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常用中医养生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篇常用中医养生方法第五章精神养生法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肝胆内科王兰青健康对人生的意义•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如果把健康比作1,那么事业、权力、财富、家庭、幸福就是1后面的0。没有健康,一切都化为乌有。中国人的健康现状•1项国民体质检测调查的结果显示:近十多年来,中国人身体的各项指标“该高的低了,该低的高了”。•目前,15%的中国人处在“健康”状态,15%处在疾病状态,70%的中国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这种情况令人担忧,政府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医务工作者-健康的使者也应做出相应的努力。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公式•健康100%=15%遗传+17%环境+8医疗+60%生活方式。•最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一精神养生法的概念精神养生法又称为心性养生法,也称为调神、养性、养心等。通俗地讲是指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而言,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活动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心理健康不但具有相对性、动态性、连续性的特点,还与人性、价值标准、文化环境相关。•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无法统一。•不同角度的判断模式:•--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为标准;•--社会规范为标准;•--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生活适应状态为标准;•--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WHO心理健康标准:“三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我国的心理学家的5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人际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通俗诠释】:•1、境界:性情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与达观;•2、个性:性格温柔和顺,言行举止得到众人认可,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3、处世技巧: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现实和自我为基础,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4、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能有选择地与朋友交往,尊重他人人格,接人待物能宽大为怀。既善待自己,自爱、自信,又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三精神养生的意义•“精神养生”通俗地讲就是“养心”。•有人说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科技发展、城市工业化、人口城市化和人际竞争的加剧,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重压之下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屡见不鲜,进而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代谢系疾病、甚至癌症等的概率大为增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因素就是不良情绪。三精神养生的意义•人类已经进入“情绪”时代,21世纪精神医学将与内、外、妇、儿科并列成为第五大医学学科。•世界精神病协会的专家认为:从疾病的发展史看,人类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以说,心态平衡,心理健康是WELLNESS的关键四心神养生法•调养精神的基本原则:“独立守神”。•是指避免外界各种因素侵扰,不依赖外力,能地对自己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协调稳定,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四心神养生的方法•清静养神养性修德怡养性情•少私寡欲道德修养节制欲望•养心敛思哲理养性循理乐俗(一)清静养神•是指心态清静安闲,精神静谧内守。是防邪抗病的理想状态。•1、少私寡欲:•“少私寡欲”一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黄帝内经》则描述为“志闲而少欲”;•《类修要诀》提出“绝私念以养其心”。•都是主张减少私欲,降低嗜欲,心安而不惧,还心神以清静。1、少私寡欲•《太上老君养生诀》劝戒:“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嫉妒”。•所以,人要减弱自我意识,减少私欲。•学会放弃,顺其自然;•心胸开阔,知足常乐。•《医述·养生》:人身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竭“。•嗜欲不止,忧患无穷,轻则伤精而多病,重则早衰而夭亡。2、养心敛思•养心乃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人处于社会中,外界纷扰的刺激必然会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人的精神,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均会使精神烦劳而心神不宁。•《内经》倡导的“恬淡虚无”;•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庄子提出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等。•他们倡导的是摒弃杂念,淡漠名利,专心致志,追求理想,实现抱负,成为救世济人的有用之材。•工作专心-成就感,兴趣专一-愉悦感。清静养神与现代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道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据美国统计,急诊病人当中,有76%的人所患的疾病与长期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舒畅以及精神突然受到重大打击有关系。(二)养性修德•性,人的性格和情操。•养性修德是指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性格,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养生保健方法。1、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却病延年的必要前提。•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乐于奉献、永思进取”,他们胸怀宽广,助人为乐,对人生、事业、理想、充满信心。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学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总结其长寿经验时认为,身心修养好的人,内外百病皆不发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祟;道德修养不好者,纵服玉液金丹,也不能长寿。1、道德修养:•反之,不讲道德的人,何以折寿呢?•经常做坏事的人,既要算计别人,又要放被别人的暗算或报复,大脑终日不得安宁,陷入紧张、恐惧、不安、愤怒、沮丧之中。种种不良情绪影响,致使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丛生,真所谓:“多行不义必伤身”。2、哲理养性•哲理养生,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凭借哲学智慧,与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偕行,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一种理论和方法。•通俗点讲,就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应对自然变化,社会变迁,以积极的人生意义,正面的人生价值处理面对沧桑、名利、得失、进退、成败、毁誉等等。2、哲理养性•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哲理养生“六然”、“四看”即“自处超然”,“对人蔼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忧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六然”“四看”中逆境顺境看胸怀就是霍金现象的最佳注脚。•青年毛泽东迥异于常人喜顺境恶逆境的心理,宣称“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他偏爱奇诡巨变的人生,喜欢充满斗争惊险的生活,将人生的所有阻力、抵抗、困境、统统看作是实现自我所必经的环节或凭借的手段,越是遇到大阻力、大抵抗,就越能凸显人的意志的强大,从而就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如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哲理养性•又古诗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关键在主体的精神和态度。•人的达与穷,事的荣与枯,大地沧与桑,都在反复变化中。势去不足悲,时来不足喜,花落还开、水流不息、明月秋风,不劳牵挂。得意浓时不可忘形,失意低谷不得丧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往今来,耐人寻味。•泰戈尔:“生命的悲剧猛烈的震撼着我们,但生命从整体上看极其乐观,悲剧只是生命的欢乐赖以表现自己的韵律的一部分”。•普希金诗意地表达同样的命题;“忧郁的日子需要镇定,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三)怡养性情•1、节制欲望•生理欲望;心理欲望。•俗话说:“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争。”但这些日常的欲望和争取力要掌握适度,要以思维、理性和意志的力量加以控制。(三)怡养性情•怡养性情,戒除“六害”:《太上老君养生诀》劝戒:“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嫉妒”。•正所谓:“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如何跳出“墙外”去呢?要修练内功,要怡养性情。(三)怡养性情•2、循理乐俗•①开朗乐观:•性格的形成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受环境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正如《素问·举痛论》言:“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三)怡养性情•②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时常享受满足感。五、情志养生法•人的情志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身体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就可以直接或间接伤及五脏,扰乱心神,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五、情志养生法•1、节制法•中医学认为,七情内伤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学会有理智地驾驭易冲动的感情,调节不良的过激情绪,以防止不良情志对人体造成伤害。五、情志养生法--节制法•《黄帝内经》云:“御精神,收魂魄”,“和喜怒”,“使志无怒”,“使志安宁”;•《灵枢·本神》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老老恒言·戒怒》中指出的:“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戒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五、情志养生法--节制法•戒怒的方法很多:•《老老恒言·燕居》中提到的方法:“虽时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这里还是要用到良好的修养及性格,去驾驭最为过激的行为。五、情志养生法•2、疏泄法:解除心中的气结、思结、怒结•①直接发泄法:如大哭、大喊等。•②宣泄法:•向他人倾诉;•写诗作文;•导引情志(如气功、太极等)。五、情志养生法•3、转移法:•静思移情:冷静思考,客观分析,找出症结,制定措施,付诸实施。•爱好移情:音乐、琴棋书画、运动、劳动等等。•4、疏导法:心理学,环境严肃,尊重隐私五、情志养生法•5、情志制约法:是从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衍生出来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朱丹溪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指出“因七情而起之病,宜以人事制之,非药所能疗也。”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精神养生的方法•精神养生就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精神养生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精神养生需要恒心和毅力精神养生的方法•【养生歌诀】•静坐常思身已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长乐,能忍气者身自安。拓展内容—常见不良心态的调理一、抑郁的调理•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境显著持久的低落超过2周,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的改变。•临床表现可概括为“五D(Depression)征”:懒、呆、变、忧、虑。一、抑郁的调理心理调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