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写作步骤:一、城市产业结构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重要或最核心的指标是城市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反映城市发展阶段2.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前景3.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和作用4.产业结构涉及城市诸多因素城市产业的比重和结构不单是一个产业结构问题,而是反映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二、产业结构演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相应的导致“某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目标城市寻找中)三、对目标城市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政策建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杨重光2008年06月04日09:18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用什么标准或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水平呢?人们通常按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和经济总量,即GDP来评价。其实,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重要或最核心的指标是城市产业结构。所谓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整体表现。由于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城市产业进行分类,城市产业结构也就具有多重内涵和呈现复杂的关系。城市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1.产业结构反映城市发展阶段区别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基础最主要的是产业构成或产业结构。农村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而城市则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为主。综观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城市产生的初期或前期,第一产业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急剧增加,并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接着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代替第二产业,并成为城市主导产业。国际国内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城市总体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加速了这一过程。2.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前景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发展前景。许多资源型城市或工业基地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甚至占绝对优势,经常被确定为工业城市或工矿城市;而第三产业,如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业、流通产业、金融业发达的城市,却被确定为旅游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商贸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等。在工业化比较成熟或后工业化社会,后者往往具有更多的发展优势,充满更美好的发展前景。3.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和作用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对周边城市区域及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说,第三产业的辐射力更为深远和影响力更大。如,旅游城市能吸引国内外大量人口来城市旅游、开会、经商以及其他经济文化活动。4.产业结构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总体布局、整体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设计,市政设施安排,都要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而这些都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标志。因此可以说,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5.产业结构涉及城市诸多因素三次产业比重,直接决定或影响城市资源的节约利用、土地利用效率、城市生态环境和市容景观等要素。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第二产业占用的土地,消耗的能源,产生的污染,如有害气体、工业污水、固体废料等远远多于第三产业,从而影响城市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综上,城市三次产业的比重和结构不单是一个产业结构问题,而是反映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一般说,不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城市,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即第三产业居于重要的地位,或超过第二产业,说明城市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也可以说,城市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其发展水平就越高。产业结构不仅能反映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而且三次产业的比例,对各类城市和各级城市,甚至对中外城市都具有普遍的可比性。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总量,特别是GDP,只能说明城市的规模和地位,充其量说明城市的经济实力或竞争力,但不足以衡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特别是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因为,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GDP总量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不同级别的城市之间缺乏可比性。所以,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或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突出城市的产业结构。党的第十六大和第十七大都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引言经济增长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总量的增长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结构成长的过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以深圳1979年至2003年深圳统计年鉴的数据为样本,对深圳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深圳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图1是深圳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1979年到2003年的变动趋势图。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1979——1985年间,第一产业比重急剧下降,由37.24%下降至6.69%,1986年后下降速度有所减缓,但趋势不变,这与库茨涅兹的产业结构理论中提出的“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中”的结论一致,到2003年,第一产业比重仅占0.63%。第二产业比重在改革初期快速上升,1985年后开始有所回落,到1995年达到又一个峰值,之后又有所回落,到2003年达到58.92%的历史新高。第三产业比重从总体上看来变动幅度较小,基本保持在40%——50%的比重,近年有下降的趋势,2003年降到了40.45%。现今,深圳经济的增长点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且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要高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深圳经济增长已经几乎没有影响力。1经济发展概况及增长态势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市经济高速发展,既具有持续性,又有一定的波动性。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多年来,深圳全市GDP由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至2001年的1908.15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GDP年均递增31.2%,这样的增长速度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图1)。从深圳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分析深圳经济的发展态势,1979~1989年的10年间,由于大量投资资金涌入,又由于GDP基数还较小,各年的经济超高速增长,大多数年份的增长率超过了40%,但此一阶段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振荡性,引致较大幅度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又与投资增长的不稳定性有关,这表明了深圳经济发展在当时仍然很不成熟,仍然未能从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的投资分配的“空投式—镶嵌型”发展转化到依靠城市经济系统的自增长能力(资金自我积累)和投资环境吸引力(吸引外部投资)的阶段[1]。1990~1995年是深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阶段,GDP增长率相对稳定于30%~40%之间,表明深圳经济系统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加上国内国际的有利形势的因素,使深圳经济继续保持超高速发展势头。1995年后的深圳经济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0%以下,随着我国经济的“软着陆”,经济过热的势头受到宏观调控,深圳的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环境仍然较好,1995、1996两年的GDP为19.4%和18.9%;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后,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深圳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深圳市政府在经济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经济素质进一步提高,1997~2001年,GDP增长速度保持在13%~14%之间。2产业结构演进2.1产业结构转化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区域产业结构的演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产业结构转化的国际潮流是产业高级化,其基本内容是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2]。特区成立以来,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的快速变化也是按此趋向发展。表1为深圳市1980~2000年第一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由表1可以看到,深圳市第一产业的发展态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增长趋势变化大,发展速度不稳定,表明深圳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干扰,还未能达到稳步增长的阶段;二是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深圳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第二产业是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主线。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到,深圳的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全市的经济状况。工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虽然一直很高,但波动性并不大,这说明深圳的第二产业和工业的发展稳健,基础坚实,素质较好,抗干扰能力较强。第三产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3]。建市初期,由于深圳特区是我国首先实行开放改革的地区,吸引了国内外前来投资洽谈的众多客商,再加上特区人口的迅速增加,刺激了商贸、旅游、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第三产业从一开始就占居了重要位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06%,起点较高。20年来,第三产业虽然产值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也相当迅猛,但由于它从一开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往后逐年的比重变化较小,多年来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稳定于45%~50%之间(表3)。2.2产业结构转化的特点(1)非农化趋势明显。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受城市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所制约,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远不及第二、三产业,因而比重逐年降低。开放以前,深圳还是个落后的农业社会,但到1996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7%,深圳已成为一个完全的工业社会。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上。(2)1993年以前,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相对快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变动上。1993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3年的42.9%上升到近几年的50%左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已形成并行发展的格局。按发展趋势估计,第三产业在深圳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3)不断优化和升级是深圳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趋势。深圳的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作为起点,经历了蛙跳式的演进,使幼稚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快成长为深圳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强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使传统产业逐步引退,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亮点。近年来,深圳开始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4]。第一产业注重扶持“三高”农业、创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第二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第三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全市第三产业上规模、上等级。三大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21∶42调整到2000年的1.2∶50.5∶48.3,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4)各个产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相当明显。农业生产打破“以粮唯一”的单一格局,按贸工农综合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农村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经营和外向型方向发展。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则有不同的支柱产业,特区成立的前10年,“三来一补”的加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八五时期”建筑业成为了第二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近10年得到迅速发展,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199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9亿元,1998年产值达655.18亿元,年均递增54.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1%提高到35%。随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深圳已经形成了计算机及其软件、通讯、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在周边地区形成了很强的产业配套纵深优势。深圳的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增长点,呈现了向内容多元化、新型化和高附加值化的发展趋势,金融、信息、旅游、商贸、房地产、仓储、运输等新兴行业已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到目前,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共同成为深圳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