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管理第10章 经营决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0章森林经营管理决策在日常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人们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技术人员要为一个作业单位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林分更新或决定合适的补植密度来改造林分;一个生产木材的林业企业为了制定和履行一份商业合同,要寻求最佳木材收获计划;地区林业行政管理人员要权衡经济、生态(环保)、社会等多方面利益,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林业发展道路。凡此种种,有繁有简、有大有小,但它们都涉及到各式各样的选择即决策。事实上,“森林经理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就是决策,即在各种不同的方案中作出选择”(Davis,L.1987)。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也是围绕着其决策问题的识别、分析、解决、落实和调控而展开的。前面各章已就森林资源界定、区划、调查、评价和经营模式等作了详细的叙述,本章在此基础上,首先从管理科学角度,结合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实践阐述决策的概念和决策分析过程;并根据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特点,说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层次及其决策的分类。着重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一些经典的木材生产(TimberManagement)决策和现代的森林多资源利用(Multiple-use)决策问题,及其相应的决策分析思想、方法。第1节引言一、决策的概念通俗地说决策(Decision-making)就是做决定(decide),它是人最常见的思维活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作出各种各样的决定。其中大部分决定是“不假思索”作出的,比如:中午吃什么饭?晚上是学习还是娱乐?而有些则要劳神费脑,如高考后决定上哪所大学?大学毕业了,是考研究生还是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对于工作也是如此,有些简单的常规问题人们可以凭经验、直觉作出决定,例如森调队员确定样地每木检尺的顺序;而另外一些复杂的决定则需要反复研究后作出,如确定一个企业经营方向、制定森林资源经营规划等等。不同的决策问题涉及的因素不同,需要的资源(如时间)和所用的方式、方法就不一样,其影响或决策的后果也不同。一个工区作业负责人可以根据惯例或经验在3-5分钟内安排完一天的生产任务;而一位林场场长则要掌握大量信息、花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琢磨企业的经营方向等战略性决策问题。显然,这两种决策的代价和影响是很不一样的。后者涉及的因素多且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机会与挑战、风险和效益并存。市场经济下,一个企业生产组织固然很重要,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确定企业经营或生产什么更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乃至生存。而做这样的决策不仅需要决策者个人的才智和胆识,更需要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以降低风险或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损失。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根据其偏好或效用,对多个方案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首先,人是决策的主体。根据决策人的多少,决策被分为单人决策和多人决策。而多人决策又可分为对策和群(集团)决策。对策又称博弈是指决策局中人目标相对立、策略互动,如企业制定市场竞争策略。而群决策则是指参与决策的人目标一致,但偏好不同,如何集结个人意见,形成集体的统一决策。比如民主选举班干部,每个同学(选民)都是决策人,他们的目标一致即选干部,但他们有各自的偏好意见,最终要通过科学决策程序,做出决策即选出班干部。当前决策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就是决策民主化,群决策正是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决策是人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它是人对其未来行为所做的有方向性的设计,决定未来如何利用人财物时间等资源,实现既定的目标。目标是人对事物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期望,它蕴涵了人判别事物好坏的价值观。比如,地区林业官员希望在下一个5年内使本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计划在下一年里实现产值增加一倍而成本降低一成。目标通常应该是可量化的,以便比较参照。依目标的多少,决策又被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2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一个决策问题包括哪些基本要素与环节。例10-1皆伐迹地处理问题在对皆伐迹地更新之前,技术人员需要决定是否对皆伐迹地的下层植被进行处理,以便保证既定的造林成活率,因为杂草或下木长得过多或过快,将影响树木幼苗生长乃至成活。人们可以采用如下简单措施(表10-1):表10-1皆伐迹地处理措施方案编号措施单位成本(元/亩)a1火烧加喷药140a2火烧60a3不处理0由于气象、野生动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皆伐迹地的自然状况可能有如下情形(表10-2):表10-2皆伐迹地的自然状况状况编号自然状况S1杂草丛生S2一些杂草S3比较干净技术人员通过试验、分析与折算,得到了不同自然状况下不同措施的效益表(表10-3)。表10-3不同自然状况下不同措施的效益(元/亩)自然状况纯收入(Rij)方案s1s2s3a12060100a2-5080130a3-400-200150技术人员要决策究竟选择哪个方案最可靠且效益最好?在这个典型的决策问题中,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决策: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顾名思义是指可以被人改变的那些因素,在管理上通常是指人、财、物、时间、技术等。它们可以被人们选择、安排或改变。如例10-1中的措施(a1,a2,a3),我们称它们为方案。所有的可行方案构成了决策的方案集,记为A(Action)。例10-1方案集包含3个方案即A={a1,a2,a3}。决策就是在2个以上的多个方案中进行比较,最终抉择。另外一些则是人们无法或难于控制的因素,或称客观条件。自然界中的许多因素(如气象等),市场经济中市场状况等都是不可控但却影响人们做决策的因素。尽管这些因素不能为人改变,但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取信息,评价这些因素对决策的影响。比如,人们虽然控制不住天气,但却可以利用气象学知识预测明天或未来一段时间天气情况;通过对市场信息分析,人们可以判断市场状况(是牛市还是熊市)。在例10-1中,根据常识我们知道皆伐迹地的自然状况可能有3种(s1,s2,s3),称它们为决策的自然状态,所有自然状态构成了所谓的状态集,记为S(State)。例10-1的状态集包括3个可能的状态{s1,s2,s3}。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知识或信息,估计每一个状态发生的可能性,数学上用一个概率值(P)表示。比如用p1=0.2,p2=0.5,p3=0.3分别表示s1,s2,s3可能发生的概率。当人们对状态发生的可能性一无所知的时候,决策被称之为不确定型决策;当人们完全掌握状态发生信息时,决策被称之为确定型决策。当人们对状态发生不完全肯定或只能作出概率估计时,决策被称为风险决策或统计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决策自然状态了解的多与少,决定着决策的成败。进而,根据决策人价值观和专业知识对每个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效用进行估计,形成所谓的效用矩阵R=(Rij),例如表10-3。值得指出的是,有时效用值可以用一般的收益或损失3}}{max{maxaijRjiR}}{min{maxbijRjiR}}{min)1(}{max{maxcijijRjaRjaiR}{maxdiEViR数据表示,称为基数效用;而有时评价一个方案,很难用基数效用,比如选拔人才的决策问题,对人才的评价就很难用某种数量指标描述,通常采用排序(打分)的方法,被称为序数效用。最终,决策人选择适宜其决策风格的决策准则,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最优性选择。常用的决策准则有:①最大最大(maxmax)准则,又称乐观法。这一准则的思想基础是对决策的自然状态持乐观态度,喜欢这一准则的决策人通常爱冒险。最优值Ra选择如式(10-1),具体计算见表10-4:(10-1)②最大最小(maxmin)准则,也称悲观法或华尔德(Wald)准则。其基本思路是,对自然状态持悲观或谨慎保守态度。最优值Rb选择如式(10-2),具体计算见表10-4:(10-2)③折衷准则,也称赫威茨(Hurwicz)准则。这个方法用一个折衷系数α(0≤α≤1)权衡自然状况的评判。最优值Rc选择如式(10-3)。当α=1时,折衷准则就是乐观情况;当α=0时则是悲观情况:(10-3)④期望值准则,这是一种处理风险决策问题的方法。首先,决策人要估计出状态概率Pi。然后,计算出每一个方案的期望收益(或损失)。最后,选择最优者。最优值Rd选择如式(10-4),具体计算见表10-4:(10-4)其中,EVi=从表10-4的计算可见,采用最大最大准则选择的是收益最大的方案a3,其最优值Ra=150,即迹地干净且不用投入,体现出决策人对自然状态的乐观估计和冒险精神(少投入多产出)。相反,采用最大最小准则选择了方案a1,即从最坏情况(s1)出发找一个最好的方案,其最优值Rb=20。反映了决策人比较稳妥保守。读者可以选择折衷系数α(如α=0.5或α=0.6),利用(10-3)计算分析折衷准则是如何决策的。期望值准则是一个较理性的方法,它在掌握自然状态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概率意义上的最优化,最终选择的是方案a2,其最优值为Rd=69。应该指出:期望值准则决策的效果取决于状态概率准确与否。当然,还有其它的决策准则,不同的决策人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表10-4几种常见的决策准则计算及其在例10-1中的应用自然状态纯收入Rij方案s1s2s3MAXjMINjEVia1206010010020*64a2-5080130130-5069*a3-400-200150150*-400-135jijiRP4MAX150(Ra)20(Rb)69(Rd)Pj0.20.50.3综上可见,一般决策问题可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方案A,状态S,状态概率P,效用R,决策准则及最优值}。聪明的决策人要善于借助科学的决策方式与方法,发现、识别、表述和分析复杂的决策问题,最终作出明智的选择。二、决策分析过程决策特别是复杂问题的科学决策过程,既包括关键的瞬间选择─“拍扳”活动,更多的则是为了选择而做的大量的理性分析活动,我们称之为决策分析过程。它包括信息收集、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和选择分析等四个环节:1.信息收集收集必要的信息是决策分析各个环节的基础,决策人要通过对关键信息的分析,发现管理问题,从而明确决策分析的起点。比如,市场需要优质工业材,如何培育或改造现有林,满足市场需要,提高企业效益?问题通常表现为需要没有满足或期望未能实现。2.确定目标目标是决策人一种主观愿望。它表述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根据预测分析,决策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它使得人们的管理行为有了目的性,反映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趋向。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以前,培育森林的目标主要是提供木材,而现在森林更多的是担负环境保护作用。人的价值观在变化,其经营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其次,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科学决策要求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合乎道理即可能和可行,否则,空想的目标很难成为人行为的指导。因此,人们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预测未来,从而确定有意义的目标。3.制定方案在目标与问题分析清楚的基础上,人们要确定实现目标可用的资源及其约束,如人财物、时间、技术和信息等资源情况与限制。以及决策环境制约,象自然环境、市场、法规等。后面将可见到,决策方案可以被表述为满足这些约束的资源分配量或使用量。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制定方案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定量化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4.选择分析决策分析人员根据价值准则体系,对多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指出各备选方案对目标的贡献,最终提供给决策人拍板选择。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层次与决策分类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幅度、分工等),大的管理系统都呈现为层次管理结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亦不例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也可分为面向个体经营活动的企业微观经营管理和面向整体的政府宏观管理两大层次。而就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而言,国家行政管理又可纵向地分为国家与地方(区域)宏观管理两层。每个层次的管理决策都有其自身的内容、形式。首先,国家要根据其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制定行业或产业政策,明确林业行业或产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原则,进而框定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区划。从而确定了森林资源宏观管理的对象、权限及管理机制。从决策的内容上看,它实际上主要是编制一种土地利用规划,解决不同产业的土地资源分配问题和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是整个森林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层次的宏观决策问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