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循环经济主题班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主题班会关于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的通知•建设任务•(一)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加强信息化管理,扩大基础设施共享,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二)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科学规划流通业布局,减少流通环节,发展多式联运,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仓储业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水平,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优化城市配送网络,扩大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规模。推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物流配送、包装材料。发展绿色流通业,限制高耗能、高耗材产品流通,鼓励绿色产品采购和销售。加强零售批发业节能环保改造,倡导开展绿色服务。建立逆向物流体系,形成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分散、难回收、价值低的再生资源回收。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三)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培养公众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反对铺张浪费。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绿色照明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循环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加大限制过度包装、禁塑、淘汰白炽灯的力度,完成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任务。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绿色采购比例,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四)推进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循环化•在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充分体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优化、集成共享。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先开发空闲、废弃、闲置土地,加强存量土地再利用,扩大城区公共绿化面积。缺水地区同步规划建设再生水管网,雨水富集地区实现雨污分流,加强雨水收集利用。加强污泥资源化利用,回收污泥中的能源资源。完善建成区道路衔接度,发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的通行速度和便捷程度,实施道路路灯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进已建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分布式能源,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五)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包装废弃物、园林废弃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报废汽车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构建“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城市废弃物回收平台,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循环利用水平,深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企业余能、余热在生活系统的循环利用,扩大中水、城市再生水等应用范围,鼓励企业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有条件的城市要科学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清洁高效的静脉产业基地。•(六)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动员,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强化宣传,建设绿色学校、社区,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创新政策机制,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价格、金融信贷等激励政策,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环保监管、市场准入等“倒逼”机制。六盘水市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总体工作方案之重点任务•(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按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和资源深加工基地。以旅游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服务、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科技研发、贸易营销、信息咨询、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完善信息化、数字化城市管理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二)构建宜居宜业宜游新型城镇化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发展支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对六盘水城市总规进行修编,同步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市中心城区按照100年不落后、100万人口规模的要求,加快推进水城县、钟山区、钟山经济开发区同城化发展,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盘县城区按照100万人口规模的要求,推进新老城区互动发展,建成贵州最靓丽的“西大门”;六枝城区按照50万人口规模的要求,建成连接黔中经济区和滇中经济区的现代化精品节点城市。加快建设和打造刘官、岩脚、郎岱、柏果、大河、玉舍、老鹰山等一批交通枢纽型、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三)构建重大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科学规划布局与周边经济区、城市的铁路和公路网络连接,加快国(省)道公路改造和市(县、乡)公路网建设,推进景区景点旅游公路、重要节点公路、通村油路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每个乡镇1个小型水库、每个县城1个中型水库、市中心城区1个大型水库的要求,着力构建现代水利体系。加快高端信息通信技术建设,着力构建信息咨询、应用服务体系。加快我市电网建设改造步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要。•(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监控及污染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城市供排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清洁生产,提升改造节水、节能、减污技术,建立生态工业生产链条。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节水管理、石漠化治理、扶贫生态移民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等发展。推进城镇绿色化和乡村生态化,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珠江防护林保护工程。•(五)构建人才支撑体系。突出教育均衡发展,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建立煤层气转化利用研究院。根据发展需求,创建六盘水循环经济本科院校,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到六盘水创业发展。建立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满足循环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六)构建文化支撑体系。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提升六盘水历史文化内涵,建立良好的循环文化创意体系。对六盘水地域文化进行保护,对有地域文化的民族村寨、民族特色活动进行有效保护,围绕地域文化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七)构建金融保障体系。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业体系,设立六盘水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推行地方专项债券发行。加快完善金融市场,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对扶贫贷款贴息力度,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六盘水发起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八)构建开放合作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经济联系,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转变观念和思路,积极主动对接与大连的对口帮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合作示范基地。•(九)构建民生保障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体制。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就业体系,扩大就业,鼓励和支持创业。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对城市和国有工矿煤矿棚户区实施改造,对矿区地质灾害地区进行修复,有序实施移民搬迁。•(十)构建规范制度体系。规范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村综合配套政策及社会领域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在产业投资管理、金融财税、价格收费等方面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考评激励机制,引导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美好生活从循环经济建设开始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