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的类别和作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别及作用青铜饪食器青铜酒器青铜盥水器青铜乐器青铜杂器青铜兵器鼎甗鬲簋盨簠敦豆铺盂青铜饪食器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园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逝,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档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逝,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进人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司母戊大方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通耳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形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毛公鼎(迄今为止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铭文内壁有铭文291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颈部饰有三组变变体龙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以宽阔的波曲纹(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内壁铸刻的长篇铭文共计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其内容依大意可分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这篇铭文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鬲(lì)古代炊器。《尔雅*释器》谓鼎“款足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鼎“空足曰鬲”。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足。空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铜鬲最初是仿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形状—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或四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时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扉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四足鬲所属年代:商1981年陕西城固县出土,通高23.5cm,口径21cm。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鼓腹分为四裆,形成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形体独特,世界独一无二甗(yǎn)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bì)。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常铸成一件,园形,侈口,有两立耳。春秋战国的甗,甑、鬲可以分合,直耳变为附耳(耳在器身外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四足、两耳、上下可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加隔。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则称为“釜”。父乙甗(商代晚期)簋(guǐ)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簋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园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簋就很少见到了。在商周奴隶社会,簋和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簋往往成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与九鼎相配。利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盨(xǔ)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椭园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钮,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逝了师克盨师克盨,高21cm,长37.5cm。盨长方形,敛口,圆角,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有4个呈矩形的短足。盖沿与器颈各饰窃曲纹一道,盖上与器腹饰瓦棱纹,盖之矩足上饰夔纹。盨盖与器有对铭,14行148字:大意为:代宣王命说:“师克,伟大的文王、武王当受天之大命,成为四方之主。过去你的祖父、父亲有功劳于周王国,保卫王的安全,作王的爪牙之士。”王说:“克,我很看重你的先祖和父亲,因为他们都能尽臣道于先王。过去我曾任命过你,现在我重申前命,并加高对你的任命。命你在继承你父祖职位的同时,还兼管王的近卫部队左右两虎臣部。赐你一卣,用于盛祭祀的浸过香草的酒。赐官服一套:大红色的围裙和相配的五条饰带,大红色的鞋子和用象牙做的鞋绊。赐驹车一辆:车厢上的铜饰件,皮朱鞹、鞃靳,虎皮的盖布,黑色的衬里,车轴上绘有图案的铜饰件画轉砖、画,轴端的铜包头,大红色的旗子,四匹马和马头上的皮笼头。赐一把没有纹饰的钺。你要日夜敬供你的职事,不可荒废了我对你的信任和任命。”克为答谢和宣扬周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做了这件用于祭礼的盨,克的后人万年永远宝用此盨。这件器铭的重要性在于它较完整地记录了一篇册命辞的内容,所记述的任命和赏赐物均较详细。在册命辞中的赏赐物多带有象征意义,如赐香酒表明赐予祭祀的权力,赐钺则表明赐予生杀大权等。伯多父盨(西周晚期)周原博物馆敦(duì)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粱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有的盖和器都作成半球形,合起来成为球形,俗称“西瓜敦”。圆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西瓜敦”呈浑圆的球状或椭球状,可看成是由上下两个完全相同的深腹容器扣合而成。青铜敦此敦原藏秭归屈原纪念馆,后被盗,在美国纽约公开拍卖。通过中美两国政府和国际武警组织的努力与合作,铜敦终于回归祖国。(战国时期,秭归斑鸠窝一号墓出土。右图为局部)豆古代食器,是盛肉酱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有盖的豆,盖上有促手,可以仰置。康生豆(西周早期)高15.1cm,口径15.5cm,陕西省博物馆盘底铭文10字“康生作文考癸公宝尊彝”铺盛食器,与豆相似,其特点为盘边狭而底平,与豆盘作碗形或钵形有较大的区别。另一特点是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没有形成似豆的柄。铺盘浅,不能多置物。铺见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时代。鲁大司徒铺(春秋中期)高28.3厘米口径2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盂大型盛饭器,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饭,兼可盛水盛冰,一般为侈口深腹圈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得多,因其铸造需用铜量大,耗资较巨,故出土的数量也少。它可能和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乃取自盂中,孟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前段,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尚有所见。注:在一些分类上将其划分为“水器”。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春秋)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