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继土地资源调查,解决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之后,进而解决土地资源的质量问题。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确定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水平、潜力水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人口承载力等。决定土地资源的价值总量大小的因素应该包括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经济要素。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涵义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项复杂属性,包括土地的全部性质和过程;即对利用有利或不利的各种性质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的总和。土地质量可以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对土地用途产生有利影响或作用构成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产生不利影响或作用构成土地利用的限制性。有利的影响:适宜性不利的影响:限制性通过土地评价:阐明:土地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能力、利用效益,划分土地资源等级;指出:利用现状的合理程度,改变不合理的状况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提高生产能力与增加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措施;预测分析:某种用途对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后果;土地本身与环境的变化。土地资源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土地资源评价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的鉴定,即对土地生产能力大小的鉴定。土地资源评价是在一定的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并且阐明不同等级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研究对象是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目的研究目标土地质量(如气候、地形、土地、水文、社会经济因素等)和土地用途(包括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分析各种可能被考虑的土地用途在一定区域内的适宜性程度,包括当前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生态适宜性、经济适宜性利社会适宜性。总结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1.为土地税收服务2.为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3.为土地交易服务4.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5.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三、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1.生产性原则生产性原则即实用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必须结合评价地区的土地利用实际,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着眼于可能挖掘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以便为以后的实际应用服务。2.综合性原则既要研究各要素的特征,又要全面而综合地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矛盾统一,因果关系和组合方式。3.主导因素原则土地质量一方面受土地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另一方面,土地各因素之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相等的,因而不能等量齐观。所以,在土地评价中既要研究各因素的综合影响,更要注意其中对土地质量起主要限制作用的主导因素的突出作用。4.针对性原则土地资源可作为多种用途使用,即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土地资源的好坏、适宜与否都是相对特定的土地用途来说的。不同的土地利用对于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从农业种植业来看,水稻、玉米、棉花的正常生长所要求的土地条件具有较大差异,适宜于种水稻的土地在不经过土地改良的情况下就不宜于棉花和玉米的生长,反之亦然。因此,土地资源评价必须以一定的土地利用作为前提,评定土地资源在某种用途下的生产能力大小或适宜性高低。5.比较性原则比较性原则可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在一个评价区内,只有对影响土地质量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和调整,才能避免单纯就指标衡量的结果可能造成的偏向和失真现象;二是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价时还必须考虑大地地域差异规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影响,只有通过不同地区间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比较,才能确定参评因素和评级标准;三是土地评价还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比较,有时还包括对土地利用现状与可能的变化进行比较,只有经过多方面的比较,土地评价的结果才能是可靠、合理、科学和实用的。所以土地评价要遵循比较性原则。6.相对稳定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会因交通条件的改善、土地肥力提高等自然、社会条件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应对土地评价的结果加以修正,如果变动较大,则应重新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工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尽管土地的自然、社会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土地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变化,但土地各等级之间的差距是相对的,因此,土地的各质量等级将保持相对稳定性。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四、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高低,但这个生产力又多是通过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即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土地资源生产力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是指当前当地各种土地上常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根据多年平均产量和质量对比分析确定的;潜在生产力是土地资源在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矛盾运动中,通过复杂的能量和物质的转化过程,人们可能在预定的时期获得的最大限度的农林牧产品数量。现实生产力水平和潜在生产力水平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距离,土地资源评价时应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就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这既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又直接决定于生物的特点、产量等。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一般可以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几种,且多是针对农林牧利用而言。一般说来,土地质量越好,其适宜面就越宽,而质量越差,则适宜面就越窄。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由于土地资源中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缺乏,限制土地资源的潜力或某种用途的正常发挥,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因素有不易改变的,即稳定性限制因素,如气候、地貌等;也有容易改变的,如植被、水文等,称不稳定限制因素。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价时,要抓住主要限制因素,适当考虑其它限制因素。五、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自然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土地经济评价则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一般地讲,土地自然评价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基础。(二)按评价目标和内容广度分为综合性土地评价和单项性土地评价。综合性土地评价亦可称之为多项土地评价,是同时评价或估计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情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一用途最为适宜。如1:100万土地资源图是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属综合评价。单项土地评价是只考虑一种土地利用。如建设用地选址的土地评价,以种植某种果树选择基地的土地评价,为开辟旅游区服务的土地评价等均是只考虑一种用途的单项土地评价。单项和综合又是相对的:如:以种植业为对象的土地评价是单项评价(相对于农、林、牧业评价),相对与小麦、水稻等单项作物为对象的评价,它又是综合评价。(三)按评价的精确程度分为定性土地评价和定量土地评价。定性的土地评价就是用定性术语去表示土地对一定的利用的适宜与否。其适宜性可分为几级,如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边界适宜。定性的土地评价一般作为较小比例尺土地评价。定性评价一般不专门计算经济收益和进行成本分析。定量的土地评价就是用量的指标去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与否。定量土地评价一般适于较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在开展定量的土地评价之前应做先行性的定性土地评价。定量评价不使用经济术语,一般不能提供不同生产形式之间的比较。(四)根据土地评价的时间,分为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下的土地适宜性;所根据的是目前的土地特征;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良之后在将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所依据的是可预见的未来土地改良后的土地特性,因此,土地的潜力评价是一种预测性土地评价。(五)按评价对象可分为农用土地评价、非农用土地评价和改良土地评价。农用土地评价中,又有种植业土地。林业和牧业土地。特殊经济作物用地评价;非农业用地评价中,有城镇用地、工业区用地、开发区用地、交通用地、矿业用地、旅游用地评价;改良土地评价有盐碱地改良。沼泽地、灌溉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土地评价。(六)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以不同质量的土地为对象,以特定用途对土地质量要求为标准,进行对照衡量,分等定级的过程。综上所述,尽管土地评价的种类如此之多,但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常用的,基础性的。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是一切土地评价的基础。土地评价的类型六、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略)七、评价因素的选择与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因素是指构成土地的各要素或部分要素的某些性质。评价因子是评价因素的具体化。土地的属性很多,但只有那些对土地生产能力有重要影响而且在评价区域内变异程度较大的因素才需要鉴定,即才有可能选为土地资源评价因素。(一)常用的土地资源评价因素和因子1.气候因素。主要考虑水热因子,因为水热因子对生物的正常发育和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既是稳定因素,又能在较大范围内影响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差异。所以,水热因子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条件,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因素。温度指标常采用活动积温、无霜期等;水分指标常采用降水量、湿润度或干燥度。2.地质地貌因素地质地貌因素影响区域内水分状况、土壤类型和性质,它们对山地丘陵地区土地资源评价更为重要。这一类因素包括地貌类型、岩石成分、沉积物质形态特征、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或切割程度等因子。3.土壤因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地,土壤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因素。在选择时,主要考虑: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及障碍层次土壤水分盐渍化情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等。4.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地表水因素主要考虑当地的地表水资源量,平水年、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储量,可给量及地域分布状况,以及它们对旱、涝、灌溉可能性的影响程度。地下水因素主要考虑当地的地下水储量、可给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等因子。5.植被因素它是天然林地和天然草地评价的最重要因素。在评价中,一般考虑天然植被类型,有用植物的质量、数量和年生产量,覆盖度以及植被的保护和利用改造的条件等。6.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区域人口数量、教育情况、风俗习惯等。(二)评价因素选择的原则评价因素的选择直接影响评价的科学性,评价因素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主导因素原则:即在众多的评价因素中,选取对本地区土地生产力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因素选取不宜过多,否则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而且可能掩盖主要矛盾,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2、差异性原则选取的评价因素应在评价区域内有明显的变异程度,便于不同评价单元的相互比较和划分土地资源的等级。3、稳定性原则尽量避免容易变化的因素,使评价结果相对稳定,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应用价值。按照评价因素的稳定性,一般可分为:稳定评价因素(如气候、地形、地质等);较稳定评价因素(如水文状况以及土壤因素中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有机质含量等);不稳定因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等)。土地资源评价中通常选取稳定因素和较稳定因素作为评价的依据。4、现实性原则选取土地资源评价因素时,应根据当地条件,尽量从现有资料(如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业区划等)成果中选取,必要时做一些适当的野外补充调查和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