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之注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注意赣南师范学院刘铁川Page2目录1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2中枢能量理论34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4Page3过滤器模型1、注意类似于滤波器,它的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防止容量有限的通讯通道超载。2、选择性装置使人能从几个有物理差别的同时性信息中知觉一个信息。3、滤波器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同时也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Page4过滤器模型Page5过滤器模型D.E.Broadbent的实验以及结果实验:给被试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如:右耳左耳469237呈现速度为每秒钟两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回忆并说出刚才所输入的是哪些数字Page6过滤器模型D.E.Broadbent的实验以及结果被试有两种再现方式A.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B.按双耳同时接受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如4,6;9,2;3,7。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正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正确率为20%。如果不规定被试的再现方式,则多数采用第一种方式.Page7过滤器模型E.C.Cherry双耳实验及其结果实验:让被试两耳同时分别听两个分离的实验材料,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刺激信息结束时,要被试报告刚才所听到的内容。Page8过滤器模型E.C.Cherry双耳实验及其结果结果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报告出任何东西;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语文材料倒过来放也不知道。不过对非追随耳刺激的物理特征还是能够觉察的(男女声,声音大小变化等)。Page9过滤器模型鸡尾酒会效应Moray(1959)发现,将一个刺激重复呈现给非追随耳多达35次,被试不能识别和再现;但是将被试的名字呈现给他的非追随耳,他是能够识别的。Page10过滤器模型Gray&Wedderburn(1960)左耳:OB2TIVE或者DEAR5JANE右耳:6JEC93AUNT4被试听到:Objective或DearauntJane.即不是以耳朵为单位,而是按意义再现.这表示过滤器允许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Solso(1979)这种应用有意义材料的实验极易引起注意迅速转移,不同与一般的实验,所以不能否定Broadbent的模型。Page11过滤器模型Treisman(1960)追随程序当有意义的材料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时,被试不顾实验者的规定而去追随意义,即转向另一只耳朵。这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均能通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Page12过滤器模型对这个模型的核心思想,即只存在一条通向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提出严重疑问。Broadbent本人也承认,如果刺激呈现慢,信息流动慢,是可以同时注意几个通道的。就这个过滤器模型的实质来说,它是一种单通道的模型,因而也引起许多争论。关键问题可能是瓶颈何时出现?Page13衰减模型1、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2、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义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义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义特征来选择信息的。3、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义特征Page14衰减模型Treisman衰减模型追随耳非追随耳频率强度等物理特征分析选择性过滤器意义分析OOOOOOOOOOOOOOOO自己的名字反应Page15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这两个模型的根本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调节;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之间;这种过滤器的作用基本相同,即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水平的。因此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它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Page16目录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12中枢能量理论34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4Page17反应选择模型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Page18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刺激信息感觉登记知觉分析反应选择组织输出反应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称之为反应选择模型。Page19反应选择模型Hardwick(1969)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特定辅音刺激,其中包括给右耳或左耳随机呈现特定的靶子词,要求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分别作出反应。结果是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双耳的结果十分接近。Shiffrin(1974)让被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实验条件分为三种。双耳听\只用左耳\只用右耳在三种条件下,对特定辅音的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无论是单耳或双耳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只要所处的条件相同,就能有相同的识别率。Page20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刺激觉察识别复述与反应选择确定反应知觉选择反应选择Page21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Treisman&Geffen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结果是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7%,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Deutsch(1967)Treisman使两耳处于不等的地位,追随耳的信号显得比非追随耳的信号更为重要,所以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要超过非追随耳很多。Page22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Treisman&Riley(1969)被试当从追随耳中听到靶子词后,不对靶子词进行复述,使两耳在接收靶子词的条件上相一致。结果是追随耳的反应率为76%,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33%,仍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质疑新实验仍然使两耳处于不等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一耳朵被安排为追随耳,而且即使从靶子词本身来看,双耳也未必保持相同的条件,当追随耳的刺激受到逐个复述,只是到靶子词时停止复述,反而会显得突出而变得重要,以致影响反应输出,使追随耳的反应率高于非追随耳。Page23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Moray&O’Brein(1967)双耳的感受性d’有显著差异,追随耳高于非追随耳,但双耳在判定标准β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支持知觉选择模型。Moray(1970)皮肤电反射的研究当已成为皮肤电反射的条件信号的字词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尽管该字词未被识别,但仍发现有皮肤电反应存在。两类模型都可对此解释。Page24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两点改进应用多种方法,做到集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的平衡。要利用其他感觉通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的感觉道进行实验,这有利于揭示注意的实质和机制。视觉Page25目录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1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234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4Page26中枢能量理论该理论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Page27中枢能量理论Kahneman(1973)能量分配模型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资源分配方案因素制约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作用Page28中枢能量理论Kahneman能量分配模型Page29中枢能量理论资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Process)资源限制过程指由于资源有限,因而一旦它们全部被使用,则没有更多的资源去执行其他任务。资源限制任务是指:如果把执行这项任务的作业分配给较多的资源,那么这项作业便得到改善。材料限制过程(Data-LimitedProcess)材料限制任务是指执行这些任务的作业所受到的限制,不是由指派的资源有限造成的,而是由材料的质量问题造成的。Page30中枢能量理论Johnson&Heinz(1979)结果:不管语义可辨度的高低,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在低感觉可辨度下的多于高感觉可辨度下的。因为在低感觉可辨度下需要进行更深的加工,应用更多的资源,故而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也较多。注意选择的多部位说(Multiple-LociTheory)Johnson&Wilson(1980)分配性注意下,适宜的非靶子词有利于靶子词的觉察,对靶子词的觉察不起作用。集中性注意下,非靶子词的类型对靶子词的觉察不起作用。Page31目录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1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2中枢能量理论344Page32两种加工过程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Page33两种加工过程Schneider&Shiffrin(1977)练习实验在一个视觉搜索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结果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而增加。经过反复练习的被试,其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标字母与搜索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Page34两种加工过程Page35两种加工过程Schneider&Shiffrin(1977)结论从中枢能量理论来看,练习之所以起到有利的作用,是因为它改善了能量分配方案,使能量分配更加适合当前的任务需要,另一方面又改善了完成作业的操作过程,减少对能量的需求,甚至使某些加工过程自动化了,不需要任何资源或注意就可以进行。Page36两种加工过程是否应用注意容量是否受意识控制应用领域控制性加工是有限是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自动加工否无限否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的项目Page37两种加工过程Shneider&Shiffrin视觉搜索实验不同范畴条件: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也可字母和数字倒过来设置)。相同范畴条件: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数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结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在不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Page38两种加工过程Shneider&Shiffrin另一个实验将B与L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识记项目,而将Q至Z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再认项目。结果发现,经过2100次试验,才能达到自动加工的作业水平。证实练习对自动加工的重要作用。把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对调。结果发现,被试相应地要进行2400次试验的练习,才能达到上述的自动加工的作业水平。其中仅仅为了达到对调前实验开始时的作业水平,就需进行1000次试验的练习。表明已经形成的自动加工是很难改变的。结论自动加工是快速的,以平行方式起作用,但缺少弹性;控制性加工是较慢的,以系列方式起作用,具有弹性。Page39特征整合理论区分客体和特征,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