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一、概述1.基本内涵概念: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研究课题:如何学(学习过程)、如何教(教学过程)、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多)学科性质:心理学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学科理论性学科(基础性)、实践性,应用为主研究对象:人(主体)的心理研究内容: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系统过程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来教育研究。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客)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877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发展时期:20C20~50末多种理论体系和派别斗争,行为注意占主导地位,程序教学、教学机器兴起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1924,廖世承我国第一步《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第一本以“教心学”命名书籍成熟时期:20C60~70末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行为、认知、人本主义学派分歧缩小,学科研究注重对学习教育实践的指导。完善时期:20C80以后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成果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研究方法:实验法—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应用最广、成就最广。观察法—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最基本、普遍,科学研究的前门。调查法—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测验法—标准化问题(量表)教育经验总结法—依据教育实践事实,反思日记。产品分析法—活动产品、作品分析法;分析学生活动产品。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科学研究前提)教育性原则(良性发展)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二、心理发展和个别差异1.心理发展概述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名词解释)个体的心理发展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幼儿园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小学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初中青年期(14、15—25):青年初期(14、15-17、18)—高中;青年晚期(17、18-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到质变)(多,简)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不同系统发展的速度、起止实践、成熟程不同;同一机能恶性在不同时期不同速度)差异性(个体之间,因材施教)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四年级(10-1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学龄、小学;生长发育旺盛、接受教育最佳时期少年期:11、12-14、15,初中;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幼稚性——心理断乳期,危险期抽象思维占主导,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青年初期:学龄晚期,高中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充满理想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简,选)遗传: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教育:制约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学习准备:学生学习新知识是某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关键期:劳伦兹(重)概念: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此时,个体对某种刺激很敏感,通过适宜环境影响,某种行为的习得容易,心理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过了这一时期,同样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小或没有。几个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2~3岁—计数能力2.5~3.5—遵守行为规范3左右—独立生活能力4岁—形状知觉形成4~5岁—学习书面语言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重)心理发展的实质: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类型:同化、顺应图式、同化(刺激整合到认知结构)顺应(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平衡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b.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信号功能;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不可逆运算、思维缺乏同一性、泛灵论思维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守恒(具运标志);分类;序列化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名,选)儿童在有指导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间的差异。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而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创造这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他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八个阶段,掌握前五)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a.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发展任务:培养信任感b.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e.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2.学生的个别差异认知差异认知能力差异:智力类型智力发展水平:正太分布(常态、钟形分布);(选)IQ140:天才,70:智力落后,大部分人90~110智力表现早晚:早慧,晚熟,大器晚成智力群体差异: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性分布更离散男女会理结构存在结构差异,各自有优势领域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无好坏之分认知方式分类: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依:以外部线索为依据;独:以自己内部线索为依据。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具体型与抽象型发散型与辐合型性格差异: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类型差异:三、学习理论1.学习概述学习及其分类:学习—概念: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分类:1)按学习主体: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2)按学习结果:(加涅)智慧技能: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认知策略:调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言语信息:事实性信息的学习动作技能:态度:3)按学习的形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性质: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4)按学习的内容:(我国冯忠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形式:接受学习是主要形式目标:具有全面性过程:主动构建过程内容: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主要规律:泛化(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也反应)、分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消退(条件反射减弱消失)恢复(一段时间又恢复)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桑代克——联结—试误学习理论学习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进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教育意义:允许犯错尝试;学习应在有准备下(准备律);加强练习(练);表扬鼓励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被动)、操作性行为(主动)基本规律:强化:强化物,增加行为反应频率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惩罚1类:呈现厌恶刺激惩罚2类:撤销愉快刺激(负强化和惩罚本质不同,负强化不是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出现厌恶刺激时,逃避回避条件作用: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时程序教学:(名,简)概念: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按一定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后及时得到反馈。基本原理:连续接近法(多)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及时反馈、低错误率原则行为塑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强化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榜样)、自我强化(自我鼓励)3.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科勒:黑猩猩实验;尝试后思考;打破就的完形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知识学习: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名)发现学习: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原理的教学方法。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习分类:1)按学生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主要)、发现学习;2)按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名)概念: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怨偶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选)组织学习的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原则(名)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资料。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了)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过程8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况、操作、反馈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应探讨完整的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无意义学习:不涉及感情和个人意义有意义学习:个性及未在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助产士,催化剂,促进者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动态性,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观:主动建构性—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社会互动性—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情境性—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观:帮助者、合作者四、学习心理(重)1.学习动机概念: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内驱力,主导地位)、学习期待(外在)分类:1)按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2)按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3)按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按作用的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5)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自: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为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儿童早期:附属为主儿童后期、少年期:获取同伴赞扬为主青年期:认知、自我提高为主对学习的作用:影响学习过程影响学习效果—启动、定向、维持学习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总体而言,一般情况下,两者关系一致(非直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