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第三章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一、清末“西学东渐”之潮流清末的国际国内情势清末“西学东渐”之过程与影响中西启蒙之不同进路在华外报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三章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问题:1、简要评述一下在华外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2、介绍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传教士及其所办的报刊。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马礼逊来华传教与办报活动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信徒家世,神学肄业“愿至异邦宣传圣教”绕道美国来华1807“文字与教育播道”(译经)汉学家的成就: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2)米怜来华传教与办报活动米怜(willimMilne,1785-1822)来华传教(1813)选择马六甲(英属殖民地)创办《察世俗》(还有“英华书院”、“立义馆”)病逝马六甲(1822.6)(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内容与形式名称由来:宗旨:内容特点版式与发行:编辑方针: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3)梁发的办报活动梁发(1788-1855)贫苦之家,四年村塾广州谋生1804结识马礼逊1810投身报刊1815澳门办学1829遗恨国人1855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1.麦都思、吉德等的人创办的早期教会报刊(当时中国人对传教士的看法)麦都思(WalterHenryMedurst,1796-1857)幼年就读英教会学校,印刷技工学徒来华协助米怜印报1817槟城传教1819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墨海书馆颇丰的著述:吉徒SamuelKidd,1799-1843)学习中文;1824年抵达马六甲,1825年到槟城传教1827年返回马六甲成为英华书院的中文教师;1828年任英华书院院长,创刊《天下新闻》1829年曾开后返英。1837年成为伦敦大学中国语文与中国文字讲座教授,开英国大学汉学讲座之先河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2、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创办者与创办背景、目的郭士立CharlesGutzlaff,1803-1851普鲁士人,18岁时入柏林教会学校学习,1923年加入荷兰布道会,1826年被派往荷属殖民地的巴达维亚,1829年改入伦敦布道会。1830年抵达暹罗(今泰国),从事基督教新教的播教活动。郭士立1831年从东南亚地进入中国。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2、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①广州创办1833-1835②新加坡复刊1837-1838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1834复刊《东西洋考》1837创办宗旨形式特征内容特点业务改进《新闻纸略论》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四、早期西方报刊观念的传入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的新闻传播思想问题:综述历史事实,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了那些新闻传播思想?第一节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四、早期西方报刊观念的传入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的新闻传播思想?(1)报刊文章的通俗化原则(2)出版自由的观念(3)开发民智观念汉学家马礼逊的成就《汉语语法》(1812)《华英字典》(ADictionaryoftheChineseandEnglishLanguage)(六卷之大本,1815-1823)《圣径》(新旧约全部译竣,共21卷,1823年)创办“英华书院”;办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澳门杂文编》(英文周刊,1833)但是,作为译员,参与过雅片贸易及中英外交事务。麦都思颇丰的著述中文著作及译著59本,马来文著作7本,英文著作28本,《英文与日文词汇》一本。曾经为的报刊《中国从报》《北华捷报》撰稿。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墨海书馆,由英国伦敦教会麦都思创立,其前身是设在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印刷所。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迁移上海,这是外国教会在上海开设的第一个现代出版机构)。当时用牛为动力“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杀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种书田”创办宗旨:是为在华外国人的利益辩护,宣传目标是宣扬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思想,传播西方友谊以清除中国公公敌视外国人的心理。形式特征:雕版印刷,书本式,封面设计与刊名同《察世俗》,内容结构也是宗教、伦理、科学知识。内容特点:①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解释教义的专文没有了。②伦理道德的内容以中外关系的行为准则为重,如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外人士要和睦相处,以礼相待,而不要的外国人为“蛮夷”。③文化科学知识成了刊物的重要内容,包括更为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且偏重反映西方科学成就的实用知识而不是宣扬上帝全能的天文知识,如“火蒸车”,《救为绝》(急救方法)、《东西史记和合》,殖民地印度政绩等等。④中西文学,如《李太白文》,《伊里亚得》并称荷马和英国密文顿的作品为“诸诗之冠”。业务改进:①设新闻专栏,每期刊登新闻。新闻绝大部分为翻译自外报的国际新闻,间或广州、澳门新闻,②开始选录《京报》内容,并不时刊出贸易物价表。③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与“新闻”并重。值得注意的是,刊物上的言论已不再用来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回答现实生活中所提出问题,如中外贸易,中国应学习各国所长,中国人不应称外国人为“蛮夷”等。这已和报刊言论的要求相接近了。④写作、编辑等方面:写作上强调通俗、短和吸引读者兴趣,对米怜所提出三条原则作了进一步发挥。《东西洋考》的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生活,题材也多样化,对读者的吸引力显然超过《察世俗》,在贯彻“短”的原则方面它做得更好一些。《东西洋考》除了一篇文章外,不登长文,不作连载。在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都刊有本期内容目录、清晰醒目,便利读者阅看。栏目基本稳定,随着需要的变化略有改动。在篇末有时加上编者按语。这些做法,后来中文报刊经常采用,但当时还是第一次出现。总之,在业务上,《东西洋考》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了。该刊1833年12月(阴历)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应当为中文报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报刊名称出版时间创办人创办地点性质内容与形式说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米怜WilliamMilne马六甲宗教月刊“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知识‘还有诗歌、寓言和“告贴”。雕版印刷,书本式。赠阅。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麦都思W.H.Medhurst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宗教月刊内容与上相同,仅地理、历史等知识性内容有所增加,阐述教义的文章略有减少。雕版印刷,书本式。赠阅。天下新闻1828—1828纪德SamudKidd马六甲宗教月刊(英商资助)主要为欧洲与中国的新闻,宗教和道德文章退居次要地位。最先采用活铅字单张印刷,赠阅。依泾杂说1937—1938士罗澳门原件不存内容“多有讽刺之陋规”。木版与铅字印刷,中英文对照排版。赠阅。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郭士立KarlFriedrichAuqustGutzlaff广州(后迁新加坡)宗教月刊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高教道德文章,强调中西应以理相待,公平和睦相处。中西文学、新闻与言论增多。雕版印刷,书本式。赠阅。各国消息1838—1939麦都思广州教会月刊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介绍,航运消息、物价行情。以广州新闻为主,特辟专页刊载广州商情。石印,赠阅。尽管我们和他们(指中国人)有长期的交往,他们仍然公然表示是高于其他国家而位居世界第一,并视其他民族为“蛮夷”。这种无知与自傲,严重地影响了旅居广州的外国人的利益,妨碍了他们与中国人之间的交往。这个旨在维护广州与澳门的外国人利益的月刊,就是要促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及基本信条,与其高傲和排外的观念相抗衡。此刊物将不谈论政治,也不要在任何问题上以刺耳的语言触怒他们。我们有更高明的办法显示我们并非“蛮夷”。编者认为更佳之手法是通过事实的展示,从而说服中国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与此同时,编者也认识到外国人与当地有影响力人士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将尽力促进彼此间的友谊,并希望最后能证明是获得成功的……中国人怎样批判教会呢?“在小册子上,他指责穷凶极恶的蛮夷竟想要改造天朝之民,真是荒唐与无知之极。他还指出,为了本身的利益,把毒品与鸦片等推广至中国民间,毒害他人,足见蛮夷缺乏仁义之心。他列举道:派遣军舰与军队到他国抢劫并占为已有者,是无法佯装为义者的。至于允许男女在公开场合同时露面并在街上手牵手阔步而行,则说明了他们丝毫没有羞耻心。除此之外,他们还拒绝接受古代先贤之遗训,显示他们不求上进。在实际上,信是蛮夷惟一可以自我标榜的道德。在五伦之中,居然缺了四项,人们怎能期待他们改造他人?”马礼逊1819年他对白话的见解:“中国有学问的人以为凡可敬重的书籍,当以深奥的古文辞出之,而不当以白话写成,一如欧洲中古的学者们必用拉丁文一般。朱子写其理学,始别开生面,用语录体。因为新的观念之传达,诚不如用浅白文字之为愈,若采用这样深奥艰涩的文体翻译圣经,以取悦于一般的学者,或以炫耀自己的文才,是无异古埃及的祭司们已写出象形文字,除却他们自己或少数人可以会意之外,真是难索解人。翻译圣经当用浅白及简易文字之为至高原则,则不得不完全承认的。……我宁愿采用易认易解的通俗字,而舍弃深奥罕见的经典字;我宁愿被人视为俚俗不雅,而不愿令人难读难解。”《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序》为报刊文体规定了短、通俗引人看的三项写作原则是颇具开创意义的。中国士大夫直到80多年之后,才创刊了白话报章,而真正不以写白话为俚俗,更要待百年后的五四动运之后。1834《新闻纸略论》“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年初出于义打里亚国,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说加西打,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篇纸,至今则到处都有之甚多也。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而国内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则各国人人自可告官而能得准印新闻纸,但间有要先送官看各张所载何意,不准理论百官之政事,又有的不须如此各可随自意论,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其新闻纸有每日出一次的,有二日出一次的,有七日出二次的,亦有七日或一月出一次不等的,最多者乃每日出一次的,其次则每七日出一次的也。其每月一次出者,亦有非记新闻之事,乃论博学之文。于道光七年在英吉利国核计有此书篇,共四百八十多种,在米利坚国有八百余种,在法兰西国有四百九十种也。此三国为至多,而其理论各事更为随意,于例无禁,然别国亦不少也。”米怜在《基督教在华最初十年之回顾》一书中,曾经谈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办报旨趣。他指出:知识、科学与宗教本是相辅相成的。他说:“中国人民之智力,受政治之束缚,而呻吟憔悴无以自报者,相沿迄今二千余载,一旦欲唤起其潜伏之本能,而使之发扬蹈厉,夫岂易事。唯有抉择适当之方法,奋其全力,竭其热忱,始终无懈,庶几能挽回万一耳。”中国知识界普遍注重民智启发,要待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米怜等人希望用宗教宣传来唤起中国人的智力,事实上并未做到。在他们传播的近代文明观念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知识分子中开明之士首先觉醒了。马礼逊曾在《广州记录报》上写过一篇《印刷自由论》,该文用英文写成,是出现在东方报刊上第一篇介绍西方出版自由观念及天赋人权学说的文章。文章指出,所有人均拥有天赋权利,均享有发表及印行自己意见的自由,强调政府无权减缩或干涉人们知识的沟通。除却最危险的罪犯以外,无一人所用之纸、笔、墨可被剥夺而去。而印刷机者,可令人之心灵虽有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仍能交换思想,对有理性的人提供精神享受的贡献。而禁止书报的印行,即是侵犯天赋的人权。1834年初出版的《东西洋考察每月统计传》上还刊登过一篇《新闻纸略论》;简略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欧洲报纸产生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最早用中文明确地提出了新闻自由问题译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