界资源丰富国家相比,我国主要化石能源虽然总量较为丰富,但储能比较低,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化石能源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水电技术可开发量为5.4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二、能源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7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我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应,能源自给率长期保持在85%以上的较高水平。我国已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全面发展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占76.6%,石油占9.8%,天然气占4.2%,水电、核电、风电等一次电力占9.4%。1.煤炭生产煤炭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煤炭生产地区集中度高。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一半,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煤炭生产重心正逐步向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转移。2.石油生产我国石油产量近年来保持平稳增长。2010年,我国原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是世界第5大石油生产国。受资源条件限制,我国石油年产量已接近峰值水平,未来增长空间有限。我国石油生产向西部和海上转移。经过多年勘探开发,东部陆上油田逐渐老化,产量持续下降;西部和海上是我国未来石油开发的重点,处于勘探的早期和产量的上升期,是保持我国石油稳产的主要区域。3.天然气生产我国天然气生产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产量增长较快。2010年,我国天然气约占世界天然气产量的3%,居世界第7位。我国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开发煤层气和页岩气,有利于增加能源供应、减少环境污染。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将在未来天然气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天然气产量不断增长的重要保证。4.电力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能源生产增速。截至2010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66亿千瓦,全年发电量4.23万亿千瓦·时,是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国。我国电力生产以火电为主。水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核电发展逐渐形成规模。风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风电开发规模连续5年实现翻番。太阳能发电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与世界及部分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发达国家发电量结构中,气电、核电占有较大比重;而我国以煤电为主,煤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40个百分点。三、能源消费1.一次能源消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立足国内满足需求的能源方针,决定了我国将长期保持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比重偏高,而油气及清洁能源比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总体上朝着优质化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新能源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预计未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很大,但人均水平较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消费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终端能源消费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优质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明显加快,比重逐渐增加。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终端用电则保持了较快增速,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显著。分行业看,工业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终端煤炭逐渐向工业集中。交通行业是最大的终端石油消费行业。终端天然气消费中,居民用天然气增长较快,工业用气比重不断下降,但仍然保持在50%以上。工业用电结构呈现明显的重型化趋势,虽然工业用电在终端电力消费中的比重缓慢下降,但重工业在工业用电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四、国际能源合作随着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由能源净出口国逐渐变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进口的不断增加促使我国能源保障策略从自给自足逐步走向立足国内和利用国外资源并举,国际能源合作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油气领域,我国能源企业不断加快海外投资步伐;在煤炭领域,我国能源企业主要通过到投资开矿的形式获取海外煤炭资源;在电力领域,我国能源企业积极开展跨国输电和电力贸易。能源战略思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要着力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动能源战略转型,走中国特色能源现代化道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实施“一特四大”战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一节解决能源问题的基本思路树立大能源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国际竞争格局转变,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思路。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能源战略转型的过程。一、能源问题的复杂性1.综合性:能源问题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源的发展涉及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阶段、消费习惯、生态环境、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2.差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各不相同。3.长期性:自人类社会诞生至今,能源问题就一直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4.不确定性:回顾历史可以看出,能源发展历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既可能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或重大发现,也可能是政策法规的重大调整与变更,抑或是某次偶然的事故或危机。二、大能源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能源战略,关键是要树立一种大能源观。所谓大能源观,是指以系统论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全局的、整体的、历史的、开放的、普遍联系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能源问题。三、能源问题解决思路(三个转变及其关系)1.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推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能源现代化道路。(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我国能源战略转型的过程。所谓能源战略转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含义:一是推动结构由高碳型转向低碳型;二是推动能源利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高效型;三是推动能源配置由就地平衡型转向大范围优化配置型;四是推动能源供应由国内保障型转向国际国内资源统筹利用保障型;五是推动能源服务由单向供给型转向智能互动型。)3.推进国际竞争格局转变,影响相对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4.三个转变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对国际竞争格局转变提出了要求,国际竞争格局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支撑。)第二节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路径一、中国能源战略转型期新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1978年,即计划经济时期。这一阶段能源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以生产为导向,重在开发,以煤为主,自给自足。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70%以上,石油和电力合计25%左右。第二阶段是1979年-2002年,即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这一阶段能源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以效率为导向,开发与节约并重,能源开发以电为中心、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降到50%左右,石油和电力合计达到40%左右。期间,我国于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能源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节能减排的要求贯穿能源开发、转换、输送、消费的全过程,新能源开发和国际能源合作受到高度重视,能源开发、利用、配置、消费等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这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未来,这一阶段还将持续较长时间。2003年后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标志。1.发展阶段的变化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以此为标志,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加快的阶段。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带来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紧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了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和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2.能源政策的变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我国能源政策方针也出现了新的调整和变化。从2003年开始,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能源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理念受到重视。二、能源发展方式转变路径1.坚持能源开发与能源节约并举,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2.坚持传统能源开发与新能源开发并举,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低碳化;3.坚持利用国内资源与利用国外资源并举,构建内外互补的能源供应格局;4.坚持优化能源布局与优化能源传送方式并举,促进能源大范围高效配置;5.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激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节能源战略的中心环节制定实施能源战略,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应坚持以电力为中心。一、电力在能源战略中的地位电能在能源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近年来,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以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为标志的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不断孕育发展,电力在能源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更加凸显。解决能源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电力。能源战略以电力为中心,把电力平衡作为能源平衡的重要支撑,把发电作为一次能源转换利用的重要方向,把电网作为能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平台,把提高电气化水平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措施,通过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促进一次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合理布局,促进能源结构和输送格局的优化调整,缓解日益突出的能源供应压力和生态环保压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二、能源战略以电力为中心的意义将电力摆在能源战略的中心地位,客观上是由电力特性、资源禀赋和能源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电力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保障能源供应,缓解能源安全压力。1.满足能源需求需要重视电力发展。无论从全球还是从我国来看,电力都是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2.实现煤炭高效开放利用需要优化发展煤电。从煤炭利用方式来看,发电是我国煤炭利用的最主要方式,2010年发电及供热用煤占当年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5.1%,占到半数以上。因此,推进我国煤电的优化发展,有利于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3.缓解石油供应压力需要发展电能替代。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是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为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必须在节约用油的同时,积极实施多元替代战略,特别是在交通运输等领域实施以电代油,缓解石油供应压力。(二)优化能源结构,缓解环境保护压力。1.清洁能源需要转变成电力使用。目前开发利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水能和比较成熟的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都需要转换成电力以供便捷使用。2.电力行业是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2010年,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比例为42%,烟尘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19%,是我国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全面抓好电力减排工作,对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意义重大。(三)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1.电力是经济效率最高的能源品种。不同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率。相对于其他能源品种,电力的经济效率最高。有学者根据我国1978-2003年间的数据研究发现,电力的经济效率是石油的3.2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的电力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想通。这就意味着,实现同样的经济产出,多用电更有利于节能。2.提高电气化水平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强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