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课标教材分析――福建厦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台湾教科书:“思想领域的开拓与发展”古代学术的转变先秦诸子的流派孔子与先秦儒家思想汉代的政治与思想魏晋思潮的激荡隋唐以降儒学的新发展清代思想与学术的动向台湾教科书:知识分子的兴起与发展先秦时代士的兴起秦汉知识分子魏晋至唐代的知识分子宋代至清代的知识分子近代知识分子的兴起及救国途径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1712~1778)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若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结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一、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主旨古代中国——透过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教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并在正确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近现代中国——如何冲破旧思想制度的束缚、走出封闭、学习西方;对西方的文化生吞活剥全盘西化是救不了中国的,结合西方的先进思想,有所取舍、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才能改变中国的面貌。世界思想文化史——使学生们能够吸收人类的思想文化精华,培养现代公民。正确看待异质文化,“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一样,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由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理解与交流,冲突与排斥。正是这样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不同色彩而同样生机勃勃的文化。参见赵文龙《必修三的教学主旨》历史课程网2008-9-1二、对于文化史新课标和新教材的一些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目标(1)中,课标只提“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而对老子这一重要人物及影响未做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目标(3)中,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表述过于简单“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目标(3)中,课标只泛泛提出“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等于将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唐宋传奇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统统抛开不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目标(4)中,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在世界各国中,我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应该说是最繁盛、最有特色的,而课标只提了一个京剧,虽说后面带了一个“等剧种”字样,但因它未做出明确规范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目标(2)中,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只强调对“思想解放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目标(1)中,课标只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但岳麓版教材增加了一个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作为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目标(2)中,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这又是失之过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目标(3)中,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过去的中学历史教材从未提到过康德参见连建平《从历史必修三看高中课标与教材的得失》中国历史学科网2007-7-17三、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难点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关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必修三专题一开列的学习要点是百家争鸣、孔孟儒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学的发展。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个脉络的建立,其实是建立一个儒学、理学到反理学的‘传统’,说明中国和欧洲一样……这是一个新的正统历史观念,可是,魏晋玄学呢?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影响巨大的佛教呢?道教呢?蒙元时代和清帝国中的民族思想意识呢?难道真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就是儒家独占的状况,就是这样两军对垒阵线分明的线索吗?”什么叫传统文化?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关于儒家文化的地位——《世界人类责任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钱穆《论天人合一》:“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池田大作《21世纪与东亚文明》:亚地区文化特征是“共生性道德气质”,它“取调和而舍对立,取结合而舍分裂,取‘大我’而舍‘小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相互支撑,一道繁荣。这种气质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儒教,当21世纪宣告黎明之时,东亚不仅在经济层面,甚至深入精神领域,定会为世人瞩目,成为引导人类历史的动力,被寄予极大的期待。”2002年,温家宝访美,面对800名哈佛大学的师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这些传统美德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关于孔子的核心思想——关于仁:许慎《说文解字》:从二从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关于仁:对自己: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关于仁:对他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宋代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关于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关于礼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仁与礼的关系:“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礼记·冠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参考书目与网站:原始材料:《史记·孔子世家》、《礼记》、《左传》《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12-1期刊:《孔子研究》(双月刊,主管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编辑出版:孔子研究编辑委员会)网站:中国孔子研究院网(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主办)孔子在线(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关于汉代儒学“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第十一》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参见《中国历史学科网》宣朝庆(天津大学)关于程朱理学——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⑴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关于程朱理学——⑵理学的修养论:①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即格物致知、知先行后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⑶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⑷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关于儒家的知行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阳货》“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程颐《遗书》第三然又须先知得方行得,所以《大学》先说‘致知’,《中庸》说‘知’先于‘仁’、‘勇’,而孔子先说‘知及之’。”——朱熹《语类》卷十四“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大学章句》关于儒家的知行观——明代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传习录》中关于儒家的知行观——参见薛富兴《知行之间——程朱理学悲剧命运的个案透视》中国读史网“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余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以思想错误而懈志也。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难’之说也。……呜乎!此说者予平生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地,且足以迷亿兆人之心也。……可畏哉此敌!可畏哉此敌!”(《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105页。)关于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是不一样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责,与有责焉而矣!国家学说及其下位概念:是NATIONSTATE,即“国民国家”国民有言论、信仰、免于饥饿、免于恐惧的自由----富兰克林·罗斯福国家以民主为前提(“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而存在法律是人们公共意志的产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的存在以自由为前提,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比较:传统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下位概念“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是“一家一姓之国”的“家国”、“帝国”国是家的延伸中国是“Theempireoftheworld”法律是祖宗之法,皇帝之法刑不上大夫、所谓法不施尊者个人是因集体而存在的,是因皇帝而存在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理解:2、(The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willneverdie)1、1894年,邓世昌在黄海和日本军阀浴血奋战,孙中山却希望有日本人的支持下攻打广东,进而推翻清政府。谁是爱国者?3、周恩来1945年说:“没有民主,国家的统一对人民又有什么好处!……决不希望统一的政治,是贪污普及于全国的政治,统一的军事,是军阀横行于自古就有,到了今天,已经是陈腐透了。”再理解(拓展):6、英国清教徒一到北美,即相互订立契约划定地界。有人说他们缺乏东方的人情味,“与邻为壑”;有人却说他们充满法治精神。你怎么看?4、你如何看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天下兴亡、匹夫无责”之辩?5、李鸿章自称是大清的“裱糊匠”,是爱国者。你如何看待这一“爱国论”?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