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但丁第一节概述一、中世纪的历史分期和时代背景:欧洲历史:5—17世纪;欧洲文学史:5—14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即中世纪(中古)历史时期的到来。二、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和《圣经》中世纪思潮的总形势:维纳斯逝去,玛利亚降临;善(道德训诫)取代了美(艺术);来世主义(灵的苦修)取代了现世主义(肉的快乐);神的崇拜取代了人的崇拜。(一)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教义时间:公元一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民族:古希伯来。基本教义:神权中心;禁欲主义;来世思想。在文化领域,统治者利用基督教教会禁锢科学,垄断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科学是“宗教的仆人”。(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圣经》的形成:由《旧约》和《新约》组成;《圣经》的主题:歌颂上帝,崇拜上帝;以上帝为中心,以上帝为主宰。《圣经》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学的又一源头。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历史地位就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文化发展而言,它对后代欧洲文化与文明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希腊文化。第一,当蛮族人入侵欧洲大陆并毁坏了一切古代文明之后,是中世纪的人们重新开始了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乃至文学的构建;第二,是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促成了西方以“逻格斯中心”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形成;第三,是中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了近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文化基础;第四,中世纪再造了文学和艺术的多种新的形式。三、中世纪的文学类型就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而言,主要有宗教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类。(一)宗教文学宗教文化是西欧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基督教文学也是欧洲中世纪的主流文学。“黑暗时代”涵义: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开端是以“黑暗时代”为标志的。所谓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主要是指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到公元8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这几百年的欧洲历史文化时期。当时的欧洲普遍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除了教士以外,几乎没有人会读书,而低级教士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同样缺乏教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查理曼大帝广纳欧洲的优秀学者来到帝国,恢复和兴办学校与图书馆,形成了文艺复兴的局面。基督教文学:基本上是以《圣经》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书面文学都是在修道院中用拉丁语写成的,大致可分为拉丁文散文著作和拉丁文诗歌作品。“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时间范围:就时间的意义上而言,加洛林(Carolin,即查理Charles)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欧洲8世纪下半叶的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和其后的一段历史发展阶段。思想文化成果:查理大帝在崇尚基督教一统地位的前提下,对基督教文化的规范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宗教文化范本的定型工作。《圣经》文本的统一:查理大帝指派阿尔古因组织人员在797年—800年对当时收集到的各种《圣经》文本进行了校勘,统一了《圣经》文本并将其译成了拉丁文,从而成为后来天主教通用的定本。9—13世纪9—13世纪是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不断发展并走向鼎盛的时代。文学成就:本阶段欧洲宗教文学的重要收获是“宗教剧”和史传作品。“宗教剧”:分为几大不同类型。按表现内容可分为神秘剧、神迹剧和道德剧。代表作家:早期欧洲中世纪宗教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罗丝维萨(约935—1000)。“12世纪西欧文化复兴”历史背景:从11世纪开始,西欧的封建社会走向鼎盛阶段。正是在西欧封建社会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欧洲12世纪文化鼎盛时期到来了。主要文学形式:有修道院书信体文学和宗教诗歌。此外,中世纪出现的各种主要的艺术形式(见P50)都开始走向成熟。进步性:在宗教性的文学文本中,开始了宗教情感和现实人生情感的各种结合——早期被认定为宗教“异端”的一些文化成分,在新的基督教教义解释下获得了保留,甚至在歌颂神恩的同时也开始注入了人间的情趣。(二)世俗文学史诗和谣曲:表现氏族社会晚期以及中世纪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感情。骑士文学:表现中世纪特有的骑士生活和骑士风貌,将爱情和冒险作为描写的主要题材,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市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三种文学样式:实是表现着中世纪世俗文学对人认识和表现的三个向度。英雄史诗中世纪史诗可分为两大类: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仅存68行片断)、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意为“话语”)、芬兰人的《卡列瓦拉》(又名《英雄国》)等。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贝奥武甫》地位:《贝奥武甫》是流传迄今欧洲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一部史诗。形成:盎格鲁-撒克逊人于公元5、6世纪由大陆向不列颠岛迁移时带来了这个传说,经过200多年的口头流传,于8世纪用中古英语写成。内容:它反映的是北欧人民氏族社会阶段在大陆的生活。《罗兰之歌》形成:形成于11世纪末,现存最古手抄本产生于12世纪,1837年始被发现。长度:全诗共4002行。内容:记叙法兰西国王查理出兵西班牙,征讨异教徒阿拉伯人。人物:罗兰是诗中爱国忠君、立下不朽功勋的英雄。骑士文学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叙事诗)。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是以宫廷诗歌为基础,并在形式上借助民歌形式演化而成的。有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等。尤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大量骑士抒情诗的出现,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骑士传奇:是一种叙事诗,兴盛于法国北方。其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了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其中超自然的荒诞故事没有历史依据。骑士传奇的艺术成就虽然骑士传奇美化骑士阶层和骑士制度、宣扬骑士精神、宗教色彩浓厚,但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强烈的感情。骑士传奇在艺术上的成就,如浪漫情调、离奇情节、爱情故事,以及以一两个主要人物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来构造作品、组织故事,对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活动描写生动细致等等,同样标志着人的情感因素在艺术领域的觉醒。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题材: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最常见的题材。内容:亚瑟王被描写成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他在卡美罗特城堡中的大厅里,设有一张巨大的圆桌,周围设100个座位,凡是建有赫赫功勋的骑士均可占一席位,从而引出了许多骑士冒险行侠的故事。影响: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城市市民文学取材: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特别是大力和集中赞美了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和乐观,即人在中世纪的新形象和新风貌。成就:市民文学以长篇叙事诗为最高。主要作品: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返回第二节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是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具有划时代意义。(一)生平与创作出身: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城市小贵族家庭,后家道中落。学业:早年曾拜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为师,学习拉丁文、诗学、修辞学以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同时,对绘画、音乐、哲学等等也很感兴趣,造诣颇深。但丁的政治生涯家庭:但丁家庭很早就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归尔夫党的重要成员。青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但丁是归尔夫党的积极政治活动家,曾被选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之一。流放:但丁一心要保持佛罗伦萨的独立和自由,不肯接受教皇的支配,最后以终身被流放而告终。客死他乡:但丁在流放中一直没有向教皇支持的佛罗伦萨反动势力屈服,于1321年客死在拉文纳。诗集《新生》题材:但丁的创作开端是与一个叫贝阿特丽采的女子分不开的。但丁少年时期曾经对邻居家的少女贝阿特丽采产生了爱情,贝阿特丽采早逝以后,但丁把在1283年以来所写的31首献给她的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取名《新生》出版。思想:这部作品歌颂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表现出了反对禁欲主义的情绪。艺术:艺术上深受“温柔的新体”诗派的影响,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地位:被认为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但其中也带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色彩。流放中的作品背景:但丁在被流放后写下了一系列著作,表达出了他对意大利现实问题的思考。作品:其中《飨宴》(1304—1307)、《论俗语》(1304—1305)和《帝制论》(1310—1313)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知识和文化观点。而最能够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长诗《神曲》。(二)《神曲》创作背景;是但丁最后流放20年全部心血的结晶。结构:分为三部分,即《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共100曲。内容:主要线索是写“我”在人生的中途迷失了方向,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少年时代的恋人贝阿特丽采的引领下,经由地狱、炼狱到达天堂的历程。︽神曲︾中的地狱构造《神曲》的思想内涵价值:《神曲》是最能体现欧洲中世纪对人的认识的经典性范本。思想:全部内容表现的是作家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展示了具体的人类精神向至高的精神的追求、演进和复归的过程。作品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象征意大利乃至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经过苦难和考验,达到理想与至善境地的历程。《神曲》所蕴涵的中世纪精神结构但丁写《神曲》的主要动机是解决意大利的现实社会问题,但如何解决国家四分五裂的状况,但丁认为只有走精神复兴之路。在整个精神世界里,包括不同的精神范畴。作品里的“但丁”是具体的精神——“人类精神”的代表。由于具体的精神的不完善性,所以,“但丁”需要在维吉尔(理性)和贝阿特丽采(信仰)的带领下,不断地向最高的三位一体前进。但丁看到,在具体的精神走向最高的精神的历程中,理性和信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去掉理性,人就不成其为人,而只是有感觉的东西,即畜生而已。”——《神曲》《神曲》的象征意义《神曲》主要写人的思想如何完善和如何认识终极真理过程。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黑暗的森林”象征当时意大利黑暗的政局,披着阳光的山顶代表一种光明境界,人希望重见阳光,象征着由于本身的弱点,需要理性和信仰的帮助。“豹”象征佛罗伦萨的政治迫害(淫欲);“狮”象征法兰西王(强权);“瘦母狼”象征罗马教廷(贪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阿特丽采”象征神学信仰。《神曲》内容上的矛盾性首先,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他对现实中的教会、教皇以及僧侣们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罪恶的僧侣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无耻丑行作了暴露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他又歌颂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其次,表达了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无情地批判当时社会上残暴的君主和分裂割据、鱼肉人民的封建诸侯,谴责他们为了扩大自己权力而进行的封建性战争,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但丁又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他理想中的君王和贵族。第三,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他从中世纪诗人的立场出发,表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陈旧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与后来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肯定世俗生活相类似的思想感情。第四,在对待人类文化的看法上也表现了双重性。一方面,他表达了虔诚的基督教思想,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思想文化结晶。另一方面,但丁又对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所排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进步的异教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高度的评价。《神曲》艺术上的成就及矛盾性《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世界观上的矛盾,因而在艺术性方面,也体现出了矛盾的双重特征。《神曲》可以说是14世纪以前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它所包含的知识是极为丰富和驳杂的。宏大、严谨、端正的结构。这种完整而有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