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头紧锁的宋神宗:愁啊愁,愁到白了头。社会危机何时解,让我无心忧…..思考:1、使宋神宗发愁的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2、这些危机是怎样形成的?3、让谁解决这些危机的?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表现成因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和成因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外患)政治危机(内忧)为集中兵权采取的守内虚外、更戍法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为集中兵权而纵容兼并、官僚地主苛捐杂税导致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为集中政权而一职多官、恩荫、养兵、奢侈、“岁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积弱积贫宋太祖赵匡胤冗官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冗官”的形成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冗兵”的形成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冗兵”问题。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冗费”冗费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2677万余贯所出无余13186万余贯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年代收入(贯)支出(贯)lO2l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1065年1l613万余13186万余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北宋农民负担沉重项目景德年间庆历年间商税450万(贯)1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总计1233万(贯)4400万(贯)阶级矛盾激化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993年王小波在四川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范仲淹(989—105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任枢密院枢密使,积极主张对辽、西夏用兵,整顿北宋吏治。失败后与欧阳修等被贬官。“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富国(理财)措施1、法:2、法:商业农业3、法:4、法:5、法:6、法:规定供应京城物资的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以节省国家。朝廷设,平价收购货物,到市场时卖出;商贩可赊购官仓到各处,半年出一分。各州县在时借或给农户,加收利息。废除了服役的法,改为由州县出钱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所需。规定各地兴修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按户等分派,财力不足可向官府。规定清丈,根据土地和交纳,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强兵措施1、法:精简;选拔操练整编后的军队。2、法:把农户组织起来,闲时,夜间轮流值班,维持。3、法:废掉,规定代养。4、设置:专门管理的制造,依其精粗进行。武学习武图神臂弓。一种单兵操作的弩,其威力之大,为弓弩之冠,在460米的射程内,可以穿透两层铠甲鳞片。宋代火箭宋代习武图宋人科举考试图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发义理.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地主阶级改革。变法的影响积极影响:弊端与不足: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现象有所改善。4、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积弱”现象有所好转。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变法的结果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纪念馆内王安石像变法失败原因主要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引起民间不满。变法派除王安石外,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蔡京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他们大多处于政治投机的动机,并不真心拥护变法改革,只是借用这一捷径,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目的。毛泽东说:“正确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于是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4、王安石性格偏执,树敌过多,没有建立统一战线。有“拗相公”之称,固执己见,自命不凡,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易将错误推诿他人或种种客观原因。凡此种种,都会使当事人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出种种的偏向、偏见、偏信、偏好、偏激行为,并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共事带来极大的阻碍。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也是一贯我行我素,很多朝中重臣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5、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去世,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第一、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第二,改革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顾此失彼。第四,改革必须培养大批人才,造就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同时注意吏治的清廉和保持内部的团结。王安石变法的启示王安石死后留下的历史公案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在南宋初至晚清近800年中,历代思想家在总结北宋兴亡史时,大都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判。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如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曾赞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