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绵竹年画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绵竹年画险遭失传的艺术瑰宝“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人工彩绘传千载,齐肩杨柳并潍坊。”这次大地震中,被誉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年画艺术、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的绵竹年画险遭失传,一时间引起收藏界和艺术界的普遍关注。一周前当地媒体报道:虽然年画博物馆被毁,但幸得年画艺人没有伤亡,绵竹年画南北两派传人仍然健在,并带领艺人将绵竹年画又带入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期。千年历史积淀出的奇葩熟悉郭沫若的人可能了解,他的一首《西江月》就是特意为绵竹年画所作的,其中写道:“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郭沫若曾就此谈道:“四川之所以能孕育出汉代扬雄、司马相如、宋代苏子瞻(东坡)这样一批文化巨匠,就是因为四川有像绵竹年画一样深厚的文化积淀。绵竹年画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汉代之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绵竹市三彩画坊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绵竹年画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是个谜,有传说在《山海经》中已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地的年画在宋代就已经相当著名,在明代已远销至印度、日本等国家。目前,绵竹年画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收藏。“绵竹年画现在已成功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年画艺术上讲,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究对称、完整、饱满;色彩上往往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艺术效果强烈明快;线条则讲究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造型上采用了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等方式,让年画具有了诙谐活泼的效果。”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了绵竹年画南派传人、有“年画艺术大师”称号的陈兴财老人的儿子陈云禄,他是陈兴财老人仅收的两个徒弟之一。他告诉记者,89岁高龄的陈兴财老人昨天还在制作新的绵竹年画,目前在他门下学习的上百名学徒也都能制作出有一定水平的年画,绵竹年画肯定不会失传。“绵竹发生地震后,绵竹年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了很多人关注的事情。年画市场过去有段时间萎缩得非常严重,全县一度只有我们一家制作绵竹年画,这也是我开始招收徒弟的原因,绵竹的传统年画太需要后继的人才了。”与其父专注于传统年画的创作不同,陈云禄认为要发扬绵竹年画艺术,必须要赋予传统的年画新的生命力,“不论内容还是创作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比如可以运用新的视觉方式、运用新的材料,包括一直在争论的年画要不要‘版’的问题,都应该有新的做法。”乡土韵味成就艺术经典熟悉中国民间艺术的艺术评论人方涵说,绵竹年画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内容涉及面极其广泛,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绵竹年画中最爱表现孔明、张飞、关羽、穆桂英等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二十四孝图》、《百寿图》、《西游记》等小说、戏曲中的精彩画面;《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中的有趣故事,“这些历史文化本身就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绵竹年画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经典,还在于它独具浓郁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绵竹年画上面所描绘的,大多是避邪吉祥、辞旧迎新以及喜庆祥和的内容。从风格上讲,它传承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同时还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与国画的分幅相近,但却另有一番风味。从表现手法上看,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比如传统绵竹年画会使粉笺纸与鸳鸯笔,都是极具当地特色的独有工具。而颜色上使用的也是民间染料,主色强调佛青、桃红、猩红、草绿,辅色则包含了金黄、天蓝等,极富单纯强烈的民间特色。”方涵说。收藏家眼中的艺术瑰宝传统艺术收藏者齐昊先生说,年画在收藏市场上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其独具的民间艺术魅力,却使其成为了喜爱传统艺术的收藏者眼中的宝物。“单就绵竹年画来说,抛开其艺术价值不谈,仅说它的制作过程,就已决定了它的收藏价值。”齐昊介绍,绵竹年画在制作时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与其他年画不同,其线版只起轮廓作用,成画时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经过不同艺人的彩绘,同一个线版的年画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更特别的是即使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出不同的趣味,绝无重复。这才是绵竹年画区别于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绵竹年画之所以具有收藏价值的绝妙之处。”据介绍,民谚中讲的“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指的就是绵竹年画的彩绘过程。“一黑”指的是黑线版,“二白”指的是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黄”指的是衣冠及人物道具的橙黄色;而“五颜六色穿衣裳”,则指的是年画中的人物服色,采用了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鲜艳色调。此外,绵竹年画在彩绘过程中,还辅以“明展明挂”手法,借助同类色的深浅变化,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装饰情趣。不过齐昊提醒,虽然绵竹年画现在的关注度较高,但收藏绵竹年画不能脱离整个年画市场的规律。“在年画市场中收藏价值比较高的为古版年画、名家精品和海派年画。现存的早年木板年画投资价值较高,但近代和当代的年画作品投资性略差。如果投资这类年画,最好选择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绘画者,或发行量、存世量较少的作品。”创新---让绵竹年画“青春永驻”(图)说起民间绝技、民族传统艺术,人们往往联想到“濒临失传”“活化石”等字眼。然而在昨日开幕的2007中国西部国际“礼品﹑纪念品﹑工艺品”博览会暨第七届中国·绵竹年画节上,种类款式令人眼花缭乱、新品种层出不穷、销售场面火爆……古老的绵竹年画一派欣欣向荣。这也是绵竹年画节首次来到成都,而今天的绵竹年画早已不是当年的手工作坊,形成了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年销售额3000万元,行销全世界的地方品牌文化产业支柱。绵竹年画的“青春永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启迪。唤醒热情从小做起记者在现场见到,1200平方米的绵竹年画展馆本身就设计成了一个大画坊,川西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墙上贴满各种年画装饰。各展位上,刺绣年画、手绘年画、布艺年画、立体年画……让人目不暇接,绵竹年画南、北两派大师现场制作表演更吸引了游客驻足欣赏。一片人声鼎沸中,绵竹市文体局局长唐建成向记者感慨:2000年举办第一届绵竹年画节时,只有7家年画作坊参展,而今天仅来成都参展的就有27家,展会上的年画有上百个门类上千个品种。“绵竹年画节我们已连续举办7届,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把年画推向市场,更重要的是唤醒了人们对绵竹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热情。”据悉,绵竹市政府把《绵竹年画》纳入中小学美术教材。当地2年级到5年级的小学生每周至少有2个半天的年画学习课。如今,老、中、青年画人才不断涌现。去年5月,绵竹年画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绵竹当地又将农历腊月二十三确定为绵竹年画节,成为绵竹第一个地方性节日。祖孙三代不同的年画路83岁的陈兴才老人是绵竹目前年龄最大的民间年画艺人,也是绵竹年画南派掌门人。昨天,他的儿子陈云禄带着儿子、侄儿现场制作年画,祖孙三代守护民间绝技成为一段佳话。不过祖孙三代的年画之路迥然不同。陈兴才10多岁便师从父亲学习年画,如今已成为大师,但当年因只靠年画供养不起一家老小,不得不放下画笔,提起锄头。陈兴才将自己的一手绝活传给了两个儿子,二儿子陈云禄由于技艺出众,被绵竹市年画博物馆聘请,专司对年轻艺人的技术把关;长子陈云富却因10多年前耐不住年画市场凄凉,改行做了木匠,到现在依然是一名普通的农民。陈云禄表示,今年4月,祖孙三代的家庭作坊变成了年画公司,有30余名画工,他自己负责技术把关,画工培训,其子陈钢负责市场销售。陈钢当年曾在广州打工,被父亲强制召回学年画还满腹怨气。现在,火爆的年画市场让小伙子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他说,现在每月订单都有2000到3000张,画工每月工资1000多元,大家都觉得有奔头。陈钢现在长驻成都,负责接订单和销售。陈钢说,现在他们制作的绵竹年画形成了品牌,很多国际买家慕名而来,自己通过网络接生意。陈兴才一家的变化也成为绵竹年画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悉,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使绵竹年画挣脱旧有束缚,创新了技艺、丰富了品种。目前,绵竹有数十家年画经营实体,常年从业人员近万人。而陈兴才家所在的绵竹市清道镇射箭台村以前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如今,绵竹政府以箭台村、棚花村为核心,打造了以年画产业为主的年画村,家家有画室,画坊作坊如雨后春笋,而每个村还有十多家农户开办年画农家乐,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热。从“立体档案”到百花齐放保护与创新是众多民间艺术面临的严峻问题,绵竹年画却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1996年,投资500万建成的绵竹年画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年画博物馆,如今该馆已成为集收藏、整理、研究、陈列、展览、创作、出版、开发、销售、传授年画技法为一体的年画专业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告诉记者,从2003年开始的绵竹年画全面普查,目前已近尾声,不仅普查到丰富的年画品种,并且为民间老艺人的技法、创作留下了声像资料,第一次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了全面的“立体档案”。有了这样的“立体档案”,再加上当地年画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博物馆积极开展了绵竹年画技法的传授培训,令绵竹年画百花齐放。创新才是最好的保护古老的绵竹年画如今青春焕发。记者在现场见到,今天的年画从载体到原料、材质都让人大开眼界:立体布艺年画今年10月30日获国家专利,以布匹为载体创作有立体感的年画,让人物更加栩栩如生,这也是获专利后首次亮相;金丝年画则在年画中加入金丝,平添几分华贵,该项创新同样获得国家专利;竹编年画将各种年画娃娃、人物镶在竹编盘里,再加上中国结等饰物,非常别致……今天,年画也不再只是“门神”,绵竹年画还开发了服装、桌布、提包、台灯、家居、靠垫、装饰盘等,甚至还有别具一格的仙人掌年画。胡光葵说:“古老的绵竹年画要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下去,必须随着时代的脚步一同前进,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现在的年画,从技法上看,有的已引入西方油画的元素,从原料上看,已出现了荧光、炳烯、金丝等新材料,我们举办的年画创新大赛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创新才是最好的保护。”绵竹年画(百度百科)【概述】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年画品种。由于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注入了新内容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绵竹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绵竹年画起源】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她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山海经》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桠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读音伸舒)、郁律(读音郁律)。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恭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不过,以往的门神,包括由门神演变而成的中国年画,多由画师手工画成,直至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木版年画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和发展起来。待到明清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规模的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即:四川的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花桃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特点】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在内容上,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在形式上,绵竹年画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3种。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彩绘和工笔重彩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