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与苏东剧变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年5月7日—1980年5月4日)•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1948年6月28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会议,在苏联共产党的操纵下,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在一片讨伐声中,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了情报局,随后南苏中断外交关系。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南斯拉夫在1948年6月被共产党情报局开除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经历了异常困难的时期。南共领导人经过痛苦的反思,决定离开苏联模式,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们开始致力于自治体制的建立,倡导自治社会主义,其指导思想为在政治上实行党政分离,在经济上变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制,以求最终消灭国家,实现共产主义。•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7月苏共中央全会开除贝利亚的党籍,12月贝利亚被处决。9月,赫鲁晓夫当选中央第一书记,开始调整农业政策。1956年2月苏共召开第20次代表大会,会后赫鲁晓夫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严厉批评斯大林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鼓励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等错误。秘密报告未能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历史的全面评价,未能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得出应当汲取的教训。在作秘密报告前,也没有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通报情况,致使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感到没有思想准备乃至出现思想混乱,国际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一次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于事态严重,同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作出《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分析了个人崇拜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实质及其后果,同时肯定了斯大林应有的历史功绩。斯大林逝世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又兼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执政后,开始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平反了斯大林时期造成的冤假错案。赫鲁晓夫还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但是,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有轻率冒进的错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特别是赫鲁晓夫本人随着自己在党内地位的确立,重新搞起个人专权,违背了自己起初提出的民主原则,最终以失败告终。《短缺经济学》•曾担任过国际经济计量学会会长和联合国计发委副主席的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匈牙利经济改革的倡导者亚诺什·科内尔博士于1980年代发表的《短缺经济学》曾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引起广泛关注,此后他又出版了《增长、短缺与效率———社会主义的一个宏观动态模型》,从宏观上补充和发展了《短缺经济学》一书的思想,把短缺指标的分析放在中心位置,运用数理方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增长模型,运用增长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特定的“短缺”问题。赫鲁晓夫的“三和两全”理论•赫鲁晓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当时因无情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提出“三和两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党、全民国家)理论、挑起国际共运“大辩论”、破坏中苏关系而闻名于世界,他的名字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赫鲁晓夫当政后所作所为,改革开放也开始启动,但他的确存在鲁莽行事的弊端,还残留了不少大国沙文主义的劣根性,没有而且不可能脱离斯大林体制的整体框架。•“三和两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党、全民国家)问题,是中苏两党理论分歧的核心内容。“三和两全”既不像苏联共产党自诩的那样,“对国际形势发展中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从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也非中国共产党所批判的那样,是修正主义观点,实际上是适应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需要,适应苏共改变对国际共运控制策略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思想指导方针,也是“非斯大林化”的重要步骤之一。•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解除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勃列日涅夫继任(后又改称总书记)对外关系方面推行霸权主义,1968年8月以保卫社会主义成果为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起陈兵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1978年12月支持越南武装入侵柬埔寨。1979年12月武装占领阿富汗。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安德罗波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强调苏共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战略任务是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而苏联正处在这个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逝世,契尔年科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年3月10日逝世,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解体•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又兼任国防会议主席,接着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4月,苏共中央召开中央全会,会议认为“国家已经处于濒临危机的状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加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在这次会议上,叶利钦被任命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90年苏联第三次非常任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同月立陶宛宣布独立。1990年,先后有11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联盟形势岌岌可危。1991年8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终止俄共的活动;次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25日,苏共中央解散。在这种形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和最高武装力量统帅的职务,并将核按钮交给叶利钦。当晚,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贝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会议第1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该委员会发布《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国家处于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委员会连续发布两道命令,要求各级政权和管理机关无条件地实施紧急状态,并暂时只允许《真理报》等9家报纸发行。同日,苏联内阁举行会议,表示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抗议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行动。20日,莫斯科实行宵禁。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苏联内阁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执行总统的指示。“八一九”事件:没能阻止联盟的解散,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1990年以后,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也发生类似的动荡与改变或解体。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俄罗斯联邦共产党2008年11月20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前右)与俄总理普京(中)共同步入会场。当日,统一俄罗斯党在莫斯科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