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王婧时间:2017年10月27日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净化心灵的圣地。然而,近几年来,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给宁静的校园带来些许不安全感。案例1:2017年4月,一则关于江西丰城一中学女生校园遭多人掌掴脚踹、拽发拖行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此视频内容确有其事,事发学校为丰城市剑声中学。经协商调解,打人学生当场向被打学生及其家长赔礼道歉,并已取得被打学生及其家长的谅解。丰城市教育局正在对相关人员失职、失责进行深入调查,并组织校园暴力事件专项整治。案例2:2017年4月5日,一段“东临清某中学学生宿舍内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视频显示多名学生对一名疑似穿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校服的男生呵斥殴打、踢踹、扇耳光,被打男生的衣服上布满脚印和污渍。案例3:2017年4月,一则“重庆荣昌三名中学生暴打一小学生,6分钟施暴126次”的视频在微博上传播。视频中,打人者对比其矮一头的小学生拳打脚踢并威胁对方不要告诉家长,扬言连家长一起打。案例4:2017年3月,一段“彭州隆丰中学校园暴力”的视频显示一位黑衣女生在高处让一绿衣女生站好,在随后的三十五秒内扇绿衣女生耳光共计十四次。随后打人女生又对身旁另一短发女生进行脚踹、扇耳光等行为。视频中打人女生不断发出“牛皮呦”、“啥意思”等一些侮辱性语言。类似的事件越来越多,原本应该用美好、清纯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的与暴力、行凶、杀人等恶性行为联系在一起。而对一幕幕让心滴血的事实,让人痛心,令人震惊。那么,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校园暴力问题,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探讨。一、什么是校园欺凌(暴力)事件?校园欺凌(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个别学生处于谋利、炫耀、控制等动机,经常性地欺负弱小同学,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的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校的青少年学生中,某些学生无端地、长期地挑衅、欺负、虐待、殴打弱小者,如抢夺低年级同学的财物、文具,向弱小的同学勒索钱财,殴打、侮辱、责骂弱小同学,收取“保护费”等。校园欺凌指的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的、并对个人在心理、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权力或体型等因素不对等,而不敢或无法有效的反抗。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愤怒、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而校园期凌所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校园欺凌不只发生在校园,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随着科技进步,欺凌者利用网络或电信设备以文字和多媒体长期、反复攻击受害人,称为网络期凌。二、校园欺凌都有哪些行为呢?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7、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9、分派系结党:孤立、排挤受害者。10、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11、画侮辱画。12、网上欺凌,即在网址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从结构上看,校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层次,从身体暴力上看,其表现形式有:扇耳光、拳打脚踢、推撞绊倒、利用刀棍等工具的伤害、自杀、性暴力等。身体暴力包括欺辱、暴力攻击、自杀、性侵犯、财产破坏5个维度:1)欺辱是指利用个子高大、强壮等身体优势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侵犯程度较暴力攻击轻;2)暴力攻击是指采用拳打脚踢等方式对他人身体实施侵犯并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3)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4)性侵犯指一切与性相关,且违反他人意愿,对他人作出与性有关的行为;5)财产破坏是指采用一切手段抢夺、破坏他人财物或者学校公共设施的行为。从心理暴力上看,其表现形式有:嘲笑、威胁、辱骂,散布谣言、孤立排挤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许多针对在校师生的侵害行为,如在网上传播不利于他人的不良信息等各种网络暴力行为也可以纳入心理暴力的范畴。心理暴力包括言语侵犯、人际攻击、压力营造和网络暴力4个维度:1)言语侵犯也可称作语言暴力,是指采用一些讽刺性、侮辱性、蔑视性的语言谩骂、歧视他人,致使他人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语言暴力是用言语的方式对他人采取强制性的语言,是一种口头或书面上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范围内,语言暴力主要是指被害者采用强制性的语言方式,包括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谩骂、嘲笑、诋毁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方式,强制压迫别人接收自身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对被害者的心理或思想造成一定的伤害。语言暴力是一种软暴力,对学生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虽然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不如身体攻击大,但是语言暴力能造成被害者名誉、个人尊严受损,从而使被害者产生性格缺陷,出现自卑抑郁、社交困难等心理特征,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有甚者会由此积怨产生报复心理。受到语言暴力的被害者往往处于被孤立、被漠视、被排斥的状况,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他人产生敌对心理,从而引发进一步的危害。校园内的语言暴力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具有严厉冲突的言语行为。其中教师对学生语言暴力的危害性较大。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语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减少,但是因为无意或有意的侮辱谩骂、嘲笑讽刺等语言暴力,使学生的社会人格受到侮辱,心灵上受到摧残。《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其人格尊严的言行,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依然采用语言暴力的方式侮辱学生,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对学生的言语暴力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引发持久的、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管理。第二,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语言。学生在玩闹过程中采用不恰当的言语,或是针对性的言语对他人进行侮辱,会对被害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该过程中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存在逆变性,受到言语暴力的学生往往会朝着恶性方向发展,而且攻击性越来越强。随着网络通信、移动通信等方式的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私下交流增多,而且这些交流难以受到管制,因此在交流中容易产生侮辱性语言,对被害人产生严重的影响,引发严重的后果。第三,教师对教师的暴力语言。教师同时也是语言暴力的被害者,因为教师的工作紧张,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引发语言暴力风险。2)人际攻击是指通过冷漠、排挤、离间、欺骗等侵犯人际关系的方式,致使他人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3)压力营造是指通过强迫、威胁、性骚扰、个人领域侵犯等心理压力营造方式,致使他人心理遭到侵犯和伤害;4)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坏的行为。网络暴力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暴力方式,校园暴力行为已经大量向虚拟网络转移。随着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暴力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相应的监管措施较少,网络暴力发展呈现出隐蔽性、发展性的特点,网络暴力正在逐渐展现出相应的威力。网络暴力中所展示的形式有恐吓、恶意中伤、孤立等方法,呈现出语言暴力与心理暴力的特点,比欺压更具有隐蔽性,也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三、欺凌事件中各种角色的特点1、典型欺凌者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且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2、被动欺凌者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3、被欺凌者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四、校园欺凌特征1.受欺凌者集中于特定的学生。这些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害羞、怕事,在学校生活中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2、受欺凌者大多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与同学相处的技巧,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不少属于身体障碍者、智力障碍者、家庭贫困者、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3、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往往人数众多,组成严密或者松散的团伙。他们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并得到部分同学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更加暴力。4、时间长场合多。欺凌事件不是偶尔的一次,而是长时间地针对特定的被害者,也许几周、几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5、欺凌事件大多不是发生在固定的场合,而是随机发生在多种场合,如课间休息的教室、学生睡觉的宿舍等。发生在没人的地方、或者是人少的地方。6、校园欺凌之所以没能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事件总是发生在人少或者没人的地方。这些事件发生时即使有人看见,也被认为是小孩子之间的游戏活动,而不能引起成年人的重视。7、暴力行为伴随着恐吓威胁的言语。校园欺凌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暴力还包括语言暴力,给受欺凌者起侮辱性绰号,嘲笑受欺凌者某些缺陷,指责受欺凌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8、受欺凌者有可能发生自残、自杀事件。校园欺凌事件表面看是小问题,但是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受欺凌者由于得不到外界的关注与帮助,由最初的外在伤害变为内心的绝望,更严重的可能自杀。9、加害者不理解被害者的痛苦。在校园欺凌中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甚至违法的,根本不理解受欺凌者的痛苦,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五、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分析(一)、青少年自身因素1、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校园的学生大多数在10-18岁之间,该阶段的青少年具有生理机能发育趋于成熟、精力充沛的特点,但是该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自控能力较差,而且又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都当做对他的诋毁,所以产生报复心理,因此该阶段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加害者。2、人际交往困难。一部分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内心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具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生活与学习中,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当出现不公平对待时情绪不能得到及时发泄,容易积累负面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尤其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容易遭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教育,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和负面影响。另外,他们容易对他人的建议产生不好的联想,遇到挫折心灰意冷,缺乏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的意识,长期积累的心理不平衡容易引发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行为。3、缺乏理想信念。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对未来的计划较少,从心理上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过程中没有严谨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理想信念。随着目前升学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的心理落差较大,在金钱的诱惑下容易发生暴力行为,产生偷窃、抢劫等校园暴力。4、自控能力差。校园暴力加害者大多数是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他们做事不计后果,容易感情用事,一些小事就容易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一些学生的情感脆弱,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使这些学生存在“混日子”的观念,自我意识混乱,自我评价不准确,产生享乐的心理需求,为了寻求刺激引发校园暴力行为。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的孩子很少接受爱的教育,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更不屑于将心比心地去感受被欺负的小孩的痛苦,有的孩子则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习惯于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和支配他人,缺乏包容心,还有一类孩子因为有受欺负的经历而产生心理不平衡,这些都使他们容易欺凌他人。6、性格弱点,导致了被欺凌“有些学生性格的懦弱,孤僻,不合群,过分敏感,都是他们被欺凌主观方面的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其貌不扬、成绩优秀或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成为了主要欺凌对象。7、法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