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目录本期主题:人才培养模式●高教政策国家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规定和要求………………………………………………………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7论大学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10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基本定位的战略调整…………………………………………………………15确立现代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19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2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建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41国家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对人才培养作出了如下规定:第四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十六条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一)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进一步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明确要求:(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三)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2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姜士伟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来讲,目前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共有五种:过程说。该观点认为“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实施的综合过程和实践过程”。方式说。有的学者认为培养模式的本质是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方案说。他们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方式”。要素说。该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机制说。他们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即是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定义相互间并不是冲突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分歧的原因在于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视角的差异。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定义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目标性。从表面上看,尽管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承认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无论是方案说、过程说还是要素说,他们都承认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将人才培养形成一种固有的机制,也即人才培养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够随意变化,否则会造成人才培养活动的断裂。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发展性。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形成就不再改变,而是说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随意改变,应该保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环境、条件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特征的一般性要求,大学自产生迄今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前工业经济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以知识为导向;工业经济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以学科为导向;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以素质3和能力为导向。”第四,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理念(思想)的产物。尽管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存在分歧,但是他们都内在地认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理念(思想)产物,教育理念(思想)直接规定着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等,没有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也就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第五,人才培养模式由诸多要素构成。无论是坚持动态的过程说、活动说,还是要素说、方案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诸多要素组成,只是他们对组成的要素内容存在分歧。据此,我们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时,尽管学者们的定义存在分歧,但就是在这些差异的定义中却存在着一种共识: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指导下而形成的,换言之,教育理念(思想)的存在和指导,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前提,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学者们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时却无一例外地将教育理念(思想)排除在外。笔者认为,教育理念(思想)是人才培养活动的灵魂,贯穿于人才培养活动的整个过程,内在地规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方向。因此,教育理念(思想)是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第一要素。(一)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领域内的各个运行要素(如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制度和现象的理解、看法、观点和价值选择的总称。教育理念不是教育行为、运行要素和教育制度等概念本身,而是隐藏于行为、制度和想象背后的看法、观念以及价值追求。它是每一个教育主体采取不同教育行为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原因,是每一种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每一种教育活动实施的思想根基。对于教育理念的内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也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管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还有的学者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韩延明认为,上述有关教育理念的论述与概括没有从本质上全面概括教育理念的内涵,他认为:“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题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先导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远见卓4识,反映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教育发展的思想,是指明教育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活动所尊崇的教育观念和原则,它规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一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教育理念是任何教育行为和活动的内在动力,任何教育行为和活动必须以教育理念为先导,人才培养活动更不例外。没有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目标必定是片面的,教育活动的结果也必定是短期的。因此,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必须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实践化,是教育理念的表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不能割舍教育理念。许多学者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时,一般都没有将教育理念纳入其中。可是,他们在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时却无一例外地提出对教育理念的尊崇。我们认为,教育理念应该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范畴。(二)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活动源于主体的兴趣和需要,培养目标则为人才培养活动指明了方向。“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导向作用。”首先,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预期结果,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确定发展方向。其次,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虽然教育理念对于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如果没有人才培养目标对其进行的具体化,教育理念只能是空谈。最后,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事先的中介环节。(三)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培养过程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成功与否,培养过程的优劣、科学与否至关重要。事实上,培养过程的重要性远不止此,更重要的是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贯彻和实现的过程,教育理念的缺失则是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失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具体地讲,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培养方案、培养措施两个方面。培养方案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一系列静态的培养措施和培养计划,它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规划和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设计和非教学途径的安排等。其中,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是明确人才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规格及业务培养要求;教学计划是“具体地规定着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各种活动”,它是培养方案的实体内容,一般由课程的设置、学时学分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这样三部分组成。培养措施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所采取的一系列途径、方法、手段的总称,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是人才培养过程5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不同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与措施及具体的操作要求。(四)培养制度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行为得以稳定存在并受到尊重和不断的行为模式,它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延续和不断再次发生的根本。人才培养活动之所以能够得以持续和延续的原因就是相关制度的存在,培养制度的存在使得人才培养活动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只有通过制度化了的人才培养活动,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得以形成和存在。所谓模式,是指能够稳定存在、持续发挥功效并且能够重复的行为方式,而这一切的形成都需要制度。具体地讲,培养制度表现为“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