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的温情——叶延滨——叶延滨庞大集团中等专业学校任课教师刘芳内容概述这是—篇借物言情的散文。从乡间夜路上的实实在在的灯,到人生之旅中的灯(他人的温暖的眼神或者帮助),再到自己心中的那盏灯(自己的人格、风骨、高洁),“灯”的含义越来越丰富,文章的主旨也越来越深刻显豁。作者简介叶延滨,1948年11月17日生于哈尔滨,在成都读小学,在甘肃读中学,在陕西延安插队,在富总后军马场当牧工、仓库保管员,当工人、工厂团委书记、文工团创作员及新闻报道干事等。正是这种丰富的经历才造就了他不抱怨的人生态度。1978年考入大学,在校期间获全国诗歌奖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分配到四川作家协会《星星》诗刊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共12年整。1994年调到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任系主任、教授。获郭沫若文学奖等。现任《诗刊》主编,作协委员。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3、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期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4、第3段“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与人相处由于缺少真诚和信任,充满普遍的冷漠,没有温暖和热情,人的内心没有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对象,虽然共同存在于这个世界,却感受不到彼此的温情和关爱,因而心理上觉得自己是被世界遗弃的孩子。5、第5段,文中说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揭示了孤绝处境下的三种人生境界,为什么说“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作者认为,人生难免失意,关键在于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于孤绝之际灵魂不沉沦,成为自我孤独高洁灵魂的持有者,这是沉沦乞怜求助者所不能达到的,因此说是荒野无灯的处境下最高的境界。6、作者在第6段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7、从全文看,“灯火的温情”有哪些含义?1、黑暗中、夜路上灯火带给我们的消除恐惧的温暖2、人生孤绝境遇中让我们依赖和信任的人间真情。3、人生孤绝境遇中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自我救赎的灵魂自持,这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生荒野中的自己。8、“灯火的温情”在文中有何作用?一、结构上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黑暗中夜路上让我们消除恐惧感到温暖孤绝境遇中让我们感到依赖和信任孤绝境遇中让我们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二、内容上的作用——自我救赎寄托作者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9、怎样理解作者笔下的“荒野无灯”和“灯火的温情”?①人生追求的路上难免遇到荒野无灯的处境,希望人世间充满温暖,热情和感激,而不是互相冷漠以对。②没有灯火的孤绝境界里,要不失风骨和尊严,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③作者含蓄地批判了现实的冷漠,表达了对人世间温情和关爱的渴望。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被贬黄州使他生命处于孤绝之境。是就此沉沦还是淬炼品性,完全在于他面对“绝境”的态度。苏学士成功地实现了“绝境超越”,在那一片荒蛮的土地上,他摒弃了文人的浮气,铸就了坚韧、超拔、豪放、旷达的全新自我。或许他仍有“捡尽寒鸦不肯栖”的凄凉境界,但他学会了与明月清风为侣,悠然自得地描绘属于自己的风景线。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必需的品格如坚毅,顽强,乐观,从容等,都可以在绝境中淬炼。小故事作业熟读P46孔子语录抄写孔子语录,抄写2遍,要求字迹工整,无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