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传统节日节日时间节日时间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巳节三月初三清明节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腊八节腊月初八祭灶节腊月二十三除夕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节日时间节日时间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巳节三月初三清明节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腊八节腊月初八祭灶节腊月二十三除夕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春节,俗称“年节”,一般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1.春节的简介2.春节的起源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3.春节的风俗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扫尘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贴春联燃爆竹贴春联的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其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4.春节的相关诗词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北京歌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明)文征明拜年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1.元宵节的简介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2.元宵节的起源3.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另一人当引狮人。舞狮子4.元宵节的相关诗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谜面:一加一(打一字)谜面: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打一日常用品)谜底熨斗谜底王1.清明节的简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它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清明节的发展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3.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便在白天或夜间放风筝。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条件不同,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4.清明节的相关诗词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王磐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程颢节日谚语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1.端午节的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2.端午节的起源(1)纪念屈原说(2)纪念伍子胥说(3)纪念孝女曹娥说(4)龙的节日说(5)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6)源于蓄兰沐浴说3.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划龙舟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佩长命缕长命缕,亦称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五彩缕等。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等处,俗话说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4.端午节的相关诗词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宋·陆游谚语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1.中秋节的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2.中秋节的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3.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观潮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吃月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4.中秋节的文学记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