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第四章教师与学生[学习指导]•1掌握教师的概念。深刻认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2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3理解教师的职业素质含义,掌握教师的职业素质的构成。•4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含义,探寻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途径。•5充分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6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7深入理解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8懂得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是指一种社会职业角色,又是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一般而言,教师是指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二)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的社会作用•二、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复杂性•(二)创造性•(三)示范性•(四)长期性•(五)集体性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的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有的内外品质的总和。教师的职业素质由思想、学识、能力、身心状况等方面构成。•(一)专业思想•教师的专业思想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尤其体现在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上。•1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它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一)专业思想•2职业道德•(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教师只有爱岗,才能积极投入教育工作,而要在教育活动中追求完善和提高,还必须敬业。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行动表达,表现为工作中认真负责,精益求精。(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美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3)为人师表。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即“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教师形成威信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一)专业思想•2职业道德•(4)严谨治学。教师治学的态度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在我国教育史上,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钻研学问、不断求知看做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修养。•(5)团结协作。为了搞好教育工作,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好与教师集体及家长之间的关系,这是教育过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二)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的程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扎实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2宽厚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全新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三)职业能力•1教学能力•(1)处理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处理教材,准确地把握基本理论、基本结构,抓住重点、难点,分清脉络,理清思路,然后设计出优化的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2)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教学过程,以便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三)职业能力•1教学能力•(3)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熟练制作和应用教学课件,达到信息技术和各科课程的整合,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终身学习、创新和实践等能力,提高教学质量。(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学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5)外语能力。教师应基本掌握一种外语,对阅读资料、进行“双语教学”具有很大帮助。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三)职业能力•2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1)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情绪等状况,了解班集体和少先队的整体状况。(2)组织班集体的能力。具有进行日常管理,进行个别教育,确定班级目标,形成健康班风,培养优秀班集体的能力。(3)组织活动的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中队会、文体活动、调查访问等,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才能,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教育。(4)交往与协调能力。具有建立与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联系,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三)职业能力•3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迅速地作出判断并付之于行动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教育机智表现了教师机敏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产生于教师平时对教育问题的不断的思考,也来源于对儿童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观察和了解,还有赖于教育经验的积累。•4言语表达能力•言语分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和内部言语。教师应用较多的是口头言语。教师的口头言语,首先要求准确、规范,要讲普通话,语汇科学,通俗易懂,语句完整,逻辑性强。其次,要求言语要有教育性,要注意言语修养,讲究文明,用健康高尚的言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最后,言语表达要具有艺术性,要富于表情,生动、幽默,有感染力。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三)职业能力•5探索创新能力•教育事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应以积极的态度、锐意进取的精神投身到教育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6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要具备必要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困扰。在我国目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环节还很薄弱的条件下,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素质•(四)身心素质•1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第一,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第二,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三,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2教师的身体素质•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较强的耐受力、敏捷的反应力、充沛的精力、较好的视力和听力、洪亮的声音、较强的应变能力等。目前,我国教师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广大教师应坚持体育锻炼,善于劳逸结合,注意饮食卫生,不断增强身体素质。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思想、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学习•这里所说的专业学习是指正规的学校教育,包括教师在职前所接受的学科专业训练、师范训练和职后为了提升自我的价值重新进行深造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是师范训练,职后学习主要是学历提升及教育研究能力的强化。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专家引领•专家引领强调专业研究人员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骨干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教育理论教师,相比较一线教师来说,专业研究人员长期处于系统的理论积累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专家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专家引领主要有学术专题系列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合作课题研究等,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的问题,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同伴互助有赖于一个教师专业团队的建立,强调教师个体借助教师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实现教师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协同合作,创造一种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队文化,促进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4个人反思•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大致有五个方面: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育结果;反思教育整体;反思教育个案。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后备课、观摩分析、经常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学术论文等。•反思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在于使教师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师处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摆脱外在无形、有形的束缚,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第二节学生•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二、教育与学生发展•(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7岁儿童大脑的重量约为成人的90%,大脑皮层也与成人相近,这就为他们从事系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成人相比,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独生子女群体的优点:(1)体质好,身体健康;知识面宽,见识广;智力良好,思想活跃。(2)性格活泼、开朗,富有想象力,做事比较自信、果断。(3)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好强心、自豪感、优越感等。(4)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独生子女群体的缺点:(1)任性、孤僻,与小朋友不合群以及自私。(2)心中只有自己,眼中没有别人。有了缺点、错误不让别人批评,以“我”为中心,个人欲望强烈。(3)娇气十足,挑吃挑穿,嫌脏怕累,不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差。(4)适应性差,不习惯集体生活,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第二节学生•二、教育与学生发展•(二)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第二节学生•二、教育与学生发展•(三)教育与学生发展•教育与学生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其中,学生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学生发展,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学生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恰恰表现了教育活动的目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的。因为它考虑到并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量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因此,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2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形成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一)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二)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心意相投、亲密无间,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内驱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第三节师生关系•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明确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构建这种关系。•(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的方面,也有客观的方面;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着眼于教育内部,教师、学生和环境是关键因素,其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至关重要。第三节师生关系•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