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四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二)资本的原始积累(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概念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间和标志14、15世纪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标志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出现。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个主要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富裕者与破产者、师父与徒弟)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债务人与债权人)(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概念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它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故称资本原始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2、资本原始积累的动因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经济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二是要有大量的自由劳动者──无产者。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条件。然而,单靠这样的途径来积累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就会象蜗牛爬行一样,将经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它远远不能适应15世纪末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3.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英国圈地运动:在英国,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己有,改作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最终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时间里,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1783年到1793年的十年间,英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33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1亿多。思考:西方的现代文明是如何来的?4.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和意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可以说,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的区别其一,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二,资本原始积累是依靠暴力进行的,而资本积累则是主要靠资本主义内在规律进行的。(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背景——封建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一,封建土地制度下依然存在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第二,封建国家为取得捐税而维护的行会统治则明显束缚工商业的自由发展,阻碍生产技术的进步。第三,封建割据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第四,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新兴资产阶级虽然拥有巨大财富,但在政治上无权,并受到封建特权阶级的歧视。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1640~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了新的资本主义时代。继英国之后,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先后在18世纪后半期,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着其他国家的反封建斗争。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俄国、日本等国,经过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相继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的关键性因素——产业革命(1)产业革命发生和完成的主要标志产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发生标志。到了19世纪上半期,大约经过一百余年,英国率先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是以使用机器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厂,取代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厂和家庭手工业。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2)产业革命的作用首先,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其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概念自然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2)自然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的自然经济,不仅在原始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也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要形式。(3)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排斥社会分工。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第三,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第四,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2.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3)商品经济的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4)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运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当其成为生产要素配置的主导方式时,商品经济不仅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且与计划经济的计划配置的方式相对应。(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2)商品二因素的构成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和价值(3)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使有价值和价值这二因素,正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者说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3)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它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2、货币的起源、本质及职能(1)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发展的产物。“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3、货币的产生意义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

1 / 1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