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特点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第一则(略)第二则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处室:住在一起。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餍:满足、饱食。反:通“返”。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其:指良人。未尝:不曾。显者:有名望的人。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取独,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蚤:通“早”施(yí):通“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从:跟随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的人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顾:回过头看、环视之他:走向其他人其:大概为:是道:方法。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整个都城里没一个人站着和他讲话的人。最后他到了东门外的墓地里,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又环顾四周,走向其他的人,这大概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仰望:依靠、指望。今指敬仰而有所期望讪(shàn):讥讽相泣:相向涕泣,面对面哭于中庭:在庭院中,介词结构后置未之知:宾语前置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骄:轻视。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表推测,大概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宾语前置句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由:介词,从之:音节助词则:那么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所以……者:用来……的方法利达:显达希:通“稀”,少。几稀,不多,一丁点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之知也。(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大王来何操夫晋,何厌之有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重复了一遍,为什么?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般,令人生疑。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关键?明确:而未尝有显者来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往,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明确:1、妻妾的羞惭愤恨。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寓意分析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妻妾面前的“骄”对比二: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乞食不知羞耻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坟场的“乞”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本则寓言内容是什么?第三则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什一:十分之一去:除去,废除征:动作名,征收的赋税今兹:今年轻:形容词使动,使…轻以:表目的已:停止戴盈之说:“让国君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让国君废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请让我不能做到,请让国君减轻赋税和关市之征,来等到明年再全部废止,怎么样?”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日:名作状,每天攘:窃取,偷或:有人是:这道:道义,正道损:减少月:名作状,每月如:如果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办法斯:则,就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君子的正道!’他说:‘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来等到明年停止偷鸡。’如果你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合道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本则内容是什么?第四则卒然()沛然()嗜杀()枯槁()恶乎定()cùpèigǎowūshì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语:告诉望:从远处看人君:国君就:靠近,接近畏:使人敬畏卒:通“猝”,突然恶乎定:怎样安定。恶,何,哪里定于一:安定于统一孰:谁嗜:爱好与:动词,亲附译文: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远远看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夫:那槁:干枯油然:云盛的样子作:兴起沛然:雨势大的样子浡然:兴起的样子之:语气助词无义其:禾苗如:像御:抵挡译文:“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如果)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地生长起来。禾苗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档它的生长呢?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夫:那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人君引领:伸长脖子而:表修饰望:期待诚:果真由:通“犹”好像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C、初,鲁肃闻刘表卒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同“猝”,突然士兵死全②、一A、谁能一之B、用心一也C、一鼓作气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E、黄鹤一去不复返统一专一第一次一个一经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B、金就砺则利C、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往靠近完成登上重点字词梳理①出,语人曰②卒然问曰③天下恶乎定④定于一⑤孰能与之⑥浡然兴之⑦今夫天下之人牧⑧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⑨由水之就下告诉通“猝”,突然何、哪里数词作动词:统一;动词,亲附然:形容词后;之:动后助词,无义夫:那;人牧:人君期待由:通“犹”;就:流向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遇旱而枯槁遇雨而兴盛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归之禾苗大水流向低处百姓归附讨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动词,统一。翻译: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讨论:孟子是怎样看待梁襄王的?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低下,“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再读最后一段弄懂孟子的比喻说理讨论:孟子是怎样说明“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一道理的?禾苗——百姓雨露——恩君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水之就下”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本则内容是什么?通观全文四则: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寓言和比喻”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故事”是“宾”,“寓意”是“主”,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主”?写法探究用了哪些譬喻?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嘲笑邻国国君罪兵之喻齐人乞余之喻偷鸡贼——知错不改的宋国君臣旱苗盼雨——人民盼不嗜杀人者水之就下——民归之的强劲势头“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使抽象的变为具体;使深奥的变为浅显;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总结:孟子设喻的特点A、取材于熟悉的,喜欢的,具体的事物。“禾苗雨露”一喻中,孟子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而然归附。B、取譬设喻,形象生动。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探讨: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什么意义。提示: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哪个君主“明”,民自然就会归附他,天下自然就会归他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