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短评说理指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时文短评福州民族中学语文组林永良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湖北省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再发给学生学习。在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中,“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校方解释,“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材料二: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这种删改固然使教材改变了以往的面貌,但对其中的重点选节进行删除,却改变了教材原本该有的面貌,对其中精华进行了删除便是遗弃了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科书中的经典教材选节和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文章应该予以保留,不能一味的删除。我觉得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传统文化有好有坏;其次,好的传统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更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反之,则对人们是有害的。最后,如果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则对人们的智力发展是有益的,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展开说理的角度一探原因说意义论后果谈做法探原因对传统文化应批判性继承。传统也不全都是精华,传统国学中有不少内容带有局限性,它们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到时代环境和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已经不适应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对中小学生显然是不适宜的。如果不加以甄别删除,会使得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内,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念。说意义经典文本需要有所删减。中小学生处于思想意识的形成期,删减就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才能更好教化人心,提升道德水准。否则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只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孩子的心灵。另外,适当地“去其糟粕”等“活化”处理,更符合现在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于现实意义的教育性更大一些,这样才能使传统得到更有效的继承,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论后果“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学校不宜越俎代庖。若人为地把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学生将无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么是糟粕。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切割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最后导致这些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都很差,一旦离开家长和学校监管,这些孩子没办法选择,甚至失控。谈做法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批判继承。只是批判不等于打倒,更不等于消灭,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外在取舍中,对传统经典也应多一点包容,正如人要多吃五谷杂粮,所需营养才会均衡,人在精神食粮的摄取上也应该丰富多元。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真实多元的阅读世界。与其“肢解”一些经典文本,还不如给学生多一点选择的空间。展开说理的角度二究本质分对象究本质删节传统经典是无知的行为。首先,“肢解”《三字经》等经典文本的行为,既是一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也是一种不尊重教育规律的无知行为。其次,将几句所谓“过时”或富有争议的句子予以剔除,这似乎是在给学生提供一种“标准答案”,实际上是对学生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强行侵夺。再次,禁止全文推荐阅读这些经典文本,不仅是在小题大做、杞人忧天,而且暴露了一些教育部门的文化虚弱症。几个句子就把一些人吓坏了,这也显得太不自信了吧!2011福建高考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一、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了对外国人民的祝福;二、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三、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分对象经典文本不宜删节。首先删节传统经典,是教育者在推卸应有的教育责任。教育的责任并不在于删节,而在于给出真相,在于告诉学生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给学生以全面的知识。如此,学生才有“抵抗力”,从容面对社会现实。另外,学生有选择阅读原著的权利。即使要选择性的阅读,但这种选择权应当掌握在学生手里,或者至少在这种取舍过程中学生要有发言权,教育部门不应当无视学生的这种权利。最后,瑕瑜互见的经典文本,才更真实,才是真正的“完美”。材料三我认为学校硬性规定禁止学生携带奢侈品的做法欠妥。首先,家长想给学生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成长环境,我们无可厚非。其次,学校应该做的是加强宣传教育,教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校园高消费的弊端。硬性的规定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强制的措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甚至对学校管理等的不满。最后,学生的选择权也不宜剥夺,这也是基本的尊重。牛刀小试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历时3年研制的“汉语能力测试”将于10月率先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试点实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称,开发“汉语能力测试”,旨在以考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该考试将按照难度分为六个等级。但对于这项新考试制度,网上质疑声不断,有网友说:“上了十几年语文课,耳濡目染二十年中文,还需多此一举吗?”对此你有何看法?谈谈自己的理解。探原因我认为“汉语能力测试”十分必要。首先,学校应试教育中单纯的知识性记忆使得人们缺乏对汉语学习的热情,更感受不到积淀了几千年的汉语文化;其次,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母语亟待“拯救”;再次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汉语能力测试”确实是场及时雨。说意义汉语能力测试,在试点之后,宜加快在全国推广,要使之成为某些行业、某些岗位录用工作人员的必过门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其文化的重要根基。只有巩固汉语的地位并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中国才可能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乃至文化强国。而对国人来说,尤其要有较为深厚的汉语素养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能力测试势在必行。论后果“汉语能力测试”应慎行不行。因为它很有可能让学生为考试而考试,为过级而考试,为拿证书而考试,这不但损害了汉语本身的教育与学习,而且可能让语言学习的兴趣消失殆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分级别的“汉语能力测试”中,在以拿到语言能力文凭和证书为目的的前提下,在拿到能力证书为就业增加筹码的现实前,母语的学习将被披上一层“功利”的纱幕。谈做法复兴母语文化不可能一考就灵,相反却很可能在考证经济的大家族中增添新成员。国人的汉语能力已深陷考试的陷阱中,试图用另外一个考试予以矫正,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复兴母语文化首先需要弱化语文的“工具价值”,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现行的语文教育,还有试图以考试指挥一切的依赖症。而不是重新制定一种考试方式。分角度我国确实需要进行“汉语能力测试”。因为“汉语能力测试”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汉语应用能力,也有利于文化人格的塑造;而且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各类用人机构了解员工的汉语水平提供参照,为各类机构的人员录用、培训、晋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汉语教育和培训提供参考;从整个社会来讲,对母语的复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