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供给学派目的与要求1.了解供给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2.熟悉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供给与生产理论、拉弗曲线、费尔德斯坦曲线。3.理解其强调供给方面的政策主张。一、学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和理论特色供给学派(TheSupplysideSchool)是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这个学派主张从调节供给方面去谋求经济均衡的发展。由于前任美国总统里根对这一学派倍加青睐,因此又被称为里根经济学。一、学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和理论特色1、学派产生的背景滞涨2、理论渊源古典经济学(回忆思想史的有关内容)3、代表人物:罗伯特·蒙代尔、阿瑟·拉弗、马丁·费尔德斯坦。蒙代尔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先驱者。一、学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和理论特色4、主要特色第一,需求分析转向供给分析,认为引起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供给不足,而造成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供给被窒息在不必要的管制、过高的税收和过多的规章制度之中,它们都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绞索;第二,复活萨伊定律和古典经济学传统;一、学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和理论特色第三,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稳定的能力;第四,偏重政策研究,供给学派在理论上的建树不多,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主要是提出一些政策主张和应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具体措施,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政策学。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1、供给学派经济学观点概要(1降低税率会提高个人所得的资产报酬率,从而会增加个人储蓄的积极性,较高的储蓄率会导致较低的利息率和较高的投资率;(2降低公司税率或采取类似的措施,将提高纳税后的平均报酬率,其结果会直接促进投资;(3较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每单位投入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结果,单位成本并未迅速增加,而通货膨胀上升得更慢;1、供给学派经济学观点概要(4)因为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很小,所以把资源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人部门会提高经济生产率的增长率;(5)生产率较快长提供了生产更多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能力,以满足由于减税所带来的需求增加,因而使得经济平衡长,而不至于出现供不应求或短缺的现象;1、供给学派经济学观点概要(6)较低的税率使增加工资的要求更有节制,因为工人不会遭到进入较高的税收等级所带来的实际收入损失;(7)较低的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因而导致消费、产量和就业增加;1、供给学派经济学观点概要(8)较低的税率增进工作的积极性,这会提高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而这又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9)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引起净出口增加,而由于进口品价格下降导致美元价值稳固,进一步降低通货膨胀率;(10)生产能力提高会进一步加强美元的实力,减少输入的通货膨胀。2、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供给与生产率萨伊定律是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他们论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出现的原因经济增长决定于供给,这就要求生产要素有一个稳定的数量增加以及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3、“拉弗曲线”从政府的税收来看,决定税收总额的因素,不仅要看税率的高低,还要看课税基础的大小。这就是说,它涉及税率、税收和生产率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提高税率并不都会使税收增多,有时反而会使税收减少。因为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缩减了税源。拉弗曲线是以拉弗的名字命名的一条反映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的一条函数曲线。纵轴表示税率,横轴表示政府税入。当税率为0时,政府税入也为0,如税率提高到100%,就意味着人们要把全部收入用来纳税,则无人再愿意工作或投资,政府收入将降为0。随着税率的下降,政府收入开始增加。如从100%到A或C。同样,税率从0升到B或D也将使政府税入增加。产量和政府税入税率100%ABCDEOE点以上是税收禁区;E点则是最佳税率但不一定50%税率调整的范围是:提高税率以从B到E为界,降低税率以从A到E为界,两者的最大取值点是E,因为E点的边际税收收入是0即税收弹性为0,E点是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大和政府收入最大的“最佳点”。在E点之右,若政府继续降低税率,生产量可以增长,但税收量将减少;在E点之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量和产量都出现下降,因此,E点是最大产量和最大政府收入的结合点。但E点并非就是50%,而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税率。从100%到E点的税率是政府税收的“禁区”。拉弗认为,美国的税率早已处在“禁区”之内,这正是引起生产率下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实行减税,将政府税率降到禁区以外。拉弗说:确定E点的位置,是政治家们的事情。拉弗等人认为,减税可以直接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是减税等于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税后收入,边际收益增加后,企业生产者可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的积极性,私人投资者和工人可以提高多工作、生产、储蓄、投资的积极性,从而起到扩大产量的效应;二是减税在刺激供给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扩大了税收面,从而能够使政府在较低的税率下征收到较广的税收,使税收总收入增大并超过高税率下的税收收入。OABCDE税率税收100%结论:其一,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税收收入和税收弹性为零;其二,减税效应的大小与税收弹性的大小成正相关(取弹性值为正)。其三,减税的时区应选择税收弹性最大的时区,即拉弗曲线中C点以上的时区,因为C点以上时区税收弹性大,减税效应也就大。其四,由此决定了削减边际税率(即C点以上的税率)对增加税收收入的刺激力量最大。拉弗曲线的深层含义是:1)减税可以扩大税收面,增加政府收入。2)减税政策效应的大小与税率所处的时区和税收弹性的大小有关部门,因此,应当从削减处在高税区的富人的税率入手,并且主要削减税收弹性最大的边际税率。3)减税政策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边际收益调节而发生效应的。减税首先影响市场机制,即通过增加生产者和个人的税后利润和税后收入来改变对经济的刺激。然后,在价格机制和边际收益的调节下,改变生产者和个人行为,使他们在利益的刺激下提高工作、储蓄、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核心只有削减富人的边际税率才能带动经济增长。供应学派减税同凯恩斯主义减税的区别凯恩斯主义重视削减平均税率,供应学派强调削减边际税率。这是他们同凯恩斯主义减税的重要区别。战后美国政府曾多次按照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理论,采取了减税措施。但是供应学派认为这些减税无论从出发点来说,还是从方法来说,都是错误的。凯恩斯学派重视的是平均税率,而不是边际税率,因为他们特别关心平均税率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带来的影响。为了刺激需求和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凯恩斯学派不同意全面减税,特别不同意削减高收入阶层的税率,而主张着重削减低收入者的税率,以增加这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品需求,使企业增加就业和投资。供应学派认为这种减税理论恰恰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他们说,居民因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能直接导致产量的增加。因为减税如果不同时削减政府开支的话,政府的财政赤字就会响应增加,从而迫使国债发行额增大。这样一来,一部分居民可能用减税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来扩大消费;而另一部分居民不得不减少消费而用增加的收入来购买国债券。这样一来,总需求并没有增加。所以,凯恩斯主义的减税不但不能促进生产的增长,反而通过刺激需求制造财政赤字,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并批评说,着重削减低收入阶层的税率,只能使税收制度的累进性提高,对高收入阶层不利。而储蓄和投资还是要依靠高收入阶层。同凯恩斯主义减税理论和政策相反,供应学派主张包括对富人在内的全面减税,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降低最高税率;同时也要削减公司所得税,即利润税。供应学派坚持说,减税并不能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它有两次效果:第一次效果是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即由于税率的降低,人们觉得多工作、储蓄、投资是值得的,而休闲和消费的代价是高昂的。这时,人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的活动(投资)都会发生变化。他们强调说,如果减税不能引起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变化,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第二次效果才是由于产量的增加而带来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总之,到底是收入的增加引起产量的增长,还是产量的增长引起收入的增加,正是源出于是需求决定供给,还是供给创造需求这两个命题。这正是供应学派同凯恩斯学派的根本分歧所在。4、劳动、资本“楔子”模型“楔子”指政府税收,税收造成生产要素税前报酬与税后报酬的分离,所以他们把税收看作是打入生产要素税前报酬与税后报酬之间的一个“楔子”。4、劳动、资本“楔子”模型下面分析劳动楔子对劳动使用量的影响图中,如果政府不对工资征税,即在劳动报酬之间没有打入税收“楔子”,这时工人得到的实际工资等于顾主花费的劳动成本,这时顾主对劳动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假定这个工资水平为Y0,这时对劳动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使用的劳动量为Q2。如果现在对工资征税,假定税前工资为Y2,税后工资为Y1,即对工资的征税量为Y2-Y1,这时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量都减少到Q1。第七章供给学派劳动数量实际工资SLDLEQ1Q2Y2Y0Y1第七章供给学派不难理解,对劳动报酬征税的税率越高,税前工资与税后工资的偏离就越大,市场部门使用的劳动量就越少。因为税收“楔子”越大,对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积极性的打击就越大,市场使用的劳动量就越少。相反,如果降低工资税的税率,将会增加劳动的使用量。根据同样的思路,可以分析对资本收益征税对储蓄(资本供给)和资本形成的影响。5、费尔德斯坦曲线“温和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的基本理论观点:美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引起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上升以及资本形成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政府通过扩大社会福利计划使失业人数反而增多,个人的储蓄减少,也阻碍了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他认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解决问题主要是供给方面的问题,所以应提高供给能力。为此,他特别强调增加储蓄的重要性。5、费尔德斯坦曲线提出著名的“费尔德斯坦曲线”以说明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资本形成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一个分析模型。他的模型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5、费尔德斯坦曲线费尔德斯坦试图探索一条在财政赤字稳定或增长的条件下,消除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加速作用和对资本形成抑制效应的有效途径。5、费尔德斯坦曲线首先,他分析了财政赤字的增加不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情况。要使通货膨胀率不变,只需要通过政府的债券来平衡财政赤字,而不扩大货币供给量就可以,但这会加强政府债券对私人有价证券的替代效应,从而降低资本形成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可见,避免通货膨胀的代价是资本形成水平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降低;5、费尔德斯坦曲线其次,分析了不影响资本形成的情况。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会产生通货膨胀。根据以上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资本形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对应关系,费尔德斯坦用一条费尔德斯坦曲线来描述,见下图:5、费尔德斯坦曲线通货膨胀率IIIIIIл2л1л0自然通货膨胀率K1K2资本形成率5、费尔德斯坦曲线曲线除了表示在财政赤字条件下,通货膨胀和资本形成水平表现为一种正相关关系之外,该曲线还会随财政赤字水平的变化而相应地上下移动。当政府赤字增加时,曲线I上升到II,这时为了保持原来的资本形成水平K1,通货膨胀的代价增加到л2,相反,如果财政赤字减少了,曲线从I下降到III,这时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可以维持原来的资本形成水平。当财政赤字为零时,曲线就下移为一条和自然通货膨胀率重合的水平线,这种通货膨胀率独立于政府的财政变量,对资本的形成没有影响。5、费尔德斯坦曲线费尔德斯坦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和资本形成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表明在充分就业情况下,非利普斯曲线的替代关系不存在。这时经济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供给方面,如果继续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就会使费尔德斯坦曲线上移,不仅产生加强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会给资本形成水平的提高带来困难,这时的宏观管理政策应该从需求转向供给方面,主要的政策任务是平衡预算,逐步降低或消除财政赤字,使费尔德斯坦曲线向下移动转化为一条水平线,达到自然通货膨胀率水平。5、费尔德斯坦曲线费尔德斯坦的观点与拉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