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本剧的编、排、演内容摘要:课本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编好剧本是根本,排练是关键,演出是目的。“编、排、演”三步曲,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编演课本剧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关键词:课本剧编排演课本剧是语文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课外延伸。什么是课本剧呢?“课本剧,是指根据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课文改编成适合于学生演出的戏剧。它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尽量运用原作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从而在舞台上更好地体现出课文的内涵。”[1]简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编者以具体的语文教材内容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编,使之成为可以在舞台上演出的具体剧本。众所周知,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雕塑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同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孔艺术于一体。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很大限制,观众只能在剧场或一定的场所内观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三小时;同时,又受演出场地的空间限制,要求相对集中,结构须紧凑巧妙,故事性要强,戏剧冲突尖锐,人物富于行动性,语言生动有味,这样才能使演出获得成功,把观众吸引在剧场里。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优秀的剧本,不仅可供舞台演出,而且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课本剧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色,其“根”在课文,“导”在教师,“演”在学生。它符合青少年的特征,它的本质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学生剧。”[2]因此课本剧的演出能否成功,编好剧本是关键的一步,排练是否精当是第二步,最后就是临场发挥的问题了。从具体的教材出发,深入理解内容。编、排、演三部曲,一气呵成。这样不仅锻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深入钻研、精诚合作的精神。一如何编剧。一个剧本要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一般要具备如下几个特点:矛盾冲突集中、尖锐;人物语言和戏剧动作性格化;时间、地点、人物高度集中。遵循这几条原则,我在指导学生编剧时,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课文本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精髓,集思广益,组织一个师生写作班子,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写出初稿,反复修改直至成型。编剧时我一般特别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写出本剧所需的人物角色,包括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可以写出简称。二、点明时代背景或写出内容提要,以帮助读者体会剧本思想内容;三、本剧共几幕;编剧完成后要写明“剧终”字样;四、其它要注意的事项,如剧本中舞台说明的文字要清晰,每一幕前有时为了舞台需要而点明时间,地点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人物怎样出场,怎样下场,要有提示性的语言或简短的词语,点明动作、神态;写出必要的舞台旁白等。编剧大致的步骤即是这样,但是有一些需要精雕细刻的,如人物的语言教师要特别强调一定要有动作性,它应该能配合动作表达出复杂的情感活动,要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变化的轨迹,也即是要求台词具有动作性,以此来强化表现能力。高尔基说:“文学家写作的时候,把行动化为语言,同时又把语言化为行动。”[3]把语言变成行动,就意味着对台词有具体的要求:一、要生动形象,能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条件,在舞台上行动起来;二、能推动戏剧情节,戏剧冲突的发展;三、有丰富的“潜台词”,话中有话,耐人寻味;四、富于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语言,编剧就成功了一大半。如,在指导学生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小音乐家扬科》改编成课本剧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注意细节,注意精雕细刻,以有助于观众理解,有助于演员表演。如,第一幕:为了突出小扬科快乐的儿时时光,与他既将面临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开篇就有两句旁白:在很久以前的波兰,灿烂的阳光洒向树林的一草一木。简洁明了,为第一幕定下了基调,也为演员的表演作了提示。第二幕,当小音乐家扬科惊喜的发现地主老爷的房间墙上有一把小提琴的时候,当他迟迟疑疑地要过去看的时候。为了渲染这种紧张的气氛,也为舞台表演作提示。剧本又穿插了两句旁白: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推动他那柔弱而又瘦小的身子,向前移动着,移动着……。又如《祝福》中的一段对话:祥林嫂:(提着淘米蓝子,神色慌张地上来。四婶惊疑,拉住祥林嫂)四婶:祥林嫂,你今天怎么啦?出什么事啦?祥林嫂(躲闪不及)没……没什么。四婶:没什么?你老实说,是不是别的男人在打你的主意?(审视,猜疑)祥林嫂:不不不……不是。四婶:那你为什么脸色都变了?祥林嫂:(吞吞吐吐)我……他们……这一段对话在原文的基础上有些许变化,括号中增添了舞台表演的提示性的话语,提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如“审视,猜疑”两个词语提示读者,演员想象、联想四婶的表情动作,体悟台词的内涵,轻松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感性形象,此时的人物对话会变成有声,动作会化为有形。既简洁又具有启发性。此外三次省略号的运用,含蓄有韵味,诠释人物对话丰富的内涵。在编写剧本时要求学生应该注意这些人物对话外的语言。把课本的上的内容,或小说、或诗歌、甚至散文等改编成剧本,就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安排,直观化的再现课文的精髓,就等于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剧本为戏剧演出提供题材内容,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结构框架,人物形象,语言和动作以及环境场面等。在这个意义上,剧本被称为“一剧之本”。所以与其说课本剧“根”在课文,不如说课本剧“根“在剧本。二如何排练排练的是否精当,将直接关系到舞台演出的效果,也将表达出学生对原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能艺术地再现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再创造的能力得到质的升华。在再三斟酌敲定剧本的基础上,要采取恰当的排练步骤是关键的一步。现以演出剧本《祝福》为例来说明排练的步骤及注意的事项。(一)首先根据剧本的编排选演员。主要演员的表演实力相差无几,可以分为A,B角,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和演出的质量。《祝福》中的主要人物有如下几位:祥林嫂,鲁四老爷,鲁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婆婆,鲁家男管家。(二)根据演出需要准备舞台道具,布景的设计,演员的服装等。如《祝福》第一幕:初到鲁家。主场景是鲁四老爷家,所需道具是:中堂壁上挂着用红颜料写成的大“寿”字,一边的对联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另一边对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案桌上放着《康熙字典》,《四书》等。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我们还可以准备祥林嫂的小铺盖儿,荸荠式的竹篮,破空碗,破而长的竹竿,酒杯,筷子,鞭炮等。(三)安排好排练的场所,规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挖掘学生的不同特长,赋于不同的任务,培养学生自制的能力以及精诚合作的精神。如,有的演员表演能力较强,有的稍弱些,即要根据舞台演出效果的需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等,要求不能抢戏或注意分寸等。有的学生擅长丹青,就让他们搞布景;有的学生擅长朗诵,就让他们幕后配音;有的学生擅长乐器,就让他们配乐。总之,各尽其能,各显其长,各得其乐。(四)指导学生根据剧本联系课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再现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力求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形象。这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一步。(五)不断排练,不断改进细节。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感悟能力和表演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对人物角色的感悟和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三如何演出演出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文学作品精髓的感悟理解。没有最后的舞台表演,没有舞台上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课本剧的编排将是不完美的,也不能达到最后的教学目的。果戈理说:“一个剧本不能上演,那有什么意思呢?戏剧在舞台上方能生活;没有它,剧本就好象没有肉体的灵魂。”[4]曹禺也说:“剧作家的创作,仅是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它还需要导演,演员,观众共同完成。”[5]教师指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舞台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舞台表演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既避免功亏一匮,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思维从静态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舞台语言,发挥想象,培植感情,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对作品的理解将提高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高度。演出不仅使学生和观众对作品有着直观感受,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意志,情感,精神等方面有深刻的影响。如,克服面对众人的胆怯心理,与伙伴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克服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兼于此,演出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在正式演出前要进行彩排,请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教师根据演出情况提出需注意的问题。(二)检查一切演员,工作人员,服装道具的准备工作,确保演出顺利进行。(三)给演出人员创造一个既紧张又轻松的环境氛围,如,可单设一个准备室,教师要以简洁的语言将各幕的衔接,需要注意的细节再提示一下。要求演员将台词等回顾一下。编演课本剧不仅是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一条好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条好途径。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尝试编成新颖生动的课本剧,语文课本剧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从而吸引着一颗颗年轻稚嫩的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仅要提供条件让学生编排课本剧,更要让学生登上舞台,展示自己,体验成功,“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让中小学的课堂里,教室中经常有文明戏剧的笑声,鼓掌声,也让那些有演出才能的青年受到锻炼,脱颖而出,成为戏剧队伍中的后继者和新生力量;更是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⑥一句话,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活跃的组成部分。[1],[2]陈东《提倡课本剧》语文学习2000.(3)第14页[3],[4],[5]转引自古今《也谈台词与动作:谁是戏剧的根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第89页、第89页、第92页[6]叶仁光《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课程.教材.教法2001.(4)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