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之争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为什么反对儿童读经吴非我一直明确反对儿童读经。实在是因为弊多利少;退一万步说:也不是每个老师都有能力教孩子读这些书的。已故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生前多次和我讨论这一问题,在谈到读经和教育有什么不同时,我反复只说两句话: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而读经是要让人“相信”。——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把传统的和现代的伦理纲常编成三字经四字经,让儿童背诵,不是为了练口齿,不是为了得语感,简而言之就是灌输伦常,洗脑,就是不想让孩子们学会怀疑和思考。我们的教育中可以有“怀疑”吗?回顾一下几十年的教育,我们常常告诫学生,要听谁谁谁的话,要规矩,不要乱说乱动;不要叛逆,不能有异端思想……学习某个人的思想,阅读某个人的理论,本来是为了积累知识,丰富精神世界,而不是以之取代自己的思维,让人彻底地丧失自我。可是,在文革前和文革中,社会却不准许一个人有自己的思维和意志;他们往往把一切有独立思考精神、有怀疑批判意识的人,统统视为敌对阶级,视为危险分子;他们甚至以各种荒谬绝伦的形式来侮辱人的尊严和智商,如“早请示,晚汇报”、“语录歌”、“忠字舞”等等,无一不是对人正常思维活动的禁锢,对个人意志的完全剥夺。更有甚者,读“语录”,不能读错一个字,否则不止是不敬,也不是文化水平低,而一定是革命的敌人,是反动分子,轻则批斗,重则治罪。其实,读错写错几个字有什么了不得的?中国文化不是提倡“活到老,学到老”吗?那段相去不远的历史,祸根也就是“读经”的意识造成的。直到现在,那种否定人的思维价值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改革开放30年了,对一些并不复杂的社会现象,仍然有很多教师不敢思考,不敢怀疑。对这个社会存在的落后与不合理,仍旧有许多教师不敢触及,不敢作出自己的批判。可是,我们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连“怀疑”都不敢,又怎能让我们的学生变为会思考的人?反思我们教育界,多年以来,学校用这种剥夺个人思维的方法,培养出了多少平庸的人啊。回看这30年,一些当初我们视为思想禁区的问题,后来发现不过是常识;被认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轻轻一推,便如皇帝的新装,原形毕露;以为会20年不变的政策方针,没过两三年就破绽百出……然而,有些人的心态就是“不可一日无君”,时时刻刻想着要忠于一个人,要从他那里获得指示,获得取代个人思维的“精神”,而把自己当作纯粹的玩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本不需要尖端的技术与设备,只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和决心。于是,这就又回到一个根本的难题上来了:我们诚实吗?过去,专制制度用镣铐与断头台“培育”顺民,现代专制用教育机器和物质利益培养拥护者,同时更多地造就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不幸的是,“想”与“说”、“做”完全不一致的国民,是不可能建设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让思想冲破牢笼”——《国际歌》中的这句话冲破了意识形态的藩篱,是真正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人类灵性的藐视,是对人类灵魂的践踏。请想想,在儿童六七至十二三岁时,就不断地告诉他,你必须尽早地背诵那些“经”,必须背,多背,那些“经”是不可怀疑的,如果你敢怀疑就是大逆不道……那种教学法,对发展一个人的智慧有好处么?事业单位奖励发“红段子”,职工比赛唱样板戏,教授合唱团排练《八荣八耻歌》,党校组织“重走长征路”……均与我无关,但我是教师,对组织儿童读经拜孔发表一点个人意见,想来不至于有什么大麻烦的。我为什么反对儿童读经薛瑞萍今天同事问我对国学的看法,实话我不赞成太小的孩子读经,我曾经花半年的时间读论语,读易经。虽说经典存在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宣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但如果不了解文化的背景,就算把论语背的滚瓜烂熟又能怎么样;而且对儿童来说,也太脱离实际。多妈认为童谣和儿歌才是童心自然绽放的花朵。当我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时候,请以一颗母亲的心,去看孩子诵读时的眼睛!——题记一、真实的表达培养健康的人格春节,一大家子团圆的时候,5岁的侄孙女儿是大人们的欢喜糖。“陈乐言,给太公磕头了。求太公保佑陈乐言,天天都得小红花!”“不!保佑兔子肥肥的!”孩子说,语气坚定。她养了一只白兔,白兔是她的心肝。“祝外公身体健康。”敬酒时,父母教她。“不!我祝外公腿不疼!”孩子说,语气充满感情。外公股骨头坏了,走路一拖一拖,而且疼。饭后,一家聚在阳台上。“陈乐言,给姑奶奶、姑爷爷表演节目好不好?”“好!”孩子大方地答应一声,然后放开喉咙,边歌边舞: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哎,巴扎嘿!掌声响起,合家欢乐。我知道,与“兔子肥肥”、“腿不疼”的祈祷祝福相比,“小红花”“身体健康”是遥远、势利、空洞的。而唱歌,其实就是读经。幸好教歌的老师、听歌的长辈都不拿歌词当真,都不指望、都不相信孩子由此而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老师教着玩,孩子唱着玩,大人听着玩。这就对了!然而读经派对待经文的态度绝对不是这样的通达和清醒。人是符号的动物。对人类而言,最基本和第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真实的语言喂养真实的灵魂。真诚的表达培养健康的人格。在今天,居然有人真的相信让孩子背诵基本不懂的道德训诫能够培养好的德行!古往今来,背诵四书五经,论述四书五经,代圣人立言做的最好的是谁?历朝历代的科举状元!可是,历史是无情和最有情的,到今天,比“经”更实在地滋养了中国人、联合了中国人的是什么?是只要有华人聚集的地方就必有孩子念诵的“露从今夜白”“床前明月光”!是被皇帝敕令且去填词的那个人唱出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桧何许人?状元啊,道德文章天下第一的角色。呵呵!也有好的状元,就是同时代主战派的陈亮(陈同甫)。考取状元时头发都白了,不多日就死了。有人说,儿童童谣不值得背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才应该是我们生命的立根之所,难道我们要让孩子生命的根扎在“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的身上吗?说这个话的人,实在应当诚实回顾一下自己了解世界的过程。胎儿在母腹中,子宫是他全部的世界。脐带,以及母亲情绪引起的身心波动是联系他和世界的纽带。眼睛还不能看的时候,母亲的乳汁和小手接触到的母亲身体以及身体感受到的父母爱抚是新生儿对于世界全部的了解。这个了解一点都不“天地玄黄”,可是缺乏了这种实在滋养的人,以后基本是不健全的。母亲——家庭——邻居伙伴——社区——国家——世界,这是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路径。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和脱落,都会造成整个生命脱节、虚空和病态。“暂时不懂不要紧,先背下去再说。以后就懂,就有大用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童年只是“成人”的预备期,童年本身没有价值。不管是否意识到,没有一个正常的人会因为自身被否定而兴高采烈!压抑的能量终将爆发,或乖戾,或自苦,或深沉,或枯寂,总的来说就是孩子不像孩子。而孩子不像孩子的结果,自然是大人不像大人。社会于是颠倒昏聩。这种情况,鲁迅早有论述。形象思维是儿童的认知特点,唯有先行满足了孩子对于感性认知的需求,才能期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阅读之外,孩子更需要的是拥抱世界,拥抱生活。“生命是分阶段的,此一阶段的满足,是下一阶段充分发展的前提”。这是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里阐释的基本原理。儿童读经的荒诞、愚蠢和残忍就在于:它漠视并且抽空了孩子当下的感受,让社会意识完全没有或很薄弱的“思想”的幼芽儿拔出生活和自我的泥土,直接嫁接到“国家”竟或天下那高高的枝头。这样做的结果能培养什么人?不是呆子,就是伪君子。没情趣。不可爱,也不会爱。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叹息:当魏忠贤阉党横行乡里的时候,挥拳而起、笑谈受戮的英雄多是市井草莽之人。饱读圣训的缙绅士大夫,一个个都做了缩头乌龟!二、千年如一日有什么可骄傲的经、史、子、集。经在愿意奉之为经的人那里才是经。在我看来。所谓经者,不过是热心为帝王出谋划策的帝王家的“良相”为帝王辛苦编织的绳索而已。绞丝旁嘛。《诗经》之“风”另当别论。蔡元培的伟大,就在于打散了经,分到史、子、集中。史是什么?帝王家谱而已。昏天黑地的阴谋大全而已。一个汉朝的人死去,如果能在明朝甚至清朝复活,几日就能完全适应千年以后的生活。因为一切都没有变。诵经没有变,磕头没有变、各种精致的杀人方式也没有变。比起前世,萎缩、内敛、末路了而已。千年往复的内循环、自崩溃,就是二十五史的内容。关我百姓何事?子和集,则是具体、真实的社会见解和生命体验。价值相对大一些。了解三千年历史的人,活在三千年中。关于历史,个人推荐三本书,很薄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轻松有趣的《希利尔讲世界史》和恢宏严谨然而文采斐然的《全球通史》。不了解中国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睁开眼睛看世界不知道中国的落后。将“孝弟三百千”奉为蒙学首选的一个理由是“都使用了上千年了”。上千年没有变的东西,我们有什么理由改变?一个民族,上千年过去,其蒙学教材完全不变,这是可骄傲的事情吗?这是耻辱。这说明这个民族——千年如一日,只有空间没有时间,而且江河日下。汉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常识告诉我们,秦之后中国的奴隶制兼封建制的历史就结束了,两千年是君主专制),一直没有走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怪圈。基本乏善可陈。文人士大夫自然留下很多诗文,但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却代胜一代的萎缩了。唐朝相对比较能给中国人打气,因为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开放的时代。连皇家血统都不够纯正。三、绵延千年的原因中华文明数千年绵绵不断也是很能让人血热的。四大文明为什么独独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原因大致如下(参读《全球通史》第19章“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1.地理方面:从世界地图看,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地中海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连接在一起,印度洋使印度能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互相影响。相反,中国在其有史以来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和辽阔的太平洋所隔断。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外来侵略的情况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因而,中国的文明更具连续性、独特性。同时,这种与世隔绝也阻断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和新鲜活力的输入。2.中国人口的庞大无比,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黄河、长江流域的土壤、气候条件结合得比较好,中国土地上的粮食亩产量远远高出欧洲。人多势众。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得中国人能够无论事态的发展如何,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特点,惯性——惰性。3.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存在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重要力量。4.与共同书面语相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推行将近了2000年。最初的考试还是综合性的,着重儒家经典,但也包括法律、数学、时政等其他科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越来越集中于对儒家正统观点的背诵、阐释。这种制度保证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得以代代传承,同时也从打手心、练背功的所谓“蒙学”开始,彻底、有效地扼杀了中国人的思想力、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千百年来,功名利禄的诱饵,使得这个民族99%的知识分子的智力用来背诵、解释古人的话,并且从小亲近开倒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倡读经的人往往拉出孩子,让孩子背诵给人听。一只小鹦鹉,挂在经堂一年,多少也能背一些经的。但有什么用?“野蛮民族”不比孩子背诵的能力。“野蛮民族”比的是孩子能说多少属于自己的话。“野蛮民族”津津乐道孩子天真淘气没心没肺的天性,比如《长袜子皮皮》《彼得.潘》。“野蛮民族”鼓励成人学说孩子的话,比如《吹牛大王历险记》。童心的命运就是民族的命运,童心在一个国家的分量,就是这个国家在世界的分量。5.儒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决定了文人在这个国家的显赫地位。文人优雅,可临到大事,文人基本百无一用的。科举制度下的文人,无论中不中举,至少都是背诵专家。从小背下的东西,真的能融化到血液里。因为古代社会整个文化氛围就是那样的,古代社会的文人无论真诚与否都必须那样说话。这种弥漫在空气里、融化到血液的东西,使得负责国家管理——同时也是道德教化的文人士大夫严重缺乏务实精神,对于科技尤其鄙

1 / 9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