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英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诗词英译EnglishTranslationofAncientChinesePoetry一.历史的演绎中诗英译最早见于16世纪后期出版的《英文诗艺》(TheArteofEnglishPoesie,1589),译者是英国学者RichardPuttenham,探讨了双语诗词格律。首批中诗西译的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第一位把《诗经》译成法语的是NicholasTrigault(1577-1628),但译本散佚。后来,西方公认的《诗经》最早译本是法国传教士P.AlexanderdelaCharme(1695-1767),用的是拉丁文本。1736年,神父JosephHenri-MariedePremare翻译的《诗经》中的《天作》和《皇矣》等8首诗发表在J.-B.duHalde主编的《DescriptiondelaChine》(中华帝国志)上,是最早介绍中国古诗的西方汉学著作。1733-1744年,英国翻译出版了这部书,开启了英译诗的学术出版。1867年,法国贡古尔学院女院士Judith.Gautier翻译的中国古诗《玉书》(LeLivredeJade)被译成多种语言,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反响。20世纪德国伟大的作曲家GustavMahler把《玉书》德文译本的李白、王维和孟浩然等作为歌词,写成了享誉世界的合唱交响乐DasLiedvonderEerde(大地之歌)。1897年,美国诗人StuartMerrill把《玉书》转译成英文,为中国古诗进入英语世界打开了门户。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影响整个英语世界,最大的功劳在于英国汉学界的三大宗师:1.SirJohnFrancisDavis(1795-1890),曾任中国商务监督、驻华公使和香港总督。他的TheChinese:AGeneralDescriptionoftheEmpireofChinaandItsInhabitants(中国概览)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翻译了《好逑传》和《汉宫秋》等,撰写了ThePoetryoftheChinese(汉文诗解),对世界欣赏中国古诗起了一定的作用。2.JamesLegge(1815-1897),英国传教士,翻译22卷的《中国经典》(TheChineseClassics),其中包括《诗经》和《楚辞》等。3.HerbertA.Giles(1845-1935),曾人英国驻华领事,编译了《中国文学撷英》(GemsofChineseLiberature),翻译介绍了中国历代诗文作品。1901年,著有《中国文学史》(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作了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考察和评述。上述三位汉学大师为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20世纪中国古诗翻译线索1.20世纪前30年,是中诗在英美翻译的兴盛时期。首部诗集是EzraPound的Cathay(《神州集》,1915),包括古诗19首,T.S.Eliot称之为“丰富了现代英语诗坛”。然而Pound不懂汉语,他依据日文进行转译,结果误译的地方很多。美国女诗人AmyLowell(1874-1925)和FlorenceWheelockAyscough合译了160首,大部分是李白诗,在英语世界掀起了一股欣赏中国古诗的热潮。最早翻译中国古诗的中国翻译家蔡廷干编译了《唐诗英韵》(ChinesePoemsinEnglishRhyme,1923),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本学者ShigeyoshiObata(1888-1971)翻译了《李白诗集》(TheWorksofLiPo:TheChinesePoet).1929年,翻译家BitterBynner与中国学者江亢虎(KiangKang-hu)合译了《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JadeMountain:BeingThreeHundredPoemsoftheTangDynasty,618-960),采用散体意译法,颇受学术界好评。1928年,美国《诗刊》主编E.Tiejens编辑了《东方诗歌》(PoetryoftheOrient)一书,在纽约出版。1937年,中国留学生初大告英译了宋词《中华隽词》(ChineseLyric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是英美诗坛中诗英译的第二次高潮。英国汉学家英译的中国古诗产生重要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有ArthurWaley翻译的《九歌》(TheNineSongs,1955)、DavidHawkes翻译的《楚辞》(Ch’uTz’u:theSongsoftheSouth,andAncientChineseAnthology,1959-1985)以及A.C.Graham翻译的《晚唐诗》(PoemsoftheLateT’ang,1965)等。同期,美国翻译家WilliamMcNaughton全面翻译了《诗经》(TheClassicAnthologyDefinedbyConfucius,1971),瑞典汉学家B.Karlgren也英译《诗经》(TheBookofOdes,1950)。由RobertKotewall和NormanL.Smith合译的ThePenguinBookofChineseVerse(企鹅丛书·中国诗歌卷),在中诗英译经典化方面开了先河。从中国古诗选集英译来看,突出的有当代著名汉学家BurtonWatson编译的ChineseRhymed-Prose(中国韵文,1971)和TheColumbiaBookofChinesePoetry:fromEarlyTimestotheThirteenthCentury(哥伦比亚中国诗选:从早期到13世纪,1984)。后者涵盖了中国诗歌史典型诗人诗作,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华裔学者叶维廉翻译了ChinesePoetry:MajorModesandGenres(汉诗英华,1970),被英美许多大学作为教材多次重印。J.D.Frodsham等人编译了AnthologyofChineseVerse(中国诗选集,1967),JohnA.Turner翻译了AGoldenTreasuryofChinesePoetry(英译汉诗金库,1976),包含了自周至清代120多首古诗译文。除了译作以外,还出现了汉诗英译的研究成果,代表作是R.E.Teele编著的ThroughaGlassDarkly,AStudyofEnglishTranslationofChinesePoetry(透过模糊的镜面:汉诗英译研究,1949),标志这汉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深入发展。二.诗歌翻译的特征诗歌语言是最精炼、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比其他形式的翻译实践能更集中地表现出对语言技巧的理解、把握与处理。诗歌翻译的关键最终要落实到语言技巧处理问题上来,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上来。中国翻译规模宏大,汉外翻译有着无与伦比的复杂性,理由在于中文与印欧语系语言文字在音、形、义、语法等方面存在着特殊的差异,这就促使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翻译理论界拥有着无可替代的特征。具体地说,汉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综合性、立体性和形象简洁性特点,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特征,往往一语中的,量化陈述流于模糊和抽象,在具体论证上显得草率。而西方的译论则多半与此相反。然而,是不是汉诗因为艰深和晦涩就是不可译的呢?实际上不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诗很难读,但是经过历代译者的努力,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到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的诗歌作品都有了较好的译本。汉诗英译也是这样,不存在不可以的现象。诗歌是讲意境的,意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诗歌的内容是有意蕴的,有着相当的文化内涵,诗歌的意境和意味便来源于意蕴。艾略特所说的诗歌的可理解性、超民族性指的就是这个。诗歌的意蕴决定着诗歌的意义符号系统(signsystem),诗歌的可译性基本取决于此。诗歌的意蕴要素有情感、意象、情景、人物、事件等是可译的。当然,在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中所包含的某些意蕴并不一定能在别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找到对等的意蕴,尤其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意蕴。比如,中国文化中“君子”好逑、潇湘之“兰”这两个意象的文化意蕴在西方的任何一个语种中很难找到对应物。然而,这种意蕴一经阐释,总可以让其他民族的人能了解、理解,进而达到共鸣。这种诗歌意蕴的可阐释性就是诗歌的可译性。二是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所使用的表述手段是抗叙述、描写和说明的语言,是艺术性、修辞性的语言,诸如比喻、象征、通感、夸张、反讽、拟人、象声等,给读者带来审美快感。翻译的时候,要尽量保留原诗的修辞手法,这样,才能留住原有的审美感。诗歌是特殊的文化形态,翻译这种形态的文本好比移民,由此产生了翻译移民论(TranslationEmigrationTheory),这生动地描绘可翻译的诠释过程,说明了诗歌语际翻译在被诠释过程中所经历的美学愉悦与衍变。MartinLuther(1483-1546)是16世纪《圣经》的翻译家,其观点是,译文应当使读者领悟,审美风格方面应当本土化。GeorgeChapman(1559-1634)认为,翻译要抓住原作的“神”(spirit)和“韵”(tone),使译文的神韵如同原作的再生(transmigration)。“本土化”是容易理解的,“再生”是多层面的,有“转世,轮回,移民,移居”等含义。关于关于这个“再生”,它具有外移和内移两个相反的流向。对于汉诗英译来讲,便是文化外移。外移后的汉诗是不是从形式到意蕴完全保留了中国原装的汉诗呢?不是的。一首诗的英译本到了美国,译文所承载的文化不是纯正的美国文化,必然带有中国文化的痕迹。这首译诗不再和原中文诗歌有着某种信息的完全对称,因为在翻译诠释的过程中,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符指自然也有所不同。翻译诠释后,原文本和目标文本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也不再是完全对等的,这是由于诠释必然导致诠释熵变造成的。因此,翻译诗歌要在“忠信”的前提下,观照诗译诠释过程中的诗美流变和还原诗美本色。这里的“还原”含义有二,一是还原诗歌源文本(sourcetext)的美学特征;二是以目标文化(targetculture)来“修补”熵变过程中所丢失的原诗美学特征。美国文学评论家、翻译理论家GeorgeSteiner(1929-)把诠释活动分为四个过程:1.初始信任(initiativetrust);2.入侵,或渗透(aggressionorpenetration);3.结合,或并入(Incorporationorembodiment);4.补偿或复原(compensationorrestitution)。上面四个过程最终在译文中体现出两个特征,即:“抗性差别”(resistantdifference),使得译文被打上“异国情调”,使诗译诠释显得“熵”痕累累。“有择亲和势”(electiveaffinity),使得译文被吸收,使得异文化被同化。在一个译文里,这两个特征永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三.诗歌的韵律美术、音乐和诗歌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三个支柱,从中分别体现出的视觉、听觉和联想构成了多维的艺术。而这三种艺术当中,诗歌是通过文字来传达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其他思维感受的特殊的媒质。诗歌之所以把语义的重心落在“歌”上,就是诗具有音乐所体现的声音和节奏两个要素。由这两个要素组合而成的肠断快慢传达除了音乐所不具备的联想空间。诗歌和音乐方面的双修一旦达到了至善的境地,那么,根据古诗所创作出来的乐声必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的效果,前面提到的《大地之歌》就是这样。诗词的声音和节奏突出地体现在音律上,所说的押韵就是音律的体现。押韵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近的元音或辅音上下相叠互映的文字规律。汉语的韵律和英语的韵律一样,是体现在行间和行尾音节发声相一致的规则。翻译诗韵的时候,主要参照的是单词某部位的发音,而不是形式上的拼写。有的单词拼写是一致的,但是发音并不一致;而有的单词拼写不一致,但发音是一致的。诗韵的关键恰恰来自后者。韵律的英文术语是rhymescheme,指的是诗行末尾的音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节韵律(patternofrhyme)。比如:连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