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湘教版)课件: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1.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考纲考点考向考情考频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水土流失☆☆☆☆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的功能、破坏与危害☆☆☆☆沼泽的形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条件分析☆☆☆☆水能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考纲考点考向考情考频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条件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及对策☆☆考点一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必备知识预案自诊-5-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的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形成荒漠景观的现象。2.我国的荒漠化按成因主要可分为风蚀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水蚀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包括云贵地区的石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红色荒漠。必备知识预案自诊-6-二、荒滩化的危害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威胁。耕地资源受沙漠侵吞而丧失。2.生态危害:荒漠化造成地表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生产危害: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4.社会危害:严重的荒漠化会引发饥荒,造成社会动荡。关键能力学案突破-7-考向一考向二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一、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我们通常所指的荒漠化是指风蚀荒漠化中的沙漠化,而将水土流失造成的石漠化等归入水土流失中。要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原因,首先需分析区域气候特征,再分析人为原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具体分析方法如下:1.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关键能力学案突破-8-考向一考向二2.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关键能力学案突破-9-考向一考向二二、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的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往往需采用各种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社会措施,多管齐下,建立立体的防御体系,这样才能达到最终治理目标。(1)封沙特别提示草方格沙障的作用:①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②截留水分,在固定的沙地上种植的草籽成活率更高。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0-考向一考向二(2)禁牧、禁樵、禁采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载畜,发展人工草场,定点轮牧。②多途径解决农牧区居民生活能源问题。③加大执法力度,严禁采掘沙漠植被。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1-考向一考向二(3)合理利用水资源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②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量;③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4)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环保素质。①加大宣传力度;②鼓励生态移民。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2-考向一考向二典题示例(2015山东卷,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3-考向一考向二(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4-考向一考向二思路分析(1)思维过程:(2)生态裂谷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治理措施为合理利用水资源。荒漠地区水资源短缺,植树造林→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生态进一步恶化;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位下降→生态恶化;绿洲地区是人口、农业集中分布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5-考向一考向二命题立意本组题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荒漠化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荒漠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1)C(2)D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6-考向一考向二【对点训练】(2018山东潍坊二模)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若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图甲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图乙示意灌丛沙堆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图甲图乙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7-考向一考向二(1)图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B.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条件差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2)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A.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B.绿洲上游灌丛荒漠区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D.无植被区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示,无植被区分布于山麓地带。由于这里受山地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的影响,颗粒较大的砾石、粗砂等最先沉积,形成戈壁。由于砾石、粗砂等颗粒大,孔隙大,水分容易下渗,因此缺水严重,植被无法生长,D正确。该地区由于缺水严重,不适宜于人类活动,A错误。该地位于山麓地带,海拔并不高,B错误。该地绿洲区与无植被区均是降水少,气候干旱,C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灌丛荒漠位于绿洲的东部边缘。若当地大量引水灌溉,导致绿洲下游水源枯竭,导致灌丛死亡,转化为荒漠,使荒漠化加剧,A正确。引水灌溉农田,对绿洲上游地区、无植被区西侧(位于河流上游)水量影响小,因此不会造成影响,B、C错误。无植被区即荒漠区,因此不会加剧,D错误。答案解析关闭(1)D(2)A关键能力学案突破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8-考向一考向二原因产生的影响自然原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的冲击力大,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关键能力学案突破-19-考向一考向二原因产生的影响人为原因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在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毁坏树木和过度樵采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砍伐作为建筑材料或被烧毁不合理利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0-考向一考向二特别提醒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是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关键。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经济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以“脱贫”为中心。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1-考向一考向二2.水土流失的危害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2-考向一考向二3.我国的水土流失(1)分布:黄土高原,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南方低山丘陵区,由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许多地方出现“红色荒漠”。云贵地区,许多地方因水土流失严重而出现石漠化现象。(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①从经济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区水热条件更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②从生态角度看:南方低山陵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流失,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非常困难。③从社会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3-考向一考向二二、水土流失的治理1.不同的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侧重点不同,整体来看,概括如下:(1)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2)核心: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退耕还林还草。(3)措施:工程(保塬、护坡、固沟)、农业技术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措施保塬护坡固沟工程措施(见效快)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修筑梯田(拦蓄坡面径流)打坝建库(贮水拦沙)生物措施(治根本)营造护田林网封坡育林育草—技术措施(是关键)采用喷灌、滴灌技术,选育良种,轮作套种,深耕改土等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4-考向一考向二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地处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5-考向一考向二3.南方低山丘陵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6-考向一考向二典题示例(2018海南卷,16~1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7-考向一考向二(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8-考向一考向二思路分析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项正确。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两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和搬运能力弱,此时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若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较小,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项正确,B项错误。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关键能力学案突破-29-考向一考向二命题立意本组题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效果为背景材料,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答案(1)A(2)D(3)C关键能力学案突破-30-考向一考向二【对点训练】(2018广东六校联考)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下表为降水量对比数据,图示为颗粒粒径累计百分比图,完成下列各题。1977年7月2013年7月最大6小时降雨量最大12小时降雨量最大24小时降雨量最大6小时降雨量最大12小时降雨量最大24小时降雨量48.8毫米66.1毫米83.7毫米69.8毫米85.2毫米97.2毫米关键能力学案突破-31-考向一考向二(1)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毫米以下粒径泥沙最多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