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密州出猎》《山坡羊潼关怀古》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来到。•碣石:古山名,后沉入大海。•以:来,表示目的。•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山岛:即海中的山。•竦峙:耸立。•丰茂:又多又茂盛。•翻译: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浪。•翻译: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中:大海之中。•星汉:天河。•其里:大海的里面。•翻译: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很幸运。•至:很,极。•哉:语气词,相当于“啊”。•歌:唱歌。•咏:表达。•志:思想感情。•翻译: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赏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聊:姑且。•发:显示,显现。•黄:指黄犬。•擎:向上托。•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翻译:我虽年老却显示出少年打猎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锦帽貂裘:锦蒙帽,貂鼠裘,古代贵族服饰。这里指打猎武士们的装束。•千骑:言从骑之盛,亦暗示太守身份。太守是“封疆大吏”,略等于古之诸侯。•卷:形容飞马疾驰的样子。••翻译:随从武士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装,千骑竞逐,像一阵狂风卷过原野山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倾城:倾动一城之意,整个城里的人,写“随太守”的观众之多。太守:作者自己,时苏轼任密州太守。看孙郎:效仿当年孙权的榜样,亲自射虎。这里苏轼是以孙权自比。翻译:替我告知全城的人,随我出城打猎,看我如同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射杀猛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酒酣:酒喝的很畅快。•开张:胸怀开扩,胆气豪壮。•翻译:喝足了酒,胸襟还开阔,胆子也还壮。两鬓添些白发,对我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节:符节,古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云中:汉郡名。•冯唐:汉文帝时的人,当时任郎中署长。•翻译: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使臣冯唐,手持符节来到云中郡,重新启用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匈奴大举侵犯汉朝,杀死北地都尉孙昂。汉文帝为此十分忧虑,就询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我的祖父说,李牧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朝廷从不干预。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赵王迁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被秦人俘虏。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可现在,魏尚只错报多杀敌六人,陛下就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我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听了冯唐的劝谏很高兴,当天就让他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将要。挽:拉。雕弓:雕画文饰的弓。天狼:天狼星。翻译:将会把雕花的良弓拉得像圆月一样,瞄准西北的目标,射杀天狼。赏析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赏析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翻译: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踟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翻译: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翻译:唉!一朝建立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简述: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躇伤心呢?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